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鐵缺乏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也是小兒貧血中最為常見的疾病, 尤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對小兒健康危害很大。所以,做父母的尤其需要注意。
小兒缺鐵性貧血有哪些臨床表現?
(1 )貧血表現。皮膚黏膜逐漸蒼白, 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頭暈、乏力、氣短, 年長兒可訴眼前發黑、耳鳴等症狀。
(2 )髓外造血表現。由於髓外造血反應, 肝、脾可輕度腫大, 年齡越小、病程越久, 貧血越重, 肝脾腫大越明顯。
(3 )非造血系統症狀。如指甲扁平不光滑、脆薄易裂, 甚至變凹呈反甲; 皮膚乾燥、毛髮乾燥和脫落等等。
小兒缺鐵性貧血是如何發生的?
(1 ) 鐵的需要量增加伴儲鐵或攝入不足: 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取鐵, 以孕期後3 個月獲鐵量最多, 故足月新生兒從母體獲取的鐵足夠生後3~4 個月用, 但早產兒從母體獲鐵較少, 生後生長發育快,需鐵量更大, 故更易且更早發生缺鐵性貧血。
(2 )鐵的吸收不良: 因鐵的吸收障礙而發生缺鐵性貧血在兒童較少見。多與食物搭配不合理影響鐵的吸收或慢性腹瀉及腸道功能紊亂增加鐵的排洩有關。
(3 )丟失過多: 正常嬰兒每日排出鐵相對而言比成人多。消化道慢性失血, 如消化性潰瘍病、鉤蟲病等,也是造成貧血的原因。
父母應該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呢?
缺鐵性貧血大多是可以預防的。新生兒生長所需的鐵來源於母乳, 母乳含鐵約0 .5 mg/ L, 50% 可被吸收, 故母乳餵養優於人工餵養。提倡母乳餵養可預防新生兒缺鐵。4 個月後嬰兒體內鐵耗盡,鐵的來源主要是食物, 所以4 個月後應添加輔食。足月兒在4 個月,早產兒在2 個月開始用鐵強化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