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做自媒體的時候,是想寫各種書的書評。當時以為寫書評,就是文化類,所以在選擇領域的時候就選擇了文化。
可是寫了幾個月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寫的文章都被打上了其他領域的標籤。原來,並不是所有的書評都是文化類。只有和文化有關的文章或書評,才屬於文化類。然後我一度的陷入了迷茫中。那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是文化?文化領域究竟包括什麼呢?
然後我四處搜索,也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百科中這樣寫道: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之後,我在錢穆先生有關文化的演講中,終於找到了一些線索。
因為文化是一個太大的題目,可能幾十本書都寫不完。所以我也只能在這裡淺談。從博大的文化中去談一談它的大概面貌。
一、文化一詞的由來
文化一詞是由英文「Civilization」翻譯而來。Civilization的意思是物質的相互傳播。也就說,一個地方有了一種物品,通過傳播,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然後這個物品在另一個地方也發展起來。這種傳播就形成了文化。
但是德國人並不喜歡這個詞,因為在當時,德國的很多物品都需要從外面進口,而自己本國的經濟還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德國人又自己創造了一個詞彙,叫做「Culrure」,翻譯過來就是萬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並不應該靠從外面引入。
從那以後,人們覺得Culrure這一詞更能夠代表文化。因為文化就應該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本國文化,並不應該是從外面引入的。所以Culrure翻譯成了文化,而Civilization翻譯成了文明。
而在中國的典籍裡,最早見到文化這一意思,是在《周易》裡。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聖人通過觀天象,可以了解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天下。西漢劉向將「文」與「化」聯為一詞,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化由此而來。
二、文化的結構
錢穆先生在1950年12月,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演講。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文化」。
錢穆先生認為,無論是當今的中國問題還是世界問題,都和文化有關。因為沒有哪個問題是僅限於軍事、經濟、政治或者外交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整個世界的文化問題。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這些問題都是由文化而產生的,那麼就必須再由文化問題來解決。
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因為文化這一詞太過於廣博,所以錢穆先生為「文化」建立了架構。
1、文化的三個階層
雖然這個世界創造了人類,但是並沒有直接創造文化。文化是由人類自己創造的。所以根據人類的生存發展,可以將文化分為三個階層。
第一個階層是物質層面;第二個階層是人文層面;第三個階層是精神層面。
一個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能夠感受到了只有冷、熱、飢餓和病痛。所以人生最基本的追求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物質的追求。
一個人只有先滿足了物質的需求,才能夠再去追求其他的。所以追求物質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說一個人物質,也並不應該是什麼缺點。因為物質追求是滿足一個人生命能否延續的基本條件。
當我們的物質層面得著滿足,我們才會繼續成長。然後這個嬰孩慢慢的感受了親人的關愛,開始和自己的親人建立起了情感關係。這也就是第二個階層,人文階層。
人們在這個階層中,開始體會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又因為情感需要,所以又慢慢地形成了婚姻、家庭、團隊、種族等等。
當第二階層得著滿足時,人們才開始追求第三個階層,也就是精神層面的滿足。這個階層的人們,並不會再滿足於簡單是物質追求和人文追求,還會有更高的需求。比如說,個人價值、能力或者社會價值等等。
就好像現在這個時代,人們不會再滿足於吃飽穿暖,或者相夫教子,上班工作。放假的時候,人們還會想著出去旅行,追求心靈的放鬆。這些都是在物質和人文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追求的精神階層。
2、文化的三個類型
文化的三個類型,是從人類的進化和演變而來。
(1)遊牧文化
最早期的人類,是遊牧民族。他們四處遷徙,居無定所。而他們可以直接採集野果子吃,可以得到及時的滿足。
遊牧民族的優勢就是生活環境惡劣,所以他們的生存能力更強。而且他們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的氣候和生活環境,所以生命力更頑強。
(2)農耕文化
當人類發現了小麥這種可以食用的植物之後,便開始建立起村落,開始了農耕文化。在《人類簡史》中記錄了這樣一句話,叫做「究竟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雖然人們通過種植小麥,得到了糧食,不再吃生果子,人類的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人們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馴化了小麥。但是實際上,如果人們不種植小麥,那麼還可以繼續過著以前遊牧的生活。可以隨時食用果子,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是自從種植小麥之後,由於小麥從種植到收割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他們只能在一個地方長久的生活,等待小麥成熟。而且再也不能退化到即時滿足的遊牧時期了。這樣看來,又好像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3)商業文化
由於人們開始進入農耕時代,所以人們居住地開始固定下來,不再四處遷徙。擁有穩定住所的好處就是不用再四處奔襲,可以擁有穩定的居住環境。但是缺點就是,所有的生活環境非常類似,很難接觸到新物品。
這個時候,如果外來人口將新物品帶來,那麼這些物品就成了稀罕物品。人們通過以物換物,形成了最初的商業文化。
慢慢地,人們開始使用貨船、馬車等等工具,開始了最原始的貿易往來。而交易的工具也由物品變成了金錢。
忽然發現,文化包羅萬象。其實文化是絕大多數人們的共性特徵。如果想要了解某一類人的文化,那麼就需要了解這一類人的共性。而且不僅要了解這一類人的當下,還要了解他們的過去特性和未來的發展。
而文化涵蓋之廣,並不是能夠用三個階層和三個類型就能夠涵蓋的。錢穆先生還將文化分為了七個組成要素,也就是:經濟、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和藝術。
在當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早已經進入了文化的第三個階層,也就是精神追求的階層。可是我們在這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卻如同滄海一粟般,不能盡享文化之美。所以我們只能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在這浩瀚的文化之海中暢遊。
或許終有一日,我們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文化更深刻的含義。那時候的我們,或許會比現在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