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 (農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圖為二戰時日本首相、陸軍大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法西斯主犯之首,東條英機。
日本二戰戰敗投降69周年,供奉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再度成為外間關注焦點。圖為8月15日當天,日本超黨派議員組織「大家一起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成員,再度「扎堆」參拜靖國神社。據該會發布的數字,當天其來參拜的議員總數約為80人。 高越 攝
中新社東京8月15日電 (記者 王健)「8·15」是東京一年一度的聚焦點。日本二戰戰敗投降的日子,被其定為「終戰紀念日」。
然而,「終戰」後69年的今日,歷史的面容在當年那場戰禍策源地之一的東京,仍處於變幻莫測的迷霧之中,顯得一派混沌。
因供奉著14名甲級戰犯而自然成為當天焦點的靖國神社,一大早便有不少前來參拜者。而那些每到此時便不會缺席的「戰爭懷舊者」,也是早上6時剛過,就身著舊日軍軍服出現在神社境內,藉助「戎裝秀」向普通市民兜售其另類的「軍國史觀」。神社一側的遊就館也早早開門,其主辦的「大東亞戰爭70年展」,正激情鼓吹其特異的歷史觀。而播放著昔日軍歌,鼓譟著偏激口號的右翼宣傳車,也是照例一大早就在這一帶聚集,並巡遊東京街頭。
同樣「趕早集」的,自然還有那些慣於在此「秀身段」的政壇人物。兩名安倍內閣閣僚(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古屋圭司和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先後趕來參拜。此後,更有約80名日本國會議員結夥前來參拜。到了下午,又有一名安倍內閣閣僚(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前來參拜。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終於對其「尊崇英靈」的衝動有所克制,沒有在這個敏感的日子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此間有媒體指其或有顧及外交之意。
安倍在此後日本政府主辦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言及「虛心面對歷史,為世界永久和平盡力作出貢獻」,日本「有不變的道路」,「和平之誓」等。但依然如去年一樣,脫落了此前多任首相在「8·15」致辭中沿襲的「不戰之誓」和對當年日本加害亞洲各國的反省內容。
此間有將8月份形容為日本的「戰爭話題月」。確實,進入8月,日本相關的紀念日不斷,從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紀念日,直至「8·15」。而連日來的日本民間發聲中,「和平」成為絕對用語。這集中體現在對安倍內閣圖謀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民意反彈上。在廣島和長崎參加紀念活動的安倍晉三,均遭到當地市民代表就此話題的激烈「嗆聲」。長崎市長宣讀的和平宣言中,更是直言擔憂日本戰後和平「原點」由此發生動搖。即便在「8·15」當天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的普通民眾中,也頗有表示抱持希望和平,不再發生戰爭意願者。所有這些,都顯示日本戰後形成的和平反戰理念,在民間依然有著深厚影響力和共鳴。
包括自民黨在內的日本政壇各黨派,在「8·15」當天發表的聲明或黨首談話中,儘管觀點各異,卻也在「和平」的指向用語上保持了同調。
例如,日本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裡當天發表的談話,直指安倍政權改變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定,打開了即便日本未受直接攻擊亦可動用自衛隊武力的路途。而且,與鄰國領導人的會談仍未實現,首相自身與構築東亞和平安全基礎的積極努力背道而馳,非「遺憾」一言所能盡。
然而,在和平仍是日本主流民意的同時,對於和平的理解,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卻在不少環節上漸漸脫去歷史的大背景,而更多隻淺顯地體現在「受害方」式的反戰感受。乃至安倍粗劣包裝的以鄰為壑式的「積極和平主義」,也可堂而皇之地「以和平之名」大行其道。
此間一些媒體注意到,在此前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安倍政權動作頻頻,出臺了「秘保法」,「鬆動」了武器輸出限制,出臺內閣決議以解禁集體自衛權,「檢證」慰安婦問題,變本加厲地渲染「中國威脅」等。而在其「俯瞰地球儀」的頻繁外遊中,更是針對中國的小動作不斷。
一名當年曾被訓練成「神風特攻隊員」的日本市民團體負責人,之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指出,其實日本對敗戰的意義並未真正理解的人相當多,包括領導人。大多數人會想到開戰是錯誤決定,其實問題不在於此,而是為何日本會走上開戰之路。進一步而言,為何發動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極大傷害的侵略戰爭。
他認為,其實安倍對日本為何會戰敗根本就沒搞明白,所以才會考慮要讓日本再一次變得「強大」。本來是必須更深入地分析,日本為何會走到敗戰這一步,但遺憾的是,沒搞明白這一點的人依然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