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哥英語(Linglish),值得置頂的公眾號
微友:凌老師,學校給我安排了每周兩節英語拓展課,30分鐘一節,連著上。學生是三四年級的,大概十幾位樣子,學生程度還不錯。最好與學校特色校本課程有關,但農村條件相對落後。我該開發什麼課程相對較好呢?語音、對話,還是.初步設想對話方面的,再表演出來。你覺得如何?給點意見建議吧?萬分感謝!
凌哥:首先,凌哥是非常支持學校開發校本特色課程的。比如,有的學校開設戲劇課程,有的學校開設足球課程。有的特色課程,還可以融合到其他課程中。比如一些與鄉土文化有關的內容,可以在語文課,思品課,綜合實踐課中深入開展。
但是,校本特色課程不能泛學科實施。換言之,本來可以單獨設一門課程,在一個學期安排若干節課完成的,卻偏偏要放大課程,製造轟動效應,要求所有學科都與這個特色建立聯繫。凌哥遇到過很多微友抱怨過這個問題。校本特色課程的泛學科化,給人的感覺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做任何事情(甚至結個婚)都要背誦一段毛主席語錄。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某校以中國戲曲為特色,是不是英語課上要學生表演英語黃梅戲了?
外語教學,需要努力讓學生感受英語特有的語言文化,開拓學科視野和全球視野,形成跨文化意識。英語的拓展課程,我支持你的想法,可以做對話。你的拓展課程班人數比較少,可以從簡單的對話開始訓練,並結合原汁原味的英語繪本閱讀以增加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現力,將對話串聯起來,還可以成為短劇表演(drama),這樣的話,成果的表現力就增強了許多。
即便是英語繪本閱讀和短劇表演,也要考慮年級之間的差異。四年級的學生,詞彙量比較少,和思維能力也還比較弱,需要增加語言的輸入和模仿性輸出。建議使用繪本閱讀,結合繪本進行表演。五年級可以增加了一些自編的短對話表演,但是語言輸入還是重要的。
如果是做跨學科融合課程,則要考慮與英語課程融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微友:有一個問題,學校安排給我的拓展課程班,是三四年級混合小班,一共才十幾位學生。
凌哥:越是低年級的,越是不建議混班教學。這是語言課堂啊!想一想「1周歲的孩子和2周歲的孩子」,和「10周歲孩子與11周歲孩子」的語言方面能力差異。三四年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是不是就像1歲孩子和2歲孩子的差異?即便是以前農村小學的複式班,本質上也是分年級上課的啊。
微友:說的很對,所以思考了好幾天,還是想不好了。
凌哥:領導不按語言學習規律辦事,老師就要哭了。如果不得不三四年級混合上課的話,建議高年級的學生往低年級的內容靠攏。總體而言,這十幾位學生應該是學習成績比較好,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選取材料的語言難度上,三年級往上靠一點,四年級往下靠一點。試試吧。
微友:還有一問。三節英語課中必須拿出一節做5分鐘左右的拓展教學嗎?
凌哥:我們首先必須明確,拓展是什麼,拓展為什麼?拓展是為了糾正學科單一性,能力單一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 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拓展課程分成知識拓展類課程、體藝特長類課程和實踐活動類課程。知識拓展類課程。主要指與學術類基礎性課程內容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專題教育等,是基礎性課程的延伸、應用和整合。這類課程應基於地方文化和學科核心素養,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學科開展拓展課程,屬於知識拓展類課程,它所涉及的「地方文化」恰恰應該是異域文化為主。
然後要考慮,英語課程的拓展是什麼?從《課標》看,英語課程需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果研讀《課標》,可以發現《課標》已經體現了拓展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我前面講的,拓展學科視野,增強跨文化意識,以及《課標》提到到「聽說讀寫玩演視聽」等。以此為依據開設的課程,稱為「延伸性拓展課程」。
當然,針對小部分學生,開設表演才能、跨學科學習等課程,這也是一種課程拓展方式,稱為「個性化拓展課程」。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以詞、句、篇為主要訓練手段的英語課堂,需要延伸性拓展課程。針對有特長、有才藝的英語水平好的學生,實施個性化拓展課程。
現在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了。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就已經落實了「延伸性拓展」的理念,就不存在「是否必須拿出一節課做5分鐘的拓展」的問題,因為教師已經將拓展課程的理念融合到正常教學中去了。
謹記一點:英語拓展課程,絕對不是花架子,也不是搞一些譁眾取寵、別出心裁但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活動。比如花40分鐘的課時教學一首英語歌曲,在凌哥看來,那基本上是浪費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