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的、絕對化理解「原生家庭論」所帶來的傷害

2021-01-07 健恩心靈

「原生家庭論」中「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一論點,被不少人認為是造成千百年來人類心理問題的根源,一夜之間成為教育孩子的焦點,這仿佛是對傳統教育的追問、聲討。雖然一些家庭在通過對「原生家庭論」的學習理解,使得家庭關係得到改善;然而也有很多人對該理論片面的、絕對化理解與過度宣導,反而觸發家庭親情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糟糕,甚至可能成為一些困惑之子對父母的挑剔、報復的佐證。「家」曾被人賦予為心靈的棲巢、避風港,瞬間變成了孩子的屠籠,而父母則成為了孩子所有問題的始作俑者。「家」在孩子的眼裡失去它曾經的溫暖和安全,而父母也失去他們的尊嚴和權威。以下節選我兩場諮詢中的對話,來說明對心理學片面的、絕對化理解所帶來的傷害。 第一段:來訪者1,化名丁女士,孩子的母親。第二段:來訪者2,化名小丁,在校大學生,與丁女士是母女關係,倆人都在學習心理學。

以下是我與丁女士的對話:

丁女士:老師,我和女兒都喜歡心理學,在沒有學心理學之前家裡還算平靜,但在學習心理學後我們家裡的分歧越來越嚴重,甚至女兒與我和丈夫完全產生對立。女兒說我們是她的傷害者,時不時把她不如意的事情都怪罪在我和丈夫的身上。丈夫非常生氣大罵,說好好的一個家,被這心理學搞壞了,家不成家。女兒也藉助各種理由不回家。無論我向女兒怎麼道歉,女兒都不接受,為此我已經筋疲力盡,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那你如何看待你女兒目前的這種表達呢?

丁女士:看起來她的說法都對,不過我又無法一一滿足。

丁女士:女兒把所有不如意的事都責怪到我和丈夫的身上,要求賠償她的傷害損失。

我:你丈夫對女兒的這種訴求有什麼態度呢?

丁女士:他說都是我們學心理學搞出來的事情,他不管。

我:如果你從心理學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你女兒的要求呢?

丁女士:有些過分。

我:那麼你可以談談關於給女兒造成傷害的一些行為嗎?

丁女士:可以。

丁女士:……

我:那你怎麼理解你的行為呢?

丁女士:那些行為我以前不知道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而且在當時我認為那種做法不算錯,也不知道有原生家庭論,過去教育孩子不都是那樣嗎?丁女士:可是現在我說什么女兒都不接受,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那你對「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怎麼看呢?

丁女士:很有道理,因為孩子是父母所生所養。當然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現在很後悔當初的一些做法……

丁女士:現在孩子的反叛就是我的報應,真的很難受!

我:假如時光倒流,讓你重新與你女兒來過,你能肯定女兒不會被傷害,也不會有如今的反叛行為嗎?

丁女士沉默。

丁女士:應該比現在好吧。不過也不敢保證……

我:是的,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只能判斷當時做法的正確性來對待孩子,很難預估對孩子將來的影響。就如現在我們來判斷對孩子教育方法的好壞,只能按現在我們認為的正確方法,但無法確定如何影響孩子的將來。

丁女士沉默。

丁女士:你這樣說好像也有道理,我心裡好受一些。

我:那讓你想到什麼呢?

丁女士:也好像不全是父母的錯。我:你是怎樣評價你的父母呢?

丁女士:最初我也認為受父母的影響,我重複了我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確實有很多錯,我一度非常自責、懊悔、傷心、憤怒,有些責怪父母。如按老師你的觀點來看,雖然我父母沒有讀過書,但父母的簡樸、勤勞、善良又讓我感動……

我:那你準備用什麼方式面對你女兒呢?

丁女士:盡所能調整我的態度和方法,平靜的去面對。

我:好。

……

第二段,我與小丁的對話:

小丁:老師,我是讀了你的文章來的。我:哦,是給我分享我的文章感受,還是想和我談談你自己的事呢?

小丁:我自己的。

小丁:我現在與父母的關係很糟糕,父母很不理解我。

我:你指的哪些方面呢?

小丁:父母只知道教訓我不聽他們的話,以前我以為真的是我的問題,現在我才知道都是他們造成的。

我:哦、哦,是嗎?

小丁:從心理學原生家庭論的關係中,處處找到我受傷害的地方。當回家告訴父母時,遭到父親的嚴厲批評,還差一點挨揍了。

小丁:以前我和爺爺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父母回家的時間很少。每年我過生日都只有爺爺奶奶陪,那種孤獨父母根本就沒體驗過,最近幾年我才和他們住一起,他們倆還說在外面掙錢是為了我。我就問他們,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就可以在家裡找事情做,陪他們的孩子一起生活,我的父母就不可以……

我:是啊。

小丁:老師,那時候我好孤獨,心理話不知道向誰說。

我:是的,那種感覺很難受。

小丁:……

小丁:原來我覺得不少同齡人都像我一樣,不是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就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我也覺得沒什麼。現在學了原生家庭論,才知道我父母給我帶來了如此大的傷害……

我:嗯。

我:不過你這樣說,我覺得你也很堅強,聽你母親說你也在學心理學。

小丁:是的,當我把「孩子的問題是家庭造成的。」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與我吵得很厲害。

我:我好奇的是,你把「孩子的問題都來源於父母。」的這樣一個觀點,告訴你父母的初衷是什麼呢?

小丁:我希望他們改變,……但是沒想到他們是如此的不講理。

我:你是在什麼情況中說出的呢?小丁:那天與我媽為了一件事情,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我就說,你都是學心理學的,難道你不知道我的問題都是你們造成的嗎?隨後我就把我一切不滿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了,我爸媽很生氣,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爸發這麼大的火,他想打我,被我媽攔住了。後來也看到我爸媽都哭了,我也很生氣,就跑回了學校。

我:回到學校後你想到了什麼呢?小丁:我沒有什麼錯,老師我有錯嗎? 我:那你是如何看待你爸媽的這次反應呢?

小丁:父母認為我只是不懂事而叛逆,他們就是想用身份來壓我,拒不承認他們倆的錯誤。讓我很傷心,覺得這個家容不下我。

小丁:感覺心裡被刀割一樣的難受。我:是啊。

我:或許你爸媽也有這樣的感受。小丁沉默。

小丁:老師,你會這樣對你的孩子嗎?我:你覺得呢?

小丁:你應該不會。

我:我的孩子和有些孩子一樣都曾問過我,「孩子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這個問題。其實,他們都曾有與父母爭執、撕扯、傷心的經歷。

小丁:哦!

我:而父母也陷入氣憤、傷心、痛苦中。你覺得呢?

小丁: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判斷出當初行為的錯誤,孩子被他們任意安排!我:我的理解是,因為你的父母,也是受到當時的社會條件背景下的限制,做出他們認為的最佳選擇,這裡面或許就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家庭傷害,而受傷的人,不只有你還有你的父母。 小丁:那我錯了嗎?!

我:我覺得你的知識豐富了,學習了心理學,加深對家庭和爸爸媽媽的了解,這是一種成長。

小丁:好像也是。我爸根本不懂我,我媽還學了一點心理學。假如我以後有小孩,我會採取不一樣的方法……

小丁……

交談結束後,小丁在我設置的十分制的留言卡上,為自己的這次心理交談評了八分。在一個月以後丁女士微信留言,她女兒回家了,女兒與他們的關係也好了。

雖然通過心理交談、學習心理學,小丁回歸了平靜,但在自我情緒被撕裂的過程中,也對父母造成了傷害。在現實中這種情況還有不少,但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幸運地,在傷口被剝開後能夠有機會自愈或被治癒。

心理學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科,其中無論是哪個流派的觀點在心理學中都如同盲人摸象,有的摸到了鼻子,有的摸到了尾巴,有的摸到了腳趾,還有的摸到是耳朵、眼睛……每個流派都是站在利於自己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心理現象,加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心理學雖為我們探索人的內在的過去提供了一些假設條件,但是要慎防片面的、絕對化理解和過度宣導心理學的某些理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用心理學不應執著深挖過去,學習心理學是展望美好之生活。

作者曾紅兵高級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機幹預師。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釋)+後現代心理療法。輔導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與家庭、及心理危機幹預等。

#親子成長#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家庭分為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新生家庭是結婚之後自己所組建的家庭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你的父母。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問題,很少有人會把這些問題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的。
  • 這5種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伴隨一生,很難被治癒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出生在一個怎麼樣的家庭,擁有什麼樣的父母也算是一種緣分,但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控訴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而這種傷害是難以治癒的。
  • 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最重要的是這一點
    近年來,媒體、報紙、文章和大眾,關於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有特別多的討論: 我看到這個信息,非常高興,至少我們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孩子成長,以及成年後所帶來的各種影響了。 我覺得是一個特別大的成長和進步。
  • 《為何家會傷人》:如何才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長大成人後是不是幸福。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乃至於整個漫長的人生都會在童年的記憶中生活。01:原生家庭對你是否幸福起到關鍵的作用「原生家庭」這幾個字經常會出現在各大媒體和網絡上面,對於原生家庭,我們了解還甚少,更加不知道原生家庭會對我們的成年生活影響如此之大。
  • 《為何家會傷人》:如何才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長大成人後是不是幸福。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乃至於整個漫長的人生都會在童年的記憶中生活。《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以及科學地告訴我們怎麼樣去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幸的童年與我們而言終將會過去,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我們的未來過好。本書由著名的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寫。
  • 原生家庭帶來的那些痛:刺眼又「平常」
    如果說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那麼原生家庭就可以塑造一個人。有了老二之後,我才意識到在原生家庭裡給我帶來的影響。被家暴者,從小就生活在缺關愛的原生家庭,長期得不到認可,關心,愛護。以至於長大了,別人稍微對她點就滿足,並心存感激。乍一看是善良,其實是愚善,這種善良一文不值,甚至還有點貶值。
  • 「原生家庭論」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要告訴你,「原生家庭論」是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你將會看到:1、原生家庭理論,根本就不是正統心理學概念,主流心理學教科書幾乎沒有提及;2、你的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其實是遺傳給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約有40%是遺傳的;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環境影響。
  •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真的會伴隨一生嗎?這些女星的經歷說明了一切
    就連長大獨立之後,成了店長,都無法逃脫原生家庭永遠也填不滿的無底洞。電視劇裡可怕的原生家庭讓觀眾望而生畏,但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傷害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房似錦的飾演者孫儷,就擁有一個並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在孫儷12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當時她的媽媽只拿到了兩千元的撫養費。為了養活這個家,孫儷的媽媽白天在商場做售貨員,就連到了晚上還得去做清潔工。
  • 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傷害是什麼樣的?
    二十年前,曉芳弟弟的意外溺亡讓她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蒙上一層陰影。父母隱隱將小兒子的溺亡怪在曉芳頭上,認為她沒有照顧好弟弟,並且又從同宗的親戚那裡過繼了一個男孩子過來做兒子。過繼來的弟弟長大後,家裡的房子也都是弟弟的,沒有曉芳的份,曉芳一直耿耿於懷,覺得父母太偏心,畢竟自己才是親女兒。因此多年來和父母感情一般,基本沒有什麼交流。
  • 原生家庭是怎麼傷害人的?
    凡是有關係的地方,就會有傷害。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也必然有傷害。理想的父母,當然是給孩子足夠的愛,但顯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現實中,每個人成長的家庭裡,都傷痕累累。原生家庭之所以傷害人,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愛。
  • 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很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成年以後的憂鬱和壓抑,內心難以填滿的空洞,缺失的安全感,大概率來自於幼年時期原生家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在發展心理學裡面,對於成長階段的研究相當有意義,我們發現一個人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任務。如果在過去被傷害,那麼在未來人生的階段裡,那些心理傷疤就成了你現在抑鬱的根源。
  • 第580期|如何突破絕對化思維的防線?
    等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負面情緒的背後,其實都有習得性無助的影子在如影隨形,如果你經常感覺到做什麼都於事無補,那你就陷入了絕對化思維的陷阱。人類有一種十分特別的能力,那就是想像力,這種想像力特別善於把原本具象的事情抽象化,並且將抽象化的思維進行概括總結。抽象化意味著範圍的擴大,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象化,而且範圍還特別大。
  • 毀掉一個人的可能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原生家庭會影響我們一生嗎?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就好像很多人會說:"我愛我的父母,我只是不喜歡他們。"有時候原生家庭在幼時帶給我們的影響看似微小,但不知哪天就會隨著一場大雨傾盆而下,改變我們整個人生的脈絡。家庭問題會導致人格缺陷,這一缺陷可能會伴隨個體一生。
  • 《狗十三》:原生家庭帶來的疼痛,註定是一場失敗的逃亡
    沒有任何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不只是表象化,更普遍的是,大多父母以愛的名義粗暴地跨過界限,想要用自己狹隘的格局將子女塑造得「完美」,卻只能帶給孩子孤獨、自卑與焦慮。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非健康的原生家庭帶給子女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傷害的複製和二次傳遞。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原生家庭》第9-11章。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各種有毒的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我們回顧我們過往的人生,發現我們在情感上、人生選擇上、性格養成上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就是原生家庭。
  • 【「遂心康寧.宅家防疫」心理減壓篇四】——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擁有更好的人生,區別在於:你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在與童年的傷痛搏鬥。
  • 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永遠都治癒不了?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所獲得的社會資源等都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 原生家庭的傷害何時休?
    其實吃苦並不是我們害怕的,我們需要的是有人看到我們吃的苦;如同我們享的福,我們也需要與人分享我們幸福,那才是真的幸福,我們經歷的酸甜苦辣,需要被看到,需要被理解,需要被接納,那時苦也不再是苦了,只是我們共同的經歷而已。恰恰相反,她所經歷卻是不能言說的苦。
  • 貧窮與原生家庭,到底哪一個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更大?
    來自原生家庭的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這些影響並未留意,但其實我們的外在行為都在重複著家庭成員及環境對於我們的影響,這就是最早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後來她才明白,這是因為小時候在家裡父親總是對他呼來喝去,從來沒有直接喊過她的名字,也沒有過任何親暱的行為,她深深地懷疑這是自己的問題,但在一次次的討好失敗後,轉而變成了強勢,她也用同樣的方式傷害著別人,同時,也在傷害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