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宅男女》燈紅酒綠下的香港也有霓虹燈照不進去的籠屋

2020-12-10 小藝放映室

前言:

香港在很多人眼中是繁華的大都市,這裡的人住著漂亮的房子,每天穿著時髦的時裝出入寫字樓。但其實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香港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一個城市。有高檔寫字樓,也有霓虹燈也照不進去的籠屋。香港人為了早日上樓,一輩子都努力工作。所以港劇裡也有不少這樣的題材,揭示這樣的現象,例如《缺宅男女》。

《缺宅男女》由張乾文執導,苗僑偉、郭羨妮、謝天華、吳卓羲、鍾嘉欣、滕麗名主演的時裝劇。2012年在翡翠臺上映。

電視劇主要講述一家九口住在不到一千呎的房子裡,大哥關嘉安和他老婆每天忙碌就為了在香港買一套房子,早日能有自己的安穩居所。可是家人狀況不斷,二弟因為不滿收購價不肯被收購房子,被收房的人撞斷了腿。平時溫和聽話的小妹最後因為做錯事跟交往了好多年的男朋友分手。作為大哥,他在不斷善後,所以遲遲沒有買上房。

這部港劇相比內地的婆媳劇更加溫和,從細節裡凸顯出香港電視劇特有的溫情。也沒有過度美化婆媳關係,一家也會因為瑣事而吵架,從一家人的爭吵中引出大背景下香港老百姓的生活現狀。

截至2018年末,香港總人口約748.25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佔地面積小,但是人口密度大。樓價高,在香港買一套普通的房的價格可以在內地買一套豪宅。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寧願在香港住籠屋,也不願意去內地買一套稍微大一點的房子住的舒服呢?

一、香港人的生活現狀

劇裡,二弟出了車禍,沒辦法照顧他正懷孕的老婆。所以兩個人就搬回家了,原本就擁擠的小屋因為他們回來變得更加擁擠。一家九口住在不到一千呎的房子裡,難免會有爭吵。大哥想要給自己的女兒和老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更加篤定了買房的決心。

當務之急,要先搬出去。但是想要存到錢,就必須選一些便宜的房子住。最終兩夫妻選擇了情侶住的小公寓,公寓裡除了廁所,就剩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廁所小到洗澡想翻個身都困難。他們不想女兒跟著他們受苦,所以把自己的女兒暫時放在外公外婆家住。

除此之外,兩夫妻也在拼命賺錢。關嘉安是一名裝修師傅,為了多賺點錢,幾份工程一起做,沒有按時吃飯,最終熬到胃出血。而老婆做了好多年的家庭主婦,為了多一份工資,做回自己的老本行:銀行職員。

可是做了那麼多年的家庭主婦,已經跟社會脫節。加上銀行的業務越來越多樣化,很多的理財產品更新太快。想要重新上手,需要花很多的努力去學習。

日常生活也非常的節省,沒有娛樂節目。能不多花一分錢絕不多花,一分一分地攢錢。

劇裡這對為了買房而想盡辦法的中年夫妻可以看到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縮影。香港的物價高,一份工資下來,除去日常開銷、房租水電已經所剩無幾。對香港的高價樓盤望而卻步,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先租房再存錢買房。儘管租房,租金仍然很貴。逐漸延伸出了劏房、棺材房、籠屋。

劏房劏房通常是指一間房子被切割成很多部分,分租給多家租戶。劏房的面積只有5.7平方米。據數據顯示,在香港,有近20萬人住在劏房裡。僅僅只是5.7平方米,租金也高達2500~4000人民幣。

曾志偉曾因為拍攝《一念無明》住了十幾天的劏房,拍完戲後坦言:「怎樣豁達的人,在裡面慢慢都會受不了的。我已經很幸運,房間有窗,很多房連窗都沒有。

十幾天的時間,曾志偉就已經受不了這樣的生活。難以想像,二十萬人日日夜夜住在這裡生活是什麼感受。

棺材房如果住在劏房,其實也算是「幸福」了,能讓人更加壓抑的是只放得下一張床的「棺材房」。最大面積只有4平方米,最小的不過1.4平方米。因為位置狹小,進去以後只能躺著,被人稱作「棺材房」。

攝影師Benny Lam花了4年的時間走了100多個香港老舊小區的住處,並拍下了照片。當他回家後,他哭了。照片處處瀰漫出壓抑,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籠屋而香港的最底層則住在籠屋,從字面意思就能想像到他們是住在一個籠子裡。對他們而言,有籠子睡就已經很幸福,因為不用睡大街承受風吹雨曬。即使是這種「屋子」從剛開始的1200元人民幣,到現在也升到2400元人民幣。

看到籠屋,家的概念已被顛覆。想像不到他們的是生活,還僅僅只是生存。

二、長期在封閉空間裡居住人會變成怎麼樣?

人變得壓抑,對生活已經麻木在寸金寸土的香港,有瓦遮頭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已經滿足。但是長期屈就在幾平米的房間裡,沒有窗戶,常年見不到陽光。久而久之就會心情壓抑,對外面的事物提不起興趣,不愛說話。

讓我想起英國有檔真人秀,讓五個志願者在密閉空間下生活五天。如果成功度過這五天就算挑戰成功,可以獲得高額獎金。所有人都覺得非常容易,可是這五個志願者這五天的禁閉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輕鬆。進去沒多久就開始煩躁,大哭和崩潰,甚至身體突然不適,跑去廁所嘔吐。

最後節目組通過實驗證明:人類的大腦需要不斷的刺激,如果來自外界的刺激很少甚至為零,大腦就會進入休眠狀態,引起心理和生理的極度痛苦。

對身體不好在這個轉身都困難的地方,更別提有地方可以動動手腳去運動。人長期不運動讓人的心和肺的功能有所降低,導致精神不振,全身肌肉酸痛。加上沒有窗戶能空氣流通,長年累月,會帶來越來越多的疾病。

長時間在密閉空間裡生活,心理和生理都會非常難受。人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對生活失去了憧憬,沒有靈魂。

三、為什麼選擇住在香港而不是別的城市?

香港有個綜藝《窮富翁大作戰》,一群衣食無憂的富豪去香港的底層體驗生活。剛去到準備體驗的地方就有疑問,這是人住的地方嗎?生活環境惡劣,表示連大陸的鄉下都好過這裡。既然在這裡生活的那麼辛苦,為什麼不去別的地方安居樂業呢?

香港工資高根據《2017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2017年,香港職工的每月平均收入為港幣16800元。其中,男性月收入平均為19100港幣,女性則是14700港幣。每月平均收入16800港幣,大概相當於人民幣14900元。

剛畢業的學生出去工作能有一萬塊的工資,服務員的工資也能上萬。而在內地,畢業生的工資能有四五千就已經算多了,大部分都在兩三千內。

醫療服務好截止2014年,香港人的壽命排全球第一。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6.7歲,打破了日本女性多年來保持的全球最長壽記錄,男性平均壽命則為80.5歲。香港人長壽的的背後少不了香港醫療體系的完整和醫生的醫術精湛。

香港的醫院主要分成兩種,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公立醫院主要為了保障公民生病不會因為費用昂貴看不了而存在,因為公立醫院的投入完全由政府負擔,提供90%-95% 的住院服務經費。公營醫療開支主要是靠政府資助,95% 是來自稅收,其餘的5% 是來自對個人的服務收費。而私立醫院有著更高檔的醫療服務,但是費用非常高,需要自己給錢。

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共存,人們可以選擇少花錢看病,也可以花錢享受高檔的醫療服務。

香港補助多1、香港居民收入低可申請公屋

收入較低的香港永久居民可以申請公屋,約有50%可以居住在政府的福利房。公屋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每個月只需交付少量的租金就可以了,公共設施一併齊全。這種做法,讓香港居民減輕了一部分生活負擔。

2、各種津貼和補助

因為疫情的關係,香港提出只要是居住香港7年以上並且已滿18歲的永久居民,可在網上提出申請,每個人可有一萬元港幣的抗疫的津貼。在香港,這樣的補助還有很多。

香港作為中國的行政區,社會制度和各種福利都比較完善。而另一方面,香港人如果去內地生活,因為語言不通會失去很多工作機會,同時習慣了香港的生活方式就難以適應內地的生活,去了內地生活就意味著香港的補助就不能享受了。我想這也是他們寧願屈就在籠屋生活的原因吧。

結語:

中國人有房才有家的思想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儘管在天價樓房的香港也有著這樣的執念。所以天天忙碌,就為了早日買房。從這部電視劇才看到香港不止有繁華的一面,能更多讓人看到香港人的生活現狀。每天努力工作仍然趕不上樓價升高的速度。儘管成功付了首款,但也背上了樓奴這個稱號,終日為房款而奮鬥著。

就像大結局窗口的那隻蝸牛,從出生開始就背著一座」房子「。能看出來這是導演的言外之意,把蝸牛比喻成香港的樓奴。

我想沒有人不想去住大房子,而去住腿都伸不直的籠屋裡。想在一個城市裡立住腳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在香港,更是難上加難。每個為了生活而努力的人都值得我們去敬佩。

那些在香港買房想安家的人有沒有讓你想起在北漂的那段日子呢?

撰文:小藝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引用資料來源:百度

相關焦點

  • 【上觀直擊香港】我們走入港島籠屋之中,感受底層市民的百態人生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新浪潮導演張之亮拍攝了電影《籠民》,劇中描繪了那些生活在籠屋裡的底層小市民群像,樁樁件件,都與當下許多香港人正在經歷的別無二致。30年過去了,籠屋依然在香港廣泛存在著。它們有的持有政府發放的「籠屋牌照」,有的因無牌而隱匿於市。一張床,四塊木板,圍住的是一個人全部的人生。
  • 霓虹燈曾代表燈紅酒綠而沒落,重獲新生後給全國的統一招牌上課
    ,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歷經數次照明燈具的變革而屹立不倒。香港街頭的霓虹燈但是,從50年代開始的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到文化大革命,霓虹燈作為「資本主義產物」,「燈紅酒綠」的代表被拆除、替換,只剩下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豫園商場等商業區留有少量的霓虹燈。
  • 香港很多人住籠屋之類的房子,申請公租房,起碼要等5年以上
    香港很多人住籠屋之類的房子,申請公租房,起碼要等5年以上你對香港的印象是什麼?富麗繁華大都市,鱗次櫛比摩天樓,爭分奪秒股票場,冷漠無情無間道,摩天大樓,名貴跑車?,名牌潮牌,高檔餐廳?也許都有。但是,在香港繁華奢侈的背後,有些真實更是令人絕望。「籠屋」是香港「貧民窟」的一個居住形式,是罐頭沙丁魚似的貧民窟,眾多老弱貧苦人聚集在舊樓床位,各以鐵絲網圍住,一張床位猶如一座籠子,「籠民」因此而得名。一名男子在房間裡吃外賣食物,四周是脫落的牆壁。他沒有一張真正的床。
  • 廣州多地出現「籠屋」 主攻都市蟻族
    這些籠屋普遍是男女混住,只是女生床位集中於一兩個房間,客廳、衛生間則是公用。由於每套公寓都會有人駐點管理,對於入住者都要求查看身份證甚至大學畢業證,以保障安全。同樣在天河南一帶發展籠屋的杜先生則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籠屋二房東,他目前共有10家「分店」,每間公寓能住15~30人。他去年初南下找工,下火車後發現火車站附近的賓館日租都在百元以上,為了省錢他坐地鐵3號線去番禺才找到一個日租50元的房子,但是每天外出找工的交通費卻要12元,而且每天往返時間還要近兩個小時。幾番網絡搜索後,他找到一間求職公寓,月租480元包含水電費。
  • 都市中為什麼不可能出現下一個丁真,醫生說出以下理由
    也有很多都市裡的摩登男女,相當不服氣,我打扮這麼時髦,我做直播這麼刻苦,我懂的東西那麼多,憑什麼丁真僅僅靦腆地笑兩下就紅遍了半邊天。作為一名醫生,我想從醫學養生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何都市男女難以再出下一個丁真。1.
  • 去一趟香港吧,你會覺得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提起香港不止會想起港產的電影電視劇,也會想到特色的餐飲文化,茶餐廳,大排檔等等.....而且,香港的著名的景點也有很多,例如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海洋公園,還有俯瞰全香港的太平山山頂都是非常值得一去。香港維多利亞港---這個可以說是香港的名片景點,去香港必須去打卡的一個地點。
  • 香港8平方住一家四口,建築讓人得密集恐懼症,這是什麼生活?
    導讀:許多人對香港是什麼印象呢?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人間天堂?當你住過香港不見陽光的房子,恐怕之前美好的憧憬就會瞬間瓦解,只剩無奈和壓抑。香港多島嶼,而且主要地形為丘陵地貌,平坦之地較少,總共擁有262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最大的島嶼是比香港島面積多出兩倍的大嶼山島,只有西南面山溪下有一小塊平坦的土地上有一個小鎮,幾乎島上所有人都聚集在這裡居住,山地佔據了大部分面積。雖然香港填海造陸,擴張了一些生活用地,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只不過杯水車薪。
  • 香港最小「棺材房」開售超240萬!「我還活著,已經住進棺材了」
    他們的職業、生存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但唯一相通的是,大家都負擔不起一個可以站立的房間,只能過著「彎腰屈膝」的日子。更令人震驚的是,20萬人中兒童佔了4萬人。其實,香港籠屋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是用作外來勞工的臨時住宿。而何為「籠屋」,就是一張張被鐵絲網包圍的床位,大多存於深水埗的危樓之中。
  • 明日之後:營地也有共享經濟!快來圍觀「霓虹燈時代」!
    其中,受益最多的便是營地科技,全新的「霓虹燈時代」終於到來!倖存者作為營地裡的一員,在這樣一個全新時代裡,又能獲得到怎麼樣的福利呢?明明請來了倖存者培養基,帶我們感受下全新時代給營地帶來的變化吧!營地升級升級至霓虹燈時代後,營地可接納人數上升至110人,同時提高了繁榮度上限至80級。營地外觀成功升級為霓虹燈時代後,營地廣場上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噴泉上的雕塑變成了,滿滿科技感的射線魔方。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如何挽救霓虹文化
    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認為牛還是腿長一點好看,於是這個招牌變得非常獨一無二,招牌中的安格斯牛成了世界上唯一一隻長著四條長腿,顏色是藍白色的牛。但是2011年,香港屋宇署認為這個招牌不安全,要將它拆掉。2015年8月,它被拆除了。
  • 【另一面】香港窮人比內地慘10倍?不靠譜
    按照香港社會福利署《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凡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不少於一年,且在香港居住滿一年的個人與家庭均可提出申請。如果申請人的收入以及名下資產符合標準,即可領取援助金。以單身人士為例,如果一個健全成人,其所擁有資產(包括在香港、澳門、內地或海外所擁有的土地、物業、現金、存款等)不超過28000港元(約合人民幣22979元),兒童、長者、殘疾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人士所擁有資產不超過43500港元(約合人民幣35699元)即符合資格。綜援分為標準金額、補助金和特別津貼三類。
  • 繁華背後的辛酸:香港20萬人住「棺材房」,4平米空間擠下一家人
    繁華背後的辛酸:「棺材房」只放的下一張床,4平米空間擠下一家人海德格爾曾說:「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然而在表面上看起來無比繁華的香港,「詩意地棲居」對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因為在那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背後,有超跑轟鳴的街道,有滿目奢華的shopping mall,也有破敗擁擠的貧民區和窮人無處安放的尊嚴。
  • 香港人住房新時代:水管也能擠出10平米房!網友:不豪華也是別墅
    之前小編寫過香港的棺材房,相信很多人都已經了解到原來香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繁華,它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了解決香港人口蝸居的問題,希望貧困的人也可以生活得有尊嚴,香港的一家公司設計了一款低成本的微型公寓,因為外型酷似水管,所以稱之為「水泥管」公寓。
  • 香港最便宜的住房,3千多就能租到,網友:比「鴿子房」好一點
    香港的「籠屋」相信很多市民多不會陌生,有不少的網友質疑:香港這麼繁華,像「籠屋」這麼寒酸、擁擠不堪的地方真的有人住嗎?香港是很繁華。可你要知道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年輕人和已退休老人沒有那麼多資金用來購房,所以如果不選擇住在這種「籠屋」的話,甚至還沒有休息的地方,但是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香港最便宜的住房,3千多就能租到,有網友卻表示:比「鴿子房」好一點,這是為什麼呢?所謂「籠屋」就是在一個本就狹小的房間裡用鐵絲、鐵架造出幾十個鐵籠小屋,「籠屋」只夠容身。
  • 在溫哥華回味霓虹燈之都的盛衰史
    更難以置信的是,當時溫哥華條狀霓虹燈產量全球第一,平均每18個人,每12個工廠就有一個霓虹燈招牌,世界最大的霓虹燈也在這裡。此番景象好像不該出現在這個北美的太平洋西北地區美麗的溫帶雨林中,該在香港、拉斯維加斯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霓虹街道本來就是這些城市的一部分。但竟然是溫哥華,加拿大著名的戶外之城?單是霓虹燈的五顏六色就與自然美景格格不入。
  • 香港最紅的「三眼仔」飯,深圳也有啦!
    它是火遍香港的「三眼仔飯」從出生就開始在網上瘋狂刷屏3顆太陽蛋,2排叉燒肉會顫抖,能流漿,還要拌著吃...終於,在我大深圳也有啦!1網紅三眼仔飯,來深圳了!今天的主角就是這份黯然銷魂飯,在香港,食客們都喜歡管它叫「三眼仔」飯,還有不少粉絲為了它專程過關去打卡,沒想到現在我大深圳居然也有啦,39元/份。頂上躺著三顆太陽蛋,看著都讓我忍不住想調皮下,雙手託起晃一晃,那瑟瑟發抖的樣子簡直可愛死了。掀開煎蛋,才發現底下居然還藏了兩大排蜜汁叉燒。趁攝影師沒留意,我忍不住偷吃了一塊,很厚實。
  • 香港窮人慘10倍?別被忽悠
    按照香港社會福利署《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凡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不少於一年,且在香港居住滿一年的個人與家庭均可提出申請。如果申請人的收入以及名下資產符合標準,即可領取援助金。以單身人士為例,如果一個健全成人,其所擁有資產(包括在香港、澳門、內地或海外所擁有的土地、物業、現金、存款等)不超過28000港元(約合人民幣22979元),兒童、長者、殘疾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人士所擁有資產不超過43500港元(約合人民幣35699元)即符合資格。綜援分為標準金額、補助金和特別津貼三類。
  • 香港推出新房型「水管屋」,每套僅11平米賣10萬,換成你會買嗎?
    香港就是一個人口密集,居住條件十分緊張的城市。普通收入的家庭,基本想要在香港買上一套滿意的房子,是不可能的。香港的住房價格在全世界排名第二高,據統計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大約是7~8平米。香港的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但是卻居住著750多萬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 題材貼地,為付首期一份飯兩人吃,《香港愛情故事》揭殘酷現實
    本文編輯劇透社:伊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於近日播出,這部劇集在宣傳初期就打著小品劇、貼地氣、寫香港人的故事等作為賣點。據悉TVB的官網被網友們洗版式的大讚,指劇情貼地、場景一流、演員搭配新鮮,完美的演繹了香港人的生存悲歌。而該劇集在內地的視頻評分平臺上的表現也是相當的不俗,看來一部好的劇集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咖,更需要的是好的劇情。該劇通過講述公屋戶陳氏一家五口的故事,探討了香港人面對無處「開房」、擇偶先擇樓和劏房、蝸居等土地問題。
  • 霓虹燈門頭招牌正流行!
    曾幾何時,霓虹燈是做招牌的主打材料,但因為性能和安全問題,地位逐步被 LED 所取代。 如今,在INS和復古潮的影響下,國內外又颳起了霓虹燈潮流。不過現在更多是採用LED發光的仿霓虹燈,色彩依舊、性能更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