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期課程,也就是新溫系階段分析法課程中,我們對溫斯坦交易系統的四個階段做過一些討論。
從溫斯坦交易系統的邏輯上,四個階段就像大自然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樣——
第一階段,對應的是春種,代表著趨勢醞釀階段。
第二階段,對應的是夏長,代表著趨勢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對應的是秋收,代表著趨勢結束階段。
第四階段,對應的是冬藏,代表著無交易行為階段。
上述邏輯和流程,在股票市場中比較容易理解,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區別也是涇渭分明。外匯市場中,在沒有成交量,多空交易的前提下,比如從我們正在進行的溫歐日內交易活動來看,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區別在大家的交易報告中,表現的似乎不是那麼太明顯。
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階段轉換。有了階段轉換,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界定,看起來就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
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在交易實踐中的表現,僅此而已嗎?套用我們剛剛學習到的一句名人名言:
理論上,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是有差異的;在實踐中,真是有差異的。
大家通過學習或者在交易實踐中,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溫系的做多交易和做空交易並不是完美的對稱。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第二階段和第四階段,不僅僅是方向不同的鏡像。溫系的基礎理論,也是誕生於做多交易之上,在做多交易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做空交易。
因此,當我們說階段轉換的時候,轉換的不是第、一三階段本身,而是階段突破後的走勢階段。
建議大家看到這裡再思考一下,同時在今後的交易實踐中,刻意的關注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差異。有助於更深刻的理解溫斯坦交易系統的底層邏輯,在交易實踐中進行分析和執行時,更容易實現一致性。
第一階段,是橫盤或趨勢不是那麼太明顯的階段,但其中暗流湧動,蘊含了韜光養晦的主動性。表現在技術形態上,就是相對較低但也不是太低的振幅和成交量。正是這些不是太低的振幅和成交量,作為種子,引發了後續向第二階段的突破,因此第一階段是底部階段。如果是純粹的低振幅和成交量,比如各種仙股,缺乏正常第一階段的主動性和積累,也可能會繼續向下突破。在外匯市場中我們不使用成交量,實際上成交量的本質,就是市場參與者參與度的一種量化表現形式。
很多雞湯文會安慰落泊的人說,現在已經是人生的最低點了,未來無論怎樣,都會比現在好。用突破理論來看,如果缺乏低谷時期的主動性和積累,仍然會繼續下跌。用趨勢跟隨理論來看,之前的人生一直失敗,可以預期以後會繼續失敗下去,偶有轉機,也不過是下跌趨勢中的回調洗盤(小舅子定律)。
第三階段,是頂部階段。經過第二階段的起朱樓,第三階段開始宴賓客,就像偶爾又發了財的小舅子,好嗨喲,感覺人生已到達了巔峰,接著樓塌了。因此,第三階段的技術形態通常表現為巨大的振幅,巨大的成交量。本質上是市場參與者在市場情緒的驅動下,失去理智的瘋狂參與。
▣小舅子定律正常的第三階段是,別看你現在鬧得歡,當心以後拉清單。大家在這個行當多年,牛市時候的牛人見多了,牛市之後都成了蔫人或閹人,幾乎沒有例外——這就是溫系階段分析法對真實市場寫照。正是因為這種人多,才形成了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技術形態。
因此,各位同學,自己在獲利後,如果有暴發戶的情緒,說明在交易這個工作上還缺乏對自己的認同。這個認同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在系統進入回調期或者遭遇系統外風險時,會反戈一擊——以前有多幸福,現在就有多彷徨。
在第三階段獲利的成熟交易者,不會有暴發戶心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收益是怎麼來的,在一個能表現出常態的邏輯下,不會有意外的幸福感和興奮感。因此,繼續向上突破的第三階段,是成功人生的平臺期。這個看起來踟躇不前的階段,實際上也在積累和整合,伺機進入更高的階段。
從結果上看,即使我們了解了溫系四階段的基本原理,在交易實踐中,很多時候可能還是會上下掛單,那麼對於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思考的意義是什麼呢?
關於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思考,與其說是對溫斯坦交易系統交易規則的思考,不如說是基於溫斯坦交易系統實踐,對其底層理論和技術分析基礎理論的思考,更貼切,更有意義一些。我們對底層的基礎理論思考的越深入,形成的認知越明確,在進行交易系統優化時,嘗試性的工作就會越少,更多的是有針對性且很大可能實現預期的優化策略。
建議大家在自己的溫系交易日誌中,加入這樣一個記錄——
識別出溫系階段後,記錄市場是如預期的方向突破,還是反向突破。
如果自己雙向掛單,再分別記錄如預期方向突破和反向突破的交易數據。
記錄一段時間後,看自己能否從數據中發現什麼,或者有什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