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由於冬季「看病難」,英國倫敦市中心2月3日舉行示威遊行,上萬民眾聚集,要求政府增加對英國全民醫療系統(NHS)的撥款。遠在大西洋對岸的川普借題發揮,發推特稱,英國的「全民免費醫療」正一團糟,民主黨要的正是這樣的醫保,所以簡直亂搞。
多年來,1948年建立的全球首個全民免費醫療體系NHS一直是英國人最後的驕傲之一,今年又是這個體系的70大壽,這下激起英國的口水,英國衛生大臣傑裡米·亨特(Jeremy Hunt)反諷道,區區NHS雖然不才,但「沒有一名示威者希望接受一個還有2800萬人得不到保障的醫療系統」。
上周末,英國倫敦爆發遊行,呼籲為NHS增加投入
亨特又說,「我很榮幸來自一個創立全民醫保的國家,無論這個國家的財政如何,所有人都能夠得到保障。」這句話倒是觸及了問題的核心之一,免費最貴……
據英國《獨立報》2月5日報導,就在川普懟NHS的同一天,英國政府宣布,他們找到了對付NHS資金缺口的辦法,那就是向非歐盟外國人下手,把在英國居留的外國人的「醫療附加費」增加一倍。
NHS的資金問題由來已久,所謂「醫療附加費」,就是英國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從2015年4月6日開始,向來自歐洲以外(包括中國)前往英國時間超過六個月以上的所有公民徵收的額外費用,普通外來公民每年200英鎊,留學生每年150英鎊。
在推出這一政策時,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說:「英國對於其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感到自豪,該體系給其所有居民提供世界一流的醫療服務。前往英國生活或學習的人士對其享受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出資金貢獻是十分公平的。」光是在2016-2017這一年,英國政府就從外國患者那裡拿到3.58億英鎊,其中光醫療附加費就有2.1億英鎊。
不過近年來,英國NHS每年消耗的資金在1000億英鎊以上,這筆額外的「醫療附加費」收入不到總資金的0.2%,杯水車薪。
果然,沒到兩年,錢又不夠花了。
2月6日,英國政府宣布,從今年下半年起,非歐盟國家居民在英國使用全民健康醫療服務,年費翻一倍,由原來的200英鎊上漲至400英鎊。學生由原來的150英鎊上漲到300英鎊。
除6個月及以下的短期籤證持有者外,所有來自非歐盟國家的公民在申請英國籤證時,每年都需支付NHS費用,直至離開英國或獲取永久居留權。據英國衛生部估算,政府平均每年在每人身上投入的醫療花費約為470英鎊。
英國全民免費醫療需要外國人多出力,多家印媒都作了報導
這樣一來,對於有赴英國打算的外國人將產生如下影響:打算在英國讀三年本科的學生,將必須支付900英鎊的醫療附加費;赴英國工作人士,將必須支付2000英鎊的醫療附加費;如果申請移民籤證,也必須支付 2000英鎊的醫療附加費。
據說,原計劃是要漲三倍,現在這個結果還是經過妥協的。
按照英國政府目前的數據統計,漲價後帶來的收入將帶來2億2千萬英鎊的額外資金,也就是額外的0.2%資金,能解決問題嗎?只能拭目以待。
那麼,NHS的資金狀況到底如何?為何如此嚴峻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7年2月的報導中製作了一系列圖表,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據該報導,NHS每天接診100萬患者,擁有170萬員工,目前英國對NHS的投入在歷史最高水平,但仍遠不足以應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造成的開支增長,醫療服務質量也在下降。
急症病人得不到妥善救治是英國醫療體系被吐槽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微信公號@英國那些事兒 2016年一篇專門吐槽英國NHS的文章中提到:
留學生朋友有做飯時候手被刀劃了3釐米一個大口子,結果在急診排了N久隊,傷口都自己幹掉了,沒縫針就被打發回家的。有吃蘋果過敏,看急診排隊排到最後,連醫生還沒見著就自己恢復了。有突然嘔吐去醫院查,查了快一個月,發現有膽結石,醫生直接說,那你把膽切了吧——然後直接給他嚇回國看病的…再看看,英國媒體關於NHS不靠譜鋪天蓋地的報導,你就知道不僅僅是留學生,NHS對英國人,也一樣是無差別對待……
這些吐槽得到了數據上的印證:
原因方面,BBC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主要問題之一:
說到底,大西洋兩岸的這兩個國家都面臨醫療保險資金不足,同時醫療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同病卻不相憐,反而互相拆臺。
不過,長期關注英國事務的新媒體@華聞派 認為,川普和德蕾莎·梅伊這是唱了一處雙簧:
其實川普這個推特,還算是「神助攻」了英國政府新一輪醫療附加費漲價呢。連川普都看出NHS缺錢了,這下,英國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向留學生和新移民下手了。
本文綜合英國《獨立報》、BBC、微信公號@華聞派、微信公號@英國那些事兒 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