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論」中「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一論點,被不少人認為是造成千百年來人類心理問題的根源,一夜之間成為教育孩子的焦點,這仿佛是對傳統教育的追問、聲討。雖然一些家庭在通過對「原生家庭論」的學習理解,使得家庭關係得到改善;然而也有很多人對該理論片面的、絕對化理解與過度宣導,反而觸發家庭親情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糟糕,甚至可能成為一些困惑之子對父母的挑剔、報復的佐證。「家」曾被人賦予為心靈的棲巢、避風港,瞬間變成了孩子的屠籠,而父母則成為了孩子所有問題的始作俑者。「家」在孩子的眼裡失去它曾經的溫暖和安全,而父母也失去他們的尊嚴和權威。以下節選我兩場諮詢中的對話,來說明對心理學片面的、絕對化理解所帶來的傷害。 第一段:來訪者1,化名丁女士,孩子的母親。第二段:來訪者2,化名小丁,在校大學生,與丁女士是母女關係,倆人都在學習心理學。
以下是我與丁女士的對話:
丁女士:老師,我和女兒都喜歡心理學,在沒有學心理學之前家裡還算平靜,但在學習心理學後我們家裡的分歧越來越嚴重,甚至女兒與我和丈夫完全產生對立。女兒說我們是她的傷害者,時不時把她不如意的事情都怪罪在我和丈夫的身上。丈夫非常生氣大罵,說好好的一個家,被這心理學搞壞了,家不成家。女兒也藉助各種理由不回家。無論我向女兒怎麼道歉,女兒都不接受,為此我已經筋疲力盡,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那你如何看待你女兒目前的這種表達呢?
丁女士:看起來她的說法都對,不過我又無法一一滿足。
丁女士:女兒把所有不如意的事都責怪到我和丈夫的身上,要求賠償她的傷害損失。
我:你丈夫對女兒的這種訴求有什麼態度呢?
丁女士:他說都是我們學心理學搞出來的事情,他不管。
我:如果你從心理學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你女兒的要求呢?
丁女士:有些過分。
我:那麼你可以談談關於給女兒造成傷害的一些行為嗎?
丁女士:可以。
丁女士:……
我:那你怎麼理解你的行為呢?
丁女士:那些行為我以前不知道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而且在當時我認為那種做法不算錯,也不知道有原生家庭論,過去教育孩子不都是那樣嗎?丁女士:可是現在我說什么女兒都不接受,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那你對「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怎麼看呢?
丁女士:很有道理,因為孩子是父母所生所養。當然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現在很後悔當初的一些做法……
丁女士:現在孩子的反叛就是我的報應,真的很難受!
我:假如時光倒流,讓你重新與你女兒來過,你能肯定女兒不會被傷害,也不會有如今的反叛行為嗎?
丁女士沉默。
丁女士:應該比現在好吧。不過也不敢保證……
我:是的,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只能判斷當時做法的正確性來對待孩子,很難預估對孩子將來的影響。就如現在我們來判斷對孩子教育方法的好壞,只能按現在我們認為的正確方法,但無法確定如何影響孩子的將來。
丁女士沉默。
丁女士:你這樣說好像也有道理,我心裡好受一些。
我:那讓你想到什麼呢?
丁女士:也好像不全是父母的錯。我:你是怎樣評價你的父母呢?
丁女士:最初我也認為受父母的影響,我重複了我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確實有很多錯,我一度非常自責、懊悔、傷心、憤怒,有些責怪父母。如按老師你的觀點來看,雖然我父母沒有讀過書,但父母的簡樸、勤勞、善良又讓我感動……
我:那你準備用什麼方式面對你女兒呢?
丁女士:盡所能調整我的態度和方法,平靜的去面對。
我:好。
……
第二段,我與小丁的對話:
小丁:老師,我是讀了你的文章來的。我:哦,是給我分享我的文章感受,還是想和我談談你自己的事呢?
小丁:我自己的。
小丁:我現在與父母的關係很糟糕,父母很不理解我。
我:你指的哪些方面呢?
小丁:父母只知道教訓我不聽他們的話,以前我以為真的是我的問題,現在我才知道都是他們造成的。
我:哦、哦,是嗎?
小丁:從心理學原生家庭論的關係中,處處找到我受傷害的地方。當回家告訴父母時,遭到父親的嚴厲批評,還差一點挨揍了。
小丁:以前我和爺爺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父母回家的時間很少。每年我過生日都只有爺爺奶奶陪,那種孤獨父母根本就沒體驗過,最近幾年我才和他們住一起,他們倆還說在外面掙錢是為了我。我就問他們,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就可以在家裡找事情做,陪他們的孩子一起生活,我的父母就不可以……
我:是啊。
小丁:老師,那時候我好孤獨,心理話不知道向誰說。
我:是的,那種感覺很難受。
小丁:……
小丁:原來我覺得不少同齡人都像我一樣,不是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就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我也覺得沒什麼。現在學了原生家庭論,才知道我父母給我帶來了如此大的傷害……
我:嗯。
我:不過你這樣說,我覺得你也很堅強,聽你母親說你也在學心理學。
小丁:是的,當我把「孩子的問題是家庭造成的。」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與我吵得很厲害。
我:我好奇的是,你把「孩子的問題都來源於父母。」的這樣一個觀點,告訴你父母的初衷是什麼呢?
小丁:我希望他們改變,……但是沒想到他們是如此的不講理。
我:你是在什麼情況中說出的呢?小丁:那天與我媽為了一件事情,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我就說,你都是學心理學的,難道你不知道我的問題都是你們造成的嗎?隨後我就把我一切不滿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了,我爸媽很生氣,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爸發這麼大的火,他想打我,被我媽攔住了。後來也看到我爸媽都哭了,我也很生氣,就跑回了學校。
我:回到學校後你想到了什麼呢?小丁:我沒有什麼錯,老師我有錯嗎? 我:那你是如何看待你爸媽的這次反應呢?
小丁:父母認為我只是不懂事而叛逆,他們就是想用身份來壓我,拒不承認他們倆的錯誤。讓我很傷心,覺得這個家容不下我。
小丁:感覺心裡被刀割一樣的難受。我:是啊。
我:或許你爸媽也有這樣的感受。小丁沉默。
小丁:老師,你會這樣對你的孩子嗎?我:你覺得呢?
小丁:你應該不會。
我:我的孩子和有些孩子一樣都曾問過我,「孩子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這個問題。其實,他們都曾有與父母爭執、撕扯、傷心的經歷。
小丁:哦!
我:而父母也陷入氣憤、傷心、痛苦中。你覺得呢?
小丁: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判斷出當初行為的錯誤,孩子被他們任意安排!我:我的理解是,因為你的父母,也是受到當時的社會條件背景下的限制,做出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這裡面或許就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家庭傷害,而受傷的人,不只有你還有你的父母。 小丁:那我錯了嗎?!
我:我覺得你的知識豐富了,學習了心理學,加深對家庭和爸爸媽媽的了解,這是一種成長。
小丁:好像也是。我爸根本不懂我,我媽還學了一點心理學。假如我以後有小孩,我會採取不一樣的方法……
小丁……
交談結束後,小丁在我設置的十分制的留言卡上,為自己的這次心理交談評了八分。在一個月以後丁女士微信留言,她女兒回家了,女兒與他們的關係也好了。
雖然通過心理交談、學習心理學,小丁回歸了平靜,但在自我情緒被撕裂的過程中,也對父母造成了傷害。在現實中這種情況還有不少,但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幸運地,在傷口被剝開後能夠有機會自愈或被治癒。
心理學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科,其中無論是哪個流派的觀點在心理學中都如同盲人摸象,有的摸到了鼻子,有的摸到了尾巴,有的摸到了腳趾,還有的摸到是耳朵、眼睛……每個流派都是站在利於自己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心理現象,加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心理學雖為我們探索人的內在的過去提供了一些假設條件,但是要慎防片面的、絕對化理解和過度宣導心理學的某些理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用心理學不應執著深挖過去,學習心理學是展望美好之生活。
作者曾紅兵高級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機幹預師。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釋)+後現代心理療法。輔導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與家庭、及心理危機幹預等。
#親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