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的根系不發達,所以很多種蔥農民在移栽過程中,常會受到損失。而根系不發達,水肥的吸收能力就變差,這讓在一些鹽漬、板結、低洼、黏性重土地上的大蔥,很難得到好收成。種植大蔥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有什麼管理技巧能讓大蔥的栽種緩苗快、黃葉少、長勢好、產量高、蔥白又長又直又粗呢?
首先,就是土壤的問題。雖然大蔥喜歡溼潤的土壤環境,但大蔥可是最怕澇不耐旱的,建議選擇地勢較高、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質疏鬆通透、保水保肥性強、排灌方便的地塊上。另外,重茬種植會導致大蔥產量下降,還容易產生病害。建議選擇在近3年沒有種植過蔥姜蒜的地塊上種植,以免出現生長障礙。
其次,定植時候,種植深度要儘量深一些,農村有句俗話,叫「深栽蔥,淺種蒜」,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種的太淺,後期培土不及時,大蔥的蔥白就會長的很短。不過,深也有講究,太深的話緩苗速度就受影響,並且會導致澆水後根系缺氧發生漚根、爛根的情況。
那大蔥深度有啥講究,怎麼才能掌握正確的開溝深度、栽種深度、栽種密度,獲得最好的緩苗效果,同時保障蔥白又白又長,產量高呢?
在開溝深度上,以蔥白高度為標準,一致就好。定植後的大蔥最佳行間距,以蔥白高度1.5倍最合適,培土高度,以定植溝深度的一半最合適。假設所栽種的大蔥成品蔥白高度均值是40釐米,那定植溝深度就是20釐米,定植的行間距就是60釐米,3到4次培土之後的最佳高度就是30釐米。不同大蔥品種蔥白高矮不同,這個需要買種時候了解清楚。
大蔥種植密度與蔥的品種、土壤肥力、定製苗的大小強弱、定植時間的早晚有關。一般,高白型大蔥的最佳種植密度為每畝18000-20000株;矮白型大蔥的最佳種植密度為每畝20000-22000株。定植早、土壤肥、株形大的大蔥,應適當稀植。反之,應適當密植。在柱距和行距上,建議採用大壟距、小株距的寬壟雙行模式進行定植,參考大壟間距為65-70公分、小壟間距50-55公分、株距5-6公分左右。這樣的種植方法和種植密度,既能保證大蔥苗多產高,又能保證大蔥生長期內有良好的通風採光環境,同時還有利於進行田間培土和農事勞作。
再次,定植前,一定要把底肥施足,建議以農家肥為主,化肥適量。底肥是保障大蔥漲勢健壯且高產的基礎,建議肥量為每畝5000公斤左右的腐熟農家肥加40-60公斤過磷酸鈣。在大蔥生長期內,一般分次追肥2到3回,追肥一般和培土一起進行。
第一次追肥,在大蔥假莖約25釐米時候,每畝施平衡性複合肥,例如15:15:15的氮磷鉀複合肥15到20公斤,同時培土5釐米。
第二次追肥,在大蔥假莖約40釐米時候,每畝施高氮低磷高鉀複合肥,例如15:5:20的氮磷鉀複合肥20到25公斤,同時培土8到10釐米。
第三次追肥,在大蔥採收之前25天到30天的時候,每畝施15到20公斤的硫酸鉀,20到25公斤的硝酸鈣,同時培土6到8釐米。
最後,就是澆水了。大蔥生長前期只要土壤不乾旱,中午幼苗不萎焉,少澆水即可。一般,苗期的大蔥每隔15到20天澆水1次,大蔥旺盛生長時候,根據長勢以及降水情況7到10天澆水一次,到了大蔥生長後期,也就是收貨前的10天到15天時候,停止澆水。這樣能讓大蔥有更好的產量和品質。
此外,在大蔥的生長過程中,為了讓長勢健壯,產量更高,蔥白更長、更壯,應該在中後期時候用含硼、鈣、錳的葉面肥每7到10天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