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優美的古典園林之一。避暑山莊不論建築還是造園,都把哲學、美學、文學等方面的內涵融注其中,莊內大量匾額、楹聯就是明證。這些匾聯在營造園林景點的意境上,可謂功不可沒。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肇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完成,用了89年的時間。在修建過程中,康熙帝以四字一組,為避暑山莊題寫了36景,史稱「康熙三十六景」;乾隆帝以三字一組,為避暑山莊題寫了36景,史稱「乾隆三十六景」。在「康乾七十二景」之外,還有100多景,總計184景。
避暑山莊以四季晨昏、朝霞暮靄、風雲雨雪為表現主題的匾額、楹聯眾多,因審美感受獨特,景觀韻味頓出。比如「春好軒」,意為春色美好的亭軒。該軒有聯曰:「上塞寄遙情,煙雲人畫;南榮開勝覽,花鳥知春。」意思是,塞上風光寄託著我的深厚情思,這裡的煙霧和雲霞皆可入畫;山莊的草木像江南一樣青翠榮發,花兒鳥兒似乎也知曉此處春光永在。
康熙為了能在山莊內觀賞磬錘峰,在莊內岡阜上築有一座東向敞亭。登上此亭,橫列在山莊外的諸嶺盡收眼底。每當夕陽映照之時,東方群山被蒼茫暮色所籠罩,唯有孤高挺立的磬錘峰熠熠閃光:始為黃色,隨之為橙色,而後變成鮮紅。其「煙嵐變幻,金碧陸離」的勝景,可與黃公望《浮嵐暖翠》圖相媲美。康熙登亭遠眺磬錘峰,對「紅輪西下,返照在東」非常痴迷,特為此景題額「錘峰落照」。
避暑山莊以荷花楓林、梅松竹菊、鳥獸魚蟲等動植物為表現主題的匾額、楹聯也不少,藉以體現山莊的花香鳥語特色,表達對清幽之境的喜悅。譬如,「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三景「香遠益清」匾額,就是取用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荷花沾水點點雅,微風吹處徐徐香。康熙、乾隆二帝均對避暑山莊的荷花喜愛有加,很多景致的匾額都與荷花有關,如「金蓮映日」「曲水荷香」「涼軒明淨」「曲詔漣漪」「冷香亭」「觀蓮所」等,不勝枚舉。水面似開鏡,植荷須配菱。「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三景匾額便為「採菱渡」。乾隆《採菱渡》詩有云:「菱花菱實滿池塘,谷口吹來拂掉香。何必江南羅綺月,請看塞北水雲鄉。」
康熙喜愛凌風迎寒的不屈精神,對象徵君子的松柏情有獨鍾,故「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六景匾額取名「萬壑松風」,該景點有聯曰:「雲卷千松色,泉和萬籟吟。」第十四景匾額是「梨花伴月」,源於康熙《梨花伴月》詩:「雲窗依石壁,月宇伴梨花。四季風光麗,千巖士氣嘉。」僅僅簡妙幾筆,便勾畫出月光朗照、殿宇伴梨花的優美畫面。
「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一景「石磯觀魚」,地處內湖西側,倚山臨溪,經小橋可通往湖北岸的「遠近泉聲」。避暑山莊有關山石、水體的匾額也非常出色,「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五景「遠近泉聲」就頗耐人尋味。該題額所表現的是:這裡異常寂靜,無論遠處還是近處,來自不同方向的泉聲,都能清晰入耳,韻味無窮。距「遠近泉聲」不遠,有一巨石為「石平如砥」,是觀魚、垂釣的好地方。當年這裡建造一亭,康熙常到其中休息垂釣,體驗莊子「知魚之樂」。
據統計,康熙和乾隆二帝為避暑山莊山水之美題寫匾額達380多塊,諸如「芝徑雲堤」「四面雲山」「澄波疊翠」「如意湖」「滄浪嶼」「千尺雪」,等等。細細品味這些匾額,常令人感到一幅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眼前,讀之暑氣盡消。
避暑山莊以思想境界升華為寄寓主題的匾額不多,但多數都顯示出帝王的治國之道。康熙對揚雄的「澹泊為德」加以提升,改為「澹泊敬誠」。該匾額懸掛在避暑山莊正殿之上,蘊含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思想。從個人修養來說,該匾額恬靜寡慾,謹慎真誠,雲容水態,也表達心靜暑氣消的獨特況味。
這些融入南秀北雄之風的匾聯,為避暑山莊增輝生色,創造了典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付秀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