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軍中的軍銜制,軍迷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軍銜是指軍隊中對不同職務的軍人授予的等級稱號,用來區別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和不同等級。
授予軍銜以後,在日常、作訓、作戰時的制服上,是有明顯的軍銜標識的,讓軍中官兵一看,就知道是對方是什麼軍銜,以方便軍隊的作戰和指揮。
某國在一段時間內,取消了軍中的軍銜制,軍官與士兵的區別,就是軍官上衣有4隻口袋,士兵上衣則少了2隻口袋。
由於軍人的制服上沒有任何軍銜標誌,士兵和軍官是能區別開來的,主要是看制服上口袋的多寡;問題是同樣有4隻口袋的軍官,一般只能從軍官年齡大小、臉上的皺紋來判斷其軍中職務的高低。
某次戰爭時,部隊行動一度受阻,被堵在一段狹窄的公路上,步兵、炮兵、坦克、運輸等都爭先恐後地想讓所部先行通過,由於指揮和協調不力,現場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的場景,不知道該聽哪位4隻口袋軍官的話好。
此過程有幸被隨軍的戰地攝影記者記錄了下來,戰後軍方高層在觀看這段戰地錄像時,深感軍官沒有軍銜標誌,帶來戰場上的混亂狀態,所以就有了在軍中恢復軍銜的打算,並最終付諸了行動。
現在,是和平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已經取消了軍中的最高軍銜-元帥,保留元帥軍銜的國家並不多,一般軍銜都設置為「將、校(佐)尉」三個等級,等級高低依次為上將、中將和少將;上校、中校和少校;上尉、中尉和少尉。
當然,個別國軍的軍隊設置了大將、中將、少將三級,也有設置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的;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也有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的;此外,有個別國家還設置了準將、準尉軍銜,但似乎未見準校軍銜,這也算是一個軍銜中的特殊案例了。
上將、中將、少將,將級軍官等級中,是屬於普遍的現象,但一般少將,都不會稱「」下將」,僅從漢語語意上來考量,有上中下,三個不同的高度之說,因此,有上將、中將,那麼有「下將」,其實也未嘗不可。
漢語的運用,卻非常講究語境,也即使用語言的環境,「下」既是方位詞,比如下遊、山下、往下看等;同時也是等次的表達詞,比如下級、下等、下策、下品等。
如果將少將,命名為「下將」,同理的將少校,命名為「下校」;同樣將少尉;命名為「下尉」,讓人聽起來,感覺就非常不舒服;此外,在漢語語境的表達上,有低人一等的意味,「下」字是和「上」字對應的詞彙。
因此,將校尉三個等級的軍銜中,不稱「下將」、「下校」和「下尉」,而是用「少將」、「少校」和「少尉」來命名。
其實,就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少」字漢語意為「數量少」,同時又是「年紀輕」的意思,「少爺」、「少保」等,這些稱呼,就比較尊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