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畝產達980.43千克 青島超級稻創世界紀錄

2021-01-11 半島網官網

  

  晚報訊 9月25日,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日照市的超級稻百畝高產攻關基地傳出喜訊:最高緯度雜交水稻畝產量達到980.43千克,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據了解,2014年和2015年高緯度雜交水稻高產世界紀錄分別是每畝968.37千克和每畝971.66千克,本次紀錄又將畝產量提高了8.77千克。

  據介紹,該基地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的閻莊鎮,規劃面積達 105畝,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團隊親自指導,攻關品種為「超優1000」,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具體實施。 「今年是超級稻項目的最後一年,我們對今年的畝產數十分期待,將從百畝稻田中按高中低選定三畝,實打實測這三畝水稻的產量,將其作為該雜交稻基地產量的參考。 」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棟說,三塊地畝產量分別為907.36千克、964.70千克、1069.22千克,核算出該基地平均畝產980.43千克。張國棟介紹,在此之前,並沒有這麼高緯度的高產攻關基地,最高在北緯35度,而該基地將雜交水稻種植向北推了一個緯度,達到北緯36度多。這也就意味著,有更多地區可以種植該種雜交稻。

  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介紹,按照每畝稻田增產100千克計算,每年可增產糧食240億千克,多養活2億人,這對我國糧食戰略安全具備舉足輕重的意義。據了解,1998年7月,國務院撥出1000萬元總理基金專款支持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基金支持下連續創造出了世界紀錄。

  (記者梁超)   

現場

  抽三種產量地算平均值

  25日上午,記者跟隨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來到該基地,走近一塊水稻田,一臺收割機正嗡嗡作業,不到20分鐘一畝的水稻就收割完畢,四名工作人員鋪好尼龍袋後開始裝稻穀,然後一袋一袋搬到路邊,「收割完成後,下一步就是稱重,這個過程都非常仔細,有專門稱重的,有專門記錄數據的,就是為了確保最後的數據準確。 」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棟告訴記者,稱重測產也是有講究的,要從這100多畝的稻田裡,按照高產、中產、低產抽取三塊田,採用久保田收割機全田收割的方法進行驗收,收割後取樣晾曬,去除雜質和秕粒,計算雜質率。然後用PM—8188New穀物水分測量儀測定稻穀含水量後,折算為13.5標準含水量,再計算出稻穀實際畝產。 「我們覺得這個結果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突破畝產1000千克的大關,但是在氣候乾旱的情況下,能超過去年產量也是成功。 」張國棟說,今年全省降水偏少,導致水稻缺水厲害,幸好及時打井取水灌溉。   

難度

  增產百千克用10年時間

  從數據上看,三年畝產數據均有上升,但增量只有幾千克。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佳音說,這在農業上不算小數字了,增產也需要環境等多方面支持,從畝產700千克到800千克的跨越,他們用了10年。 「雜交水稻畝產量過千公斤比較難,南方只有10%畝產能夠過千。 」張國棟介紹,其實,全國水稻的畝產量大約在四五百千克,北方管理較好的能達五六百千克,而他們的雜交水稻已經可以達到九百多千克,相比之前已經多了一倍。   

意義

  往北推廣每畝增收600元

  「之所以將基地選擇在日照,是因為該緯度上曾經有過高產紀錄,再次出現高產的可能性大;而且日照光照充足,水源也比較豐富,目前再往北選地會有些冒進。 」張國棟介紹,這塊基地是袁隆平院士親自選定的,按照目標,該基地三年試驗畝產期望達到1000千克。全國而言,北方種植多為粳稻,南方種植多秈稻,而這些雜交水稻,是兼有兩種,相對加強了粳型。從2014年開始種植以來,他們一直種植超優1000的品種,但栽培技術和管理不斷改善,增加了葉面肥,使得水稻更好適應北方的環境。 「雜交稻種植北移的難點之一是氣候,一旦遇到倒春寒的天氣就會影響產量;另一方面就是水。 」張國棟介紹。

  在此之前,超級雜交稻主要在南方種植,北方關於雜交水稻種植記錄較少。他們選擇日照作為超級稻推廣基地,也是想試驗高緯度是否能種植雜交稻。 「經過3年試驗,我們能說雜交稻可以往北推廣,北方低產田可能轉變成高產田。 」張國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與畝產500千克左右的常規稻相比,超級稻每畝估計增收200千克,按照稻穀每斤1.4元到1.5元計算,老百姓每畝地可以增收600元錢,看上去不多,但是對於農民來說,這是非常可觀的。   

期待

  縮短生長周期改進口感

  雖然超級稻試種獲得了高產,但相比南方等其他區域,該基地的雜交稻還有待繼續改良,「雜交稻4月播種,5月開始插秧,但此時,北方普遍種植的小麥尚未成熟,農作物無法順利接茬。 」張國棟說,按照當下的品種,這種雜交稻在北方只能種一季,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組合,將生長周期控制在150天左右,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山東或北方大面積種植。

  另外,口感上的改良也是關鍵。「北方人喜歡吃粳米,它口感更加粘稠,而南方米更適合做蛋炒飯。 」張國棟說,北方晝夜溫差比較大,更容易種植出好米。他們計劃在雜交稻中增強粳型,使得這些雜交稻更適合北方人口感。

  ■新聞延伸

  袁隆平將來青研發海水稻

  「青島在大沽河、藍村等區域也有水稻種植,由於環境、水資源等條件的限制,種植面積無法得到擴大。 」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佳音介紹,省內最大的水稻種植區集中在臨沂和濟寧,但下一步青島也有望大面積種植水稻,謀劃建設一個產業中心,籌建海水稻的技術研發中心。 「目前處於研發的階段,但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劉佳音告訴記者,現在可以實現水稻在海水中的種植,只是產量和株型還不算理想,當下畝產只能達到百千克左右。他們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更新海水稻的品種和種植技術,使得海水稻得到產業化推廣,未來可期的畝產達到兩三百千克。

  「下一步,將在青島做海水稻研發,之前海南大學研究人員的品種測試結果顯示,海水稻的抗鹽性已經達到了千分之九,超過了我們之前測試的千分之八。計劃依託袁策生物在青島開展研究海水稻的育種。 」袁隆平院士接受採訪時說道。在此前三亞舉辦的湄公河—瀾滄江合作領導人會議上,袁隆平院士特別介紹了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北方超級稻產業化中心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成果。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畝產980.43公斤 青島超級稻畝產創高緯度新紀錄
        作為其「總理基金項目」的收官之作,青島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級稻刷新世界紀錄,創下最高緯度雜交水稻平均畝產980.43公斤的數字。據介紹,這意味雜交水稻種植有可能向北推一個緯度,將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
  • 畝產1噸,已實現!袁隆平「超級稻」連續4年畝產超2200斤,創新高
    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又創新高了,並且是畝產超過1噸。據新華社的報導,今年9月14日,專家組在位於雲南省草壩鎮的「超級稻」種植示範基地裡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在抽選的三塊地裡,測量得出超級稻的畝產高達2270斤,並且是連續4年畝產超過2200斤。
  • 畝產1000公斤!「超級稻」在東海縣試種成功
    10月23日,平明鎮年年豐家庭農場收穫第一次試種的「超級稻」「湘兩優900」,東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物栽培指導站站長劉巧說:「經我們現場測產,百畝攻關方中的3畝核心方畝產達1039.55公斤,超出我們預期的目標。」
  • 隆回百畝秈粳稻「甬優1540」創畝產958.2公斤紀錄
    邵陽新聞網訊(通訊員 賀上升)9月27日,邵陽市農業委員會受省農委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委託,組織專家組對隆回縣羊古坳鎮雷峰村秈粳雜交稻「甬優1540」百畝示範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達958.2公斤,創歷史高產紀錄。
  • 浙江超級水稻不比袁隆平的差 單季晚稻畝產紀錄再刷新
    創了新紀錄的「甬優12」稻田。浙江水稻畝產新紀錄的創造者,林德陽和佔才水。兩人經過3年努力,晚稻畝產終於突破了1000公斤。由寧波農業科研人員自主選育的超級稻品種「甬優12」再次創造了紀錄!幾天前,衢州江山石門鎮泉塘村超級稻百畝示範方測產結果公布——高產攻關田畝產1024.13公斤!這一產量打破了保持了4年的紀錄,創造了浙江省單季晚稻畝產新紀錄。產量不比袁隆平的超級稻低,屢創紀錄的「甬優12」,到底有何神奇之處?生產的大米何時能夠盛進人們的飯碗?錢報為你揭秘。
  • 這位老人88歲仍陪同總書記調研,昨天一項與他有關的世界紀錄在雲南...
    2015年連片種植102畝,百畝片平均畝產1067.5公斤,創當時全國乃至世界百畝連片種植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的最高紀錄。2016年連片種植101畝,平均每畝1088公斤,再次刷新百畝連片種植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的最高紀錄。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連說more than excited!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020年11月2日電 11月2日,在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內,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晚稻測產結果出爐,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遠超此前881公斤的預測值。刷新紀錄!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曾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此次晚稻測產結果出爐,意味著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紀錄。此前,袁隆平團隊曾屢破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的世界紀錄。
  • 超級稻為什麼這麼牛?原來袁隆平有個「禾下乘涼夢」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雜種優勢利用,我國水稻平均畝產由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產地區突破500公斤,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而超級稻是通過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選育的單產大幅度提高、品質優良、抗性較強的新型水稻品種,被譽為「水稻第三次革命」。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一直是中國和世界育種專家夢寐以求的願望。
  • 袁隆平超級稻德昌示範區:專家連續三年奔走田野中,向畝產1200公斤...
    在這希望的田野上,他們不斷創新,改進水稻性狀,把超級雜交水稻實現每公頃18噸(畝產1200公斤)當作不懈追求的目標。核心百畝片海拔1350公尺左右,安寧河水自流灌溉,低緯度、高海拔,屬於超級稻高產攻關的最適宜區域。
  • 雙季雜交稻畝產破紀錄後連說「要得、excited」
    (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 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衝擊雙季稻畝產紀錄成功! 面對遠超預期的測產結果,袁老在現場激動地表示:「excited、要得!」 雙季雜交水稻「超級」在哪?
  • 超級稻大面積絕收,袁隆平所創造的神話會不會被戳破
    超級稻大面積絕收,袁隆平所創造的神話會不會被戳破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評】隨著這兩天《南方周末》的一篇有關超級稻絕收的報導《安徽萬畝「隆平稻種」減產絕收》在網絡上不斷發酵,隆平高科的股價連跌了三天,而關於超級稻到底是否真的高產、稻米的品質到底如何的質疑再次甚囂塵上。
  • 單季畝產9.58噸樂陵自主品種馬鈴薯創世界紀錄
    經測產,「希森6號」單季畝產高達9.58噸,再一次創造了馬鈴薯世界單產紀錄。此次測產活動在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伊裡等28位國內馬鈴薯領域知名專家共同見證下,遵照國家高產創建測產標準進行現場實測,全國各地馬鈴薯主產區經銷商、農戶代表1200多人前來觀摩。經測產,平度市李桂香地塊以單季畝產9.58噸的高產量再一次創造了馬鈴薯世界單產紀錄。
  • 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 袁隆平高興到大秀英文
    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畝產3000斤,這在普通生態雙季稻屬於重大突破。
  • 紅河州冬馬鈴薯畝產達6噸 突破歷史最高單產
    實測驗收現場本網訊 6月3日,省、州、市農科(技)部門在開遠市中和營鎮開展冬馬鈴薯高產攻關測產,經實測,中和營鎮後洞村農戶李秀種植於石漠化地區的冬馬鈴薯地塊,畝產達6078.7公斤,刷新了我州馬鈴薯單產紀錄。
  • 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袁隆平高興得像個孩子:大秀英文
    據國內媒體報導,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畝產3000斤,這在普通生態雙季稻屬於重大突破。測產過程中,專家通過抽籤確定三塊測產田,全程監督測產驗收,並通過去雜稱重、測量水分後計算出結果。與此同時,袁隆平院士遠程視頻實時參與測產過程。
  • 興寧絲苗米年畝產量創世界紀錄
    本報訊 (記者陳思傑)昨日上午,省政府專家組對興寧市絲苗香米開展實測驗收,測得「19香」絲苗香米年畝產1300.12公斤,創下雙季稻香米年平均畝產量世界紀錄。 在位於興寧市新陂鎮新金村的辰興種植合作社基地,專家組成員實地查看了示範品種絲苗米「19香」的種植情況,隨後嚴格按照國家農業農村部水稻測產方法進行測產。
  • 單季畝產9.58噸 樂陵馬鈴薯品種刷新世界紀錄
    經測產,平度市李桂香地塊「希森6號」單季畝產達9.58噸,較之上年同地塊創造的9.38噸的畝產量,馬鈴薯世界單產紀錄再一次刷新。  此次測產活動在28位國內馬鈴薯領域知名專家共同見證下,遵照國家高產創建測產標準進行現場實測。「希森6號」平均生育期90天,株型直立,生長勢強,可鮮食及薯條、全粉加工兼用,填補了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黃肉薯條加工專用品種的空白。
  • 畝產353.45公斤!「齊黃34」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10月11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該省菏澤市東明縣的2萬畝「齊黃34」大豆綠色高產田進行了實打驗收,實收地塊最高畝產353.45公斤,刷新了該品種2019年在山東德州創下的畝產341.6公斤的山東省大豆高產紀錄,同時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
  • 盤點入選世界紀錄的「最」美食 最高冷蛋糕重達20磅
    這所大學的師生們使用了西瓜、哈密瓜、甜瓜、菠蘿、蘋果和草莓等,共5079千克(5.08噸),這些水果一半以上都是這所大學的花園種植的。一位金氏世界紀錄工作人員當場為沙拉進行了公正。沙拉完成後,其大部分會被贈與慈善機構,分發給窮人。據悉,之前的世界最大水果沙拉誕生於美國加州的一所大學,重4736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