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很有很多有趣的俗語,歷經了千百年的歷史洗禮,依然傳承了下來。其實俗語不僅能反映過去農民的生存狀態,更重要是成為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讓很多農民在茶餘飯後有話題可聊,同時一些小輩也能學習老祖宗的的智慧結晶。在這些俗語中,有很多是關於農曆的,比如農曆的節氣、農曆的節日等等。老一輩人基本上都是用農曆來記錄日子,比如春節就是用農曆來算的,除了這些節日之外,還有一些特定的農曆日子,在農村也有重要的意義,以下這則俗話就是關於農曆日子的。
一、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煉丹
每個月的農曆初五、十四、二十三,在農村的習俗中是屬於「忍月忍日」,一般都會避開這幾天,不會在這幾天出門走親戚、辦喜事。這是為何呢?其實它和我國傳統的易經文化有關,在這幾天,「五黃」入主中宮,五黃在過去被認為是「天子、天象」,普通人要迴避。這就和古代帝王出行之時,百姓要迴避肅靜,低頭表示恭敬一樣,這幾天象徵著帝王主事之日,所以才會說「太上老君不煉丹」。
其實這種說法只是民間的舊習俗,現在並沒有這種說法了。就比如說過去農村為了迴避這3天,在過年期間有「初五不走親」的說法,但是現在基本上沒人忌諱了,過年7天假,如果初五不走親戚,豈不是浪費了一天?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加快,這種說法已經過時了。而且現在是民主社會,沒有所謂的「君權」,人人平等,也就不存在這些忌諱了。
二、五月不撿下河魚,六月不撿汗衣衫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農曆五月不要去撿漂浮在水面上的魚,農曆六月不要去撿別人的汗衣衫。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五月正是魚兒繁殖產卵的季節,一些雌魚在產卵之後出現類似「假死」的狀態,漂浮在水面上,不懂的人誤以為魚死了,把它撿回家。這在過去看來是非常不吉利的,認為這種魚不能吃,家裡的老人都會讓趕快把它放生,不要影響到魚類的繁殖。
六月不撿汗衣衫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六月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別人的衣服上都沾滿了汗味,再好也不能撿。朋友們,你們聽過這兩句俗語嗎?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本文旨在分享農村俗語文化,不宣揚封建迷信。文中所提到的俗語均來自民間,不能代表作者立場。本文系禾木報告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