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聚焦日本 戰後69年東京仍在歷史迷霧中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69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 (農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圖為二戰時日本首相、陸軍大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法西斯主犯之首,東條英機。  

 

    日本二戰戰敗投降69周年,供奉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再度成為外間關注焦點。圖為8月15日當天,日本超黨派議員組織「大家一起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成員,再度「扎堆」參拜靖國神社。據該會發布的數字,當天其來參拜的議員總數約為80人。 高越 攝  

  中新社東京8月15日電 (記者 王健)「8·15」是東京一年一度的聚焦點。日本二戰戰敗投降的日子,被其定為「終戰紀念日」。

  然而,「終戰」後69年的今日,歷史的面容在當年那場戰禍策源地之一的東京,仍處於變幻莫測的迷霧之中,顯得一派混沌。

  因供奉著14名甲級戰犯而自然成為當天焦點的靖國神社,一大早便有不少前來參拜者。而那些每到此時便不會缺席的「戰爭懷舊者」,也是早上6時剛過,就身著舊日軍軍服出現在神社境內,藉助「戎裝秀」向普通市民兜售其另類的「軍國史觀」。神社一側的遊就館也早早開門,其主辦的「大東亞戰爭70年展」,正激情鼓吹其特異的歷史觀。而播放著昔日軍歌,鼓譟著偏激口號的右翼宣傳車,也是照例一大早就在這一帶聚集,並巡遊東京街頭。

  同樣「趕早集」的,自然還有那些慣於在此「秀身段」的政壇人物。兩名安倍內閣閣僚(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古屋圭司和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先後趕來參拜。此後,更有約80名日本國會議員結夥前來參拜。到了下午,又有一名安倍內閣閣僚(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前來參拜。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終於對其「尊崇英靈」的衝動有所克制,沒有在這個敏感的日子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此間有媒體指其或有顧及外交之意。

  安倍在此後日本政府主辦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言及「虛心面對歷史,為世界永久和平盡力作出貢獻」,日本「有不變的道路」,「和平之誓」等。但依然如去年一樣,脫落了此前多任首相在「8·15」致辭中沿襲的「不戰之誓」和對當年日本加害亞洲各國的反省內容。

  此間有將8月份形容為日本的「戰爭話題月」。確實,進入8月,日本相關的紀念日不斷,從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紀念日,直至「8·15」。而連日來的日本民間發聲中,「和平」成為絕對用語。這集中體現在對安倍內閣圖謀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民意反彈上。在廣島和長崎參加紀念活動的安倍晉三,均遭到當地市民代表就此話題的激烈「嗆聲」。長崎市長宣讀的和平宣言中,更是直言擔憂日本戰後和平「原點」由此發生動搖。即便在「8·15」當天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的普通民眾中,也頗有表示抱持希望和平,不再發生戰爭意願者。所有這些,都顯示日本戰後形成的和平反戰理念,在民間依然有著深厚影響力和共鳴。

  包括自民黨在內的日本政壇各黨派,在「8·15」當天發表的聲明或黨首談話中,儘管觀點各異,卻也在「和平」的指向用語上保持了同調。

  例如,日本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裡當天發表的談話,直指安倍政權改變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定,打開了即便日本未受直接攻擊亦可動用自衛隊武力的路途。而且,與鄰國領導人的會談仍未實現,首相自身與構築東亞和平安全基礎的積極努力背道而馳,非「遺憾」一言所能盡。

  然而,在和平仍是日本主流民意的同時,對於和平的理解,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卻在不少環節上漸漸脫去歷史的大背景,而更多隻淺顯地體現在「受害方」式的反戰感受。乃至安倍粗劣包裝的以鄰為壑式的「積極和平主義」,也可堂而皇之地「以和平之名」大行其道。

  此間一些媒體注意到,在此前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安倍政權動作頻頻,出臺了「秘保法」,「鬆動」了武器輸出限制,出臺內閣決議以解禁集體自衛權,「檢證」慰安婦問題,變本加厲地渲染「中國威脅」等。而在其「俯瞰地球儀」的頻繁外遊中,更是針對中國的小動作不斷。

  一名當年曾被訓練成「神風特攻隊員」的日本市民團體負責人,之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指出,其實日本對敗戰的意義並未真正理解的人相當多,包括領導人。大多數人會想到開戰是錯誤決定,其實問題不在於此,而是為何日本會走上開戰之路。進一步而言,為何發動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極大傷害的侵略戰爭。

  他認為,其實安倍對日本為何會戰敗根本就沒搞明白,所以才會考慮要讓日本再一次變得「強大」。本來是必須更深入地分析,日本為何會走到敗戰這一步,但遺憾的是,沒搞明白這一點的人依然很多。(完)

相關焦點

  • 戰後東京大學首任校長南原繁:「曲學阿世」,改造日本教育
    另一方則主張與包括蘇聯和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締結全面和約,代表人物就是新制東京大學戰後首任校長南原繁(1889-1974)。南原繁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吉田首相的對外政策,認為要建立日本戰後真正的和平外交體制,就不應該單方面跟西方等國家締結和約,必須跟中蘇等國建立正常關係。對此,吉田首相強勢反擊,在自由黨兩院議員總會上說:「南原校長主張全面締結和約,這是曲學阿世之徒的主張,永世中立完全沒有意義。」
  • YS-11:日本民航工業戰後復興的原點
    維修美軍飛機的業務不僅讓日本賺到了一筆不菲的佣金,也為日本航空工業重新鍛鍊和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1951年9月8日,48個二戰戰勝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國際社會重新承認了日本的主權國家地位,為日本的戰後復興打下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 日本東京之旅——在淡路町尋找戰後留下的遺蹟
    東京不是古都京都,他歷經過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大焚燒,以及二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所以在東京市中心區,要找到很傳統的美麗老建築,並不容易。當然,靠郊外地區也是有保存整理過的一些老街。如果不想走累跑遠,那就來一趟淡路町吧!
  • 粗糙,模糊,失焦:挑釁雜誌和戰後日本攝影
    Tokyo, 1968二戰後,沒有其他國家像日本那樣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日本是一個傳統的島國,1945年經歷了無情的空襲,向廣島和長崎投原子彈之後,這個國家處於廢墟之中。美國的佔領持續到1952,不僅帶來了美國武裝力量,也帶來了美國的產品和態度。日本能夠從戰爭的破壞和現代化中恢復過來,並且發展技術有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贏的了東京在1964年舉辦奧運會的機會。
  • 【聚焦】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重大歷史意義
    冷戰後成立的所有國際刑事法庭,如聯合國前南國際法庭、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等,都在其各自的「規約」中採納和繼承了這些原則。  所以簡單地講,紐倫堡和東京審判從司法實踐方面肯定了懲罰侵略戰爭罪犯的原則。這在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的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
  • 戰後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造計劃,為其帶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天皇宣布無條件向盟軍投降之後,盟軍多個國家的代表就開始商議如何對日本的各個領域進行戰後改造,當務之急是修改日本的政治體制。但是如果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對日本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對於盟軍來說,徹底根除日本國民頭腦中的軍國主義思想是戰後改造計劃的核心。
  • 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一組老照片展現出真實狀態
    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投降,二戰進入了尾聲,日本猶如秋後的螞蚱;同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隨後蘇軍出兵東北,壓垮了日本最後的稻草;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這場席捲全球的二戰基本結束。 日本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那麼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子呢?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土地是租來的,在當時的東京,與自己擁有土地相比,租賃土地的形式更為普遍。我依然還記得,在籤好了土地租賃合同之後,母親與負責在土地所有者與租戶之間斡旋的中介人員交談時那高興的樣子。戰後馬上借到土地和資金開始小買賣,我們一家也成了1940年體制的受惠者。正如後文介紹的,在土地方面,租地者的權利受到保護,地位要高於所有者的權利。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就在這種來自外部和內部的、來自上面和下面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在戰後初期的日本形成了一股和平民主主義思潮。在這種思想潮流中,既包含著對戰前日本走上戰爭道路的反省,有著否定過去日本的決心;也包含著對歐美國家的仰慕,有著以歐美為榜樣建設現代新日本的理想。可以說,正是這種有著複雜的歷史感情背景,又閃耀著理想主義光芒的思潮,從根本上規定著戰後初期日本的方向,支持著各種民主化改革的政策。
  • 日本2019年新生兒數創統計以來新低,死亡人數為戰後最高
    共同社5日消息,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概數),日本2019年出生的嬰兒數(出生數)為865,234人,首次不足90萬人,與上年相比減少53166人,創下統計開始以來的最少紀錄。此外,每名女性一生所生孩子的推定人數「合計特殊出生率」為1.36,較上年下降0.06個百分點;死亡人數為1,381,098人,為戰後最多。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得出的人口自然減少數為515,864人,減少幅度為歷史之最。厚勞省負責人指出,「少子化的背景原因是年輕人經濟上的不穩定以及工作和育兒難以兼顧等」。
  • 戰後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與構建(三):「普通國家化」戰略時期日本...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1.75%,通貨膨脹率為0.57%,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失業率在1991年初達到戰後最高水平4.9%。進入21世紀後,日本經濟在緩慢的復興與危機中浮沉不定,國民生活中眾多經濟問題激化,加之日本對外的高調宣傳,「經濟失去的二十年」雖頗受爭議,卻成為冷戰後人們對日本國家經濟的普遍印象。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 9787547515532 內容簡介  · · · · · ·《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對戰後日本的中國古代史研究進行介紹。——兼介紹日本新刊兩種有關敦煌學的著作三、譯池田溫、岡野誠著:敦煌、吐魯番所發現有關唐代法制文獻四、評介日本最近出版的幾本有關中國史的資料第三篇 相關文獻目錄一、有關戰後日本對中國史研究之發展的參考文獻二、有關中國「古代」下限的時代區分論戰、唐宋間歷史變革之時代性質論戰的參考文獻三、有關雲夢秦簡的參考文獻四、有關敦煌、吐魯番所發現唐代法制文獻的參考文獻
  • 《星球大戰8》網曝劇情 聚焦士兵芬恩戰後恢復
    《星球大戰8》網曝劇情 聚焦士兵芬恩戰後恢復 時間:2016.10.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 日媒:「東京大學派系」官僚統治日本內幕
    早稻田大學第10代總長村井資長,也在1994年12月27日的參議院文教委員會上表示過,「日本迎來戰敗的命運,應歸結於潛在於我國教育深層的皇國史觀。而堅持這種史觀的,正是東京帝國大學的歷史課堂。明治以來,東京大學一直掌控著學問和教育的最高指導權,單獨培養官僚,固守著皇國史觀。」
  • 日本醫學界為何參與731部隊人體實驗,戰後又拒絕反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陷入兩線作戰的日本陸軍軍醫缺口多達1萬,不得已開始了瘋狂般擴招速成,為了讓這些初出茅廬新手迅速上崗,大同、潞安、張家口華北等地日本陸軍醫院索性光明正大拿活人做起了「手術演習」。1941年1月31日至2月11日,大同陸軍醫學院谷村一治軍醫少佐組織「冬季衛生研究班」,遠赴內蒙古零下15度的冰原之上進行所謂野外手術演習。
  • 日6成議員認為東京審判不當 多數承認侵華(圖)
    日媒體對議員進行歷史認識調查,多數承認日本侵華  日本《每日新聞》25日公布對該國議員有關歷史認識問題的調查結果。69%的受調查議員認為東京戰犯審判不正當;但多數議員承認日本曾侵略中國。  《每日新聞》從去年3月開始實施這項名為「戰後60年的原點」的調查,調查對象是國會全體議員。  有關東京審判,69%的受調查者認為,東京審判是不當的審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多數來自執政的自民黨、公明黨和最大反對黨民主黨。  而認為審判正當的多數來自左派的共產黨和社民黨。
  • 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什麼也不做的騰飛,躺贏!
    有人看過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可口可樂廣告嗎?廣告拍得時髦悅目,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屬那股樂觀向上的氛圍。那時候的日本,實現了奇蹟般的戰後經濟騰飛,據稱賣掉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面積就那麼丁點大,還是戰敗國,令人讚嘆,也令人疑惑。
  • 從1964東京奧運會看日本建築與設計:混凝土中的重生
    對於戰後的日本而言,當年的奧運會將日本重新介紹給了世界。上周末,東京夏季奧運會原本已過半程,這場綜合性運動會本將聚集世界上最優秀的賽跑、跳高、舉重運動員,還將首次迎來滑板運動員。不過,最讓人興奮的盛事是手球。
  • 日本昭和時代的「文學良心」松本清張:用推理小說刻畫歷史
    俗話說「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松本清張從來沒有承認,但日本狂妄侵略戰爭的失敗,以及咎由自取的戰後待遇,正是松本清張文學的起點。松本清張出生於1909年的明治時期,但直到1951年,42歲的他才因為首部小說《西鄉紙幣》出道,並且到了1955年46歲時,才首次發表短篇小說《埋伏》,開啟了他的推理小說創作生涯。
  • 美國民主帶來的日本繁榮?《戰後日本經濟史》
    這本野口悠紀雄寫的非日本官方主流歷史《戰後日本經濟史》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理解埋藏在背後的力量。作者出生於1940年,趕上了戰爭尾巴的戰後一代,經歷了戰爭創傷、戰後重建、經濟騰飛、失去的十年,可以說是日本戰後歷史的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