農民朋友應該都知道,小麥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獲得最佳產量與質量,無論是稀植還是密植,都會對產量造成不利影響。那小麥的合理密植是怎麼一回事?多大的間距才算是合理密植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麥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種植密度是依據多種因素而決定的。首要因素就是品種,不同的品種,具有不同的特性,對於種植密度的要求也不一樣,應該根據品種特性具體選擇種植密度。第二位就是土壤狀況,高肥力的地塊,可以適當密植,而肥力較低的土地,就要稀植。最後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栽培管理,不同的管理模式,種植密度也有不同要求,需要靈活運用。
小麥的不同種植密度對整個生育期影響明顯。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在返青期前單位面積的群體量明顯遞增;適宜的種植密度,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生育期間葉片葉綠素含量,使得光合產物的合成與積累增加。過高或過低的種植密度,均會對小麥群體發育及產量形成不利,種植密度適宜,能夠改善小麥群體結構,從而提高最終產量。
農民需要綜合品種特性、土壤肥力以及人為管理條件,確定合適的種植密度。在我國北方的小麥主產區,小麥種植密度一般為一公頃土地用種110-130公斤。播種太少,密度過稀,產量很難提上去;而播種量太大,千粒重和穗粒數明顯減少,也會影響產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