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到滿歸林業局,汽車要在茫茫的大興安嶺林海中穿行200多公裡的路程。一路行來,挺拔的樟子松、筆直的落葉松、婀娜的偃松,還有茂密的白樺林,滿眼碧綠的大森林衝擊著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們的眼球,讓大家沉浸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中。
但是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局長安國通來說,真正讓他興奮的並不是這些林區人司空見慣的美景,而是一個個新建設的式樣不一的林業管護站,依著地勢,順著林緣,成為一個個融入大森林的美麗景觀,曾經人們印象中髒、亂、差的林區工作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
根河林業局1306管護站是沿途記者遇到的第一個管護站。木柵欄圍起的管護站,紅瓦白磚,尖尖的屋頂在大森林的映襯下透著別樣風情。管護員姜建國身著根河林業局統一購置的管護服、佩戴著統一的證件卡正在值班。
「以前的管護站是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化冰喝水,住宿、夥食條件都很簡陋,值班就等於受罪。從去年管護站改建,搬進了新的辦公室,別人都羨慕地說我們是在別墅裡辦公,每個管護員都把管護站當成了自己的家。」今年夏天姜建國在管護站院子裡挖了一口井,他說,除了管護站員工自己取水用,讓過路的行人也能嘗一嘗大興安嶺甘甜的泉水。
記者注意到,在1306管護站門口飄揚著五顏六色的彩旗。姜建國告訴記者,去年改建後,根河林業局32個管護站門前都有這樣的旗幟。「節假日全部懸掛國旗,讓管護員不忘責任、不辱使命;進入防火期,旗子就變成了防火等級警示旗,過路的行人和車輛一看旗幟的顏色就能明白當天的火險等級,就知道進入林區要防火第一。」
與根河1306管護站相隔不到300米就是金河林業局的靜嶺木材檢查站。遠遠望去,整齊的草坪,翱翔的雄鹰鵰塑,巴洛克式設計風格讓大森林中的檢查站更像是供遊人休憩的林中小木屋。
檢查員於躍勇告訴記者,過去的檢查站是「夾板泥」,既低矮,又潮溼,不僅檢查員在站裡呆不住,「不熟悉的人看到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執法,都以為我們是冒牌的。」「現在,我們的廁所都是全新的歐式設計,乍一看,就像是森林裡的小畫室一樣,許多客人都不相信在大山深處還能見到設計這樣精緻的廁所。」
趙華是阿龍山林業局1號管護站的站長,原色、原木,落葉松枝幹的巧妙搭配,原生態是1號管護站的最突出特色。趙華是2001年開始做森林管護工作的,之前一直是生產一線的伐木工人。他說,從來沒有想過在山裡也能享受到這樣的辦公條件。
管護站裡,電視機正播放著中央電視臺三套的綜藝節目,最新一期的《中國林業》雜誌擺放在辦公桌上,今天的巡查記錄是另一名當班管護員桑明生寫的:天氣「雨」;火險等級「不易燃燒」;巡護情況「發現珍稀鳥類」;特別標註「有上級檢查工作」。
一路行來,每個管護站都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都與大森林和諧地融為一體,沒有雷同,更沒有資源的破壞。
據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宣傳部長段英介紹,從去年5月開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自籌資金近2億元在全林區開展了「樹立生態文明新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活動,統一改善林場、管護站、檢查站職工的工作環境,目前林管局轄區內的所有管護站都已經舊貌換新顏,整個林區的面貌也有了極大改觀。
「管護站代表了咱們林區的形象,代表了咱們務林人的精氣神。我對每個管護站建設提出的要求是『允許創新犯錯誤,不許模仿出成績』,每個管護站都要建出自己的特色,都要自成一景。要讓走進林區的人,看到管護站就能想到守衛巍巍興安嶺高大、健康、青春的新務林人形象。」安國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