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但王先謙畢竟是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其思想徘徊于洋務和保守之間。王先謙主講嶽麓書院期間,正是清末維新思潮興起,書院改革呼聲日高的時期。他主張對書院課程進行改革。他認為:「中國風氣未開,才能未顯,故外人聲光化電之學,皆宜加意講求。」因此,他主張書院課程「自群經、國文外,歷史、輿地、算學、圖畫,中西共者也;各國語言文字,函宜通者也」。他甚至投資銀1萬兩,與黃自元、陳文瑋等集股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創設寶善成機器製造公司,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實業維新。而在面對新學思潮中,王先謙開始並不反對,甚至曾參與南學會的活動,還是時務學堂的創設人之一,並親自建議聘梁啓超來湘任中文總教習。但當新學思潮危及到封建專制統治時,他便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反對新學。他認為時務學堂師生關於「民權」、「議院」的言論是「悖逆語」,「其志在謀逆」,他糾集張祖同、葉德輝等提出《湘紳公呈》,要請撫院對時務學堂嚴加整頓,驅逐熊希齡、唐才常及梁啓超等維新人士;又致書陳寶箴,提出停辦《湘報》;還串通省內士紳及嶽麓、城南、求忠三書院部分學生商定《湘省學約》,用以約束士人言行,對抗新思想傳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王先謙和葉德輝等人向巡撫俞廉三告密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搜捕殺害自立會人士百餘人,被罵作「劣紳二麻」(王先謙、葉德輝都是麻臉)。1903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蓬勃興起,王先謙以「人心不靖」,「邪說朋興,排滿革命之談充塞庠序」而辭去嶽麓書院山長兼湖南師範館第一任館長之職。
嶽麓書院改為學堂後,王先謙居家著述,但仍關注教育,尤其主張大力發展小學教育。光緒末年,他寫信給湖南學使吳自修,並向巡撫上《擬設簡易小學呈稿》,認為各省官立和民立學堂很多,但沒有考慮貧民小學,這是「務其大而遺其小,似未盡國民要義也」。因此,他提出大辦貧民小學,使所有適齡兒童都能方便入學,「照章五年畢業,即已知書習算,文義粗通」。他還身體力行,將自己多年擔任省學務公所議長和省自治籌辦處會辦的馬夫銀共12250兩全部捐給省學務公所,在長沙興辦簡易小學堂18所,為長沙初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王先謙最大的成就還是在學術上,被人稱為「清末全面研治經史子集的一代宗師」,終其一生,共著、編、校、注、輯、刊各類書籍達50餘種,計3200多卷。他崇拜曾國藩,承襲曾「融合漢宋」的主張,具有既重義理,又不輕視考據的特色,在湖南享有「名儒二王」(王先謙、王闓運)之美稱。時人作聯說:「著述綜甲乙丙丁四部,而蔚為巨觀,邑乘未修,長沙文獻留遺憾;學行比船山湘綺二王,而名爭千古,楚書增色,薄海師儒集大成。」王先謙學術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學。他治史的方法大體遵循乾嘉學風,注重校勘。其仿經疏體例注釋舊史的代表作是《漢書補註》,至今仍受國內外史學界推崇。其他的注釋著作《後漢書集解》 《新舊唐書合注》等也頗見功力,被後代史學史專家評為「王氏所作補註、集解諸作,都是校注書中標準的著作」。而作為清代編年體史料長編的 《十朝東華錄》則是其最為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他在光緒年間撰成的《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也很不錯,其睜眼看世界、意欲使閉目塞聽的中國能急起仿效的用心也頗值讚賞。他同時又又是經學大師,除前面講到的《皇清經解續編》,他曾花費半生心力,成《尚書孔偉參正》一書,書中探討《尚書》原委,旁證歷代諸儒訓釋,博採《史記》《漢書》《論衡》等材料,對偽託之處詳加辨正。今文經學大師皮錫瑞評價此書說:「兼疏今古文,說明精確,最為善本。」他還撰有《詩三家義集疏》等經學著作,從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經學史上的大師地位。在語言文字學方面,王先謙也頗有造詣。他的《釋名疏證補》在東漢劉熙、清代畢沅的基礎上進行了補訂,所校所釋頗為全面而有系統,不少人認為它於訓詁、詞彙、音韻學等方面的貢獻巨大。此外,王先謙一生所作詩文共有44卷,1190篇,蔚蔚大觀。他文宗秦漢,效法韓愈,筆力遒勁,氣魄雄渾,詩宗杜甫、蘇栻,自成格調,被稱為「得杜之神,運蘇之氣」,「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近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李肖聃評價他說:「長沙閣老,季清巨儒,著書滿家,門庭廣大。」這個評價可謂概括精當。
王先謙又被人稱為「通過博覽群書走向世界的極為罕見的樸學大師」,他不僅是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同時,還以其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長沙乃至湖南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學術豐碑。
來 源 | 嶽麓區檔案館 作 者 龔軍輝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潘振興 羅 瑤 楊 剛
原標題:《嶽麓史話 || 王先謙:心似葵傾日愈高(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