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美國陸軍已正式選擇美國海軍的「標準-6」飛彈,作為其未來的陸基中程打擊彈道飛彈。那麼,美國陸軍把海軍的「標準-6」飛彈從海上搬到岸上,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標準-6」飛彈「上岸」後,將面臨哪些難題?就相關問題,軍事觀察員邵永靈為您詳細解析。

軍事觀察員邵永靈介紹,美國海軍的「標準-6」飛彈,是「標準-2」Block4的改進版本,功能方面比「標準-2」Block4更加強大。該型飛彈在美國海軍中,主要擔負遠程防空任務,並且還具備攔截超低空目標的能力。
邵永靈:美國海軍的「標準-6」飛彈,是「標準-2」Block4的一個改進型,它使用了AIM-120空空飛彈主動雷達制導系統。「標準-6」飛彈與之前的「標準-2」防空飛彈相比,其功能強大了很多,在美國海軍艦隊中扮演著遠程防空的角色。「標準-6」飛彈的最遠射程為370公裡,最大射高是33公裡,無論是射擊高度還是射擊距離,它都超越了美國現有的其它艦載防空飛彈。這款飛彈除了可以遠程防空之外,對於那些超低空的目標,比如巡航飛彈、反艦飛彈等,也有很好的攔截能力。可見,「標準-6」其實就是「標準-2」的一個更高級版本。

美國海軍的「標準-6」飛彈,為何會被美國陸軍選作其陸基中程打擊武器?對此,軍事觀察員邵永靈認為,這種「一菜兩吃」甚至「多吃」的作法,有利於節省武器裝備的研發成本,使裝備的通用化程度更高。但是,如果「標準-6」用於陸基中程彈道飛彈後,未來防空、反艦可能會面臨射程不足的窘境。
邵永靈:現在,美國之所以傾向於這種「一菜兩吃」甚至「多吃」的方式,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省研發成本。同時,可以讓武器裝備更加標準化、通用化,給後期的維修、保養、零部件配備等,帶來很多的便利,省下很多的資金。
「標準-6」已經具有較好的性能,把它從海上搬到陸地之後,其打擊目標發生了變化。隨著打擊目標的改變,它的制導系統也必須要做一些調整,飛彈彈頭也需加以改進,畢竟和過去的反艦、防空用途不一樣了。但是,這些調整改進,與開發新的高超音速飛彈相比,難度上要小很多,成本方面也會低很多。所以,利用「標準-6」去發展陸基高超音速飛彈,的確是一個比較便捷的選擇。
「標準-6」一旦「上岸」,可能會面臨一個難題——射程的限制。無論是用於防空也好,拿來反艦也罷,「標準-6」射程都不超過400公裡。在陸地,作為一款中程高超音速飛彈,如果射程不超過1000公裡,其實戰意義就打了折扣。

軍事觀察員邵永靈認為,美國海軍的「標準-6」飛彈,被陸軍作為其未來陸基中程打擊彈道飛彈,其深層考量是借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機會,升級改造「標準-6」飛彈等現有武器裝備,想在高超音速武器發展方面搶佔先機。
邵永靈:按照美國過去的傳統,中近程的飛彈都歸其陸軍使用。現在,美國退出了《中導條約》。既然已經沒有了約束,在當今高超音速武器大發展的形勢下,僅僅發展過去那些常規的彈道飛彈似乎顯得過時了。如果能搭上高超音速飛彈的發展列車,美國陸軍就有了在中程範圍內進行遠程火力支援的先進手段。現在來看,利用海軍的「標準-6」,在這個飛彈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造、進行研製,就可以大大地縮短它的研發周期。如果去全新研發,可能需要5年、8年,但是現在有了「標準-6」這個基礎,可能兩三年、三四年之內就可以研發成功。
所以我覺得,美國陸軍現在就是想利用《中導條約》被撕毀的機會,趕緊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方面搶佔先機,改變自己過去只有120公裡射程的戰術飛彈系統的局面,從而擁有500公裡甚至上千公裡的遠程火力支援手段。
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記者: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