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玉商更願意做外行人的生意還是內行人的呢?
大家可能會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外行人了。
但大多玉商表示,還是更願意做內行人的生意!
這是因為,內行的人掌握更多的行業知識和信息,而外行的人,掌握的信息少。
做生意賺的不就是信息、知識的不對稱嘛。這樣看是挺有道理。
和外行人溝通成本高
有的玉商說的很實在,越是外行,溝通、服務成本就會越高。有時候甚至需要從普及知識和文化說起。
免不了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甚至資深玩玉的人都回答不了。
更無奈的是,當你說的口乾舌燥,這些人卻常常聽完就回去了。
更別說,因為不懂對一個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基本也就喪失了溝通的可能性。
特別愛質疑真假
恐懼來自於未知,人們對陌生的事物,常常一方面懷有好奇,另一方面又抱有恐懼和警惕。
要是用一個詞形容他們面對一次交易的心裡狀態就是「擔心」。
我不懂,他不會蒙我吧?
這個顏色這麼漂亮,不會是假的吧?
這個價格比那個便宜,不會是假的吧?
……
有多少不懂,就有多少擔心。
因為不知道「真」的標準在哪裡,所以也就不知道假的邊界在哪裡。
所以只能懷疑天、懷疑地,懷疑一切都是假的——這是最安全、最保險、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
但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看什麼都不對,買什麼都買不成。
即便買了,心裡也沒底,總想找朋友、行家給看看。
一旦其中有一個人有不同想法,心裡就跟長草了一樣。要麼找回來退貨,要麼就是不停地確認。
喜歡質疑價格
一塊玉值多少錢,這也是我們每個買玉人所關心的問題。
但外行人對價值的認定,價錢才能體現價值。在他們的觀念中,和田玉不過是一塊石頭。
再加上自古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說法,所以很多外行的朋友自然就以為,和田玉的價格其實是很主觀的,沒有衡量的標準,便宜與否全看玉商的心情。
但其實,和田玉的定價也有內在的標準:
籽料跟山料的價格有明顯的區別,
俄料就是比和田產的料要便宜一些,
脂白就是比二級白貴,
白度差一級價格就會差很多
……
但外行的朋友不懂這些,自然看不出來這裡面的區別。
看起來都「差不多」啊,為什麼這個就要貴!
自然的,他們也就更難理解隱藏在背後的成本,一塊料子或者一個玉雕的風險成本、保存成本、時間成本、人工成本……
不知道規則
道有道義,行有行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和田玉行業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這些規矩有的是維護賣家的利益有的維護買家的利益。
比如有些外行朋友,因為不懂心裡沒底,所以看玉、買玉的時候會帶一些據說是懂行的人陪著,幫忙把關掌眼。
如果這個人真的是行家,也懂規矩,那還好說。
怕就怕這個人對這個行業了解的一知半解,不僅幫不上忙甚至會適得其反。
還有前面也提過的情況,有些人在店裡的時候就質疑價格、質疑真假,最後雖然買下了,回去一思考,或者隨便聽別人一說,又拿著東西來退貨了。
但玩玉的都知道,「收藏圈裡不打假,古玩行裡不退貨」。
這些明裡暗裡的規矩,在圈子內沒有爭議,跟外行卻很難說通。
玉商當然也是商人,除了這個身份,他們也是愛玉的人,這方面的執著,確實是很純粹。
還有一點,賣給內行的人,很容易就多個朋友大家有共同的愛好,即便少賺點,常來常往談談玩玉的心得也挺開心。
但賣給外行的人,別人隨便一點質疑,他可能都會懷疑是你騙他,非但朋友沒得做,還得承受一波又一波的差評。
所以慢慢地,玉商對客戶也就有區分度。
什麼樣的客戶是可以成交、也可以做朋友,什麼樣的客戶可能會帶來麻煩的,玉商也有了標杆。
但這裡說內行、外行,不是排斥不懂玉的人。
任何一個行家,都是從外行不懂慢慢的走過來的。
這個行業也需要更多喜愛和田玉的人加入進來注入新的活力,這是一個行業不斷發展的關鍵。
只不過在做生意這個範疇之內,玉商更願意和愛玉、懂規矩的人打交道而已。
玉商參考
來自玉鄉南陽鎮平玉商發展好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