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感受過負面情緒,失望、沮喪、頹廢、焦慮、暴躁等,核心的原因就是沒有滿足腦海中的想像。當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於事無補時,很多人就會陷入絕望,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不然怎麼會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呢?實際上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因為得不到世界的反饋,或者得到的反饋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而產生的無助感,這就意味著失控。我們在別人失意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陽光些,就是我們看到了事情並非他們的想像,所以才想努力幫他們避開悲觀的想法。可當我們自己遇到問題時,同樣會感受不到世界的真實情況。
如果你的工作壓力太大,就會讓我們陷入習得性無助,因為你的努力程度已經遠遠趕不上工作進度,看不見希望,最後就會放棄;你總是一味地迎合別人腦海中的想像,當自己的迎合已經不能滿足別人腦海中的標準時,你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覺自己這一輩子註定是一個廢物。等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負面情緒的背後,其實都有習得性無助的影子在如影隨形,如果你經常感覺到做什麼都於事無補,那你就陷入了絕對化思維的陷阱。
人類有一種十分特別的能力,那就是想像力,這種想像力特別善於把原本具象的事情抽象化,並且將抽象化的思維進行概括總結。抽象化意味著範圍的擴大,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象化,而且範圍還特別大。因為感受到的痛苦特別大,所以我們就會在危險區域設立好警示標誌,隨著時間的推移,痛苦的範圍越來越大,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就是無路可走,感覺到世界對自己的敵意,感覺到了人生的絕望。更誇張的,甚至會用結束生命來結束自己的絕望。沒有人喜歡絕望,所以結束生命也相當於結束絕望的選擇,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很多人都面臨過職場危機,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自己面對天量的要求根本完不成任務,而且客戶對自己還特別挑剔,最後的結果就是上班如上墳,最終選擇離開。很多人都有離職的經歷,這種情況只是其中的一種,這對他來說算一種傷害,如果自己用負面情緒回應這種傷害,傷害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比如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所以對這家公司有恐懼感,這屬於正常的範圍;如果我不適合在這個行業工作,這樣就包含了很多企業;如果我不適合工作,那就意味著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全部企業。
你看,從一家公司擴大到一個行業,再擴大到整個企業,這種傷害的抽象化會逐步擴大範圍,這種絕對化思維跟自己的負面情緒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相互影響且上升的雙螺旋,從而蒙蔽了受害者的雙眼,阻礙了他正確感知世界的可能性。如果你失戀了,不適合跟這個人在一起,擴大到不適合跟人在一起,再擴大到不適合跟世界在一起,這也是一種絕對化思維。實際上這種絕對化思維就是自己最大的假想敵,因為這種你眼中圈定的範圍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想像,你一直在用片面的現象在不斷佐證自己的想法,以至於這樣的想法越來越牢固。
跳出這種牢籠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問自己,把目光聚焦在思想本身而不是事件本身,這樣的想法會因為自己怎樣的情緒,這種情緒是自己想要的嗎,這種情緒所觸發的行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這樣的想法並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為什麼不趕盡拋棄這樣危險的想法呢?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很容易認清自己的現狀,跳脫出自己的心理防線。理性的騎象人和感性的大象都是你,但真正能主導自己行動的你,是你這個身體本身想選擇誰,此時的你更像一個法官,選擇自己究竟站在哪一邊。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那就是變化本身。所以你腦海中的絕對化思維也是如此,你所認為的真相,只不過是你自己為了逃避傷害,不斷將傷害的範圍進行虛擬化擴大的產物。把注意力聚焦在思想本身,詢問這種思維本身能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好處,才是正解。
這裡是與子同航,幫你遠望視界,重新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