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冬馬鈴薯畝產達6噸 突破歷史最高單產

2020-12-23 中國紅河網

實測驗收現場

本網訊 6月3日,省、州、市農科(技)部門在開遠市中和營鎮開展冬馬鈴薯高產攻關測產,經實測,中和營鎮後洞村農戶李秀種植於石漠化地區的冬馬鈴薯地塊,畝產達6078.7公斤,刷新了我州馬鈴薯單產紀錄。

開遠市中和營鎮黨委、政府利用當地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冬馬鈴薯種植,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20年,種植面積達5.4萬餘畝,馬鈴薯產量從2012年平均畝產1噸增長到2019年的3.8噸;今年,經過冬馬鈴薯高產攻關測產,中和營鎮石漠化地區冬馬鈴薯種植區高產攻關地塊畝產突破6000公斤,刷新了我州馬鈴薯單產紀錄,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我州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以產業興旺為首要任務狠抓落實,州農科院、13縣市農技推廣中心及鄉鎮農服中心積極加強技術指導,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引領+科技指導」的發展模式加快冬馬鈴薯產業發展,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迅速,2019年,全州冬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2.9萬畝,產量41.98萬噸,冬馬鈴薯已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主要產業之一。

(責任編輯:馬超 審核:盧秀麗)

1

相關焦點

  • 城固縣早熟高產馬鈴薯 畝產達4噸
    農業專家鄭興虎展示「黑美人」土豆 本報訊(通訊員 江波 丁淼 李毅) 「經測產,畝產當經市農科所馬鈴薯研究中心、縣農技部門現場測產給出結論之後,種植戶魏桂珍滿臉堆笑。繼5月份雙模大棚種植創造了8000斤高產紀錄後,6月3日,早熟馬鈴薯新品種「荷蘭15號」在城固縣崔家山鎮進行刨挖測產,又創造出單地膜露地栽植畝產6000餘斤、優果率達70%以上的高產、高效記錄,產量、效益分別是傳統馬鈴薯品種的2倍和4倍。城固縣地處我國氣候南北過渡地帶。
  • 重大突破:粉壟甘蔗畝產近十噸—新聞—科學網
    廣西是我國甘蔗的主產區,歷史上甘蔗畝產近10噸的情況並不多見,旱地種植甘蔗如此單產水平更是罕見。結果顯示,粉壟甘蔗畝產9.6噸,對照田畝產6.6噸,增幅達45.82%。 「這對廣西來說,意義重大。」粉壟技術主要發明人、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韋本輝告訴記者,廣西目前甘蔗原料蔗平均畝產只有5噸左右,旱地無灌溉條件的還不足5噸,有灌溉條件的也多在7噸左右,「這次旱地粉壟雨養種植的算是破紀錄了。」
  • 單季畝產9.58噸 樂陵馬鈴薯品種刷新世界紀錄
    本報樂陵訊 近日,由樂陵市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主辦的「希森6號高產創建現場測產觀摩活動」在高密、平度等地同步舉行。經測產,平度市李桂香地塊「希森6號」單季畝產達9.58噸,較之上年同地塊創造的9.38噸的畝產量,馬鈴薯世界單產紀錄再一次刷新。  此次測產活動在28位國內馬鈴薯領域知名專家共同見證下,遵照國家高產創建測產標準進行現場實測。
  • 單季畝產9.58噸樂陵自主品種馬鈴薯創世界紀錄
    德州新聞網訊(劉敏)7月4日,由樂陵市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主辦的「希森6號」高產創建現場測產觀摩活動在山東高密、平度同步舉行。經測產,「希森6號」單季畝產高達9.58噸,再一次創造了馬鈴薯世界單產紀錄。
  • 畝產9.3噸 「希森6號」馬鈴薯刷新世界紀錄—新聞—科學網
    李化明攝影報導   前不久,國家馬鈴薯工程研究中心組織國內相關單位和專家,對高密、膠州、昌邑、平度等26家農戶種植的「希森6號」進行了現場測產。結果顯示,15家農戶平均畝產8噸以上,最高畝產9.3噸,刷新世界紀錄。「希森6號」是由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歷經11年攻關自主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2016年通過品種審定及國家品種鑑定。
  • 【關注】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昭通——將打造5萬畝示範基地
    又被賦予了「脫貧薯」「小康薯」這一新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昭通市按照「昭通大洋芋、世界馬鈴薯、扶貧大產業」的發展定位把馬鈴薯作為全市脫貧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和打造目前昭通完成馬鈴薯種植260萬畝其中包括馬鈴薯規範化種植100.2萬畝平均畝產由此前的不足1.5噸提高到3噸以上,最高達6噸畝產年收入由不足0.2萬元提高到0.6萬元以上為充分挖掘昭通馬鈴薯產業潛力2020
  • 畝產1噸,已實現!袁隆平「超級稻」連續4年畝產超2200斤,創新高
    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又創新高了,並且是畝產超過1噸。據新華社的報導,今年9月14日,專家組在位於雲南省草壩鎮的「超級稻」種植示範基地裡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在抽選的三塊地裡,測量得出超級稻的畝產高達2270斤,並且是連續4年畝產超過2200斤。
  • 科技助瀾滄種出畝產10噸以上超高產甘蔗
    雲南網訊(記者 陳雲芬)針對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甘蔗品種結構搭配不合理,蔗區品種分布多、雜、亂,甘蔗單產偏低,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提供「雲蔗05-51」「雲蔗08-1609」等優良品種開展試驗示範,還把甘蔗全膜覆蓋一次藥肥施用綠色生產技術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推廣到蔗區應用
  • 最高畝產效益達1萬元以上 浙江油橄欖新品種選育有重要突破
    日前,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經歷6年跟蹤觀察和測定,初步篩選出適宜浙江高溫高溼和土壤酸粘生態類型的3個油橄欖品種。其中,1號品種和2號品種畝產效益近9600元和12000元,具有較高經濟效益。據悉,油橄欖是原產於地中海區域的著名的木本油料樹種,其果實壓榨後的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角鯊烯、β-谷甾醇等活性物質,長期食用對於人體心血管具有良好的作用;它還具有較高營養和經濟價值,從地中海區域引種到全世界近1.6億畝,我國油橄欖種植面積現有120萬畝。目前,國內油橄欖年消費量達5.2萬噸,但國產僅0.6萬噸,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
  • 溪潭新品種馬鈴薯豐收
    近日,福安溪北洋在我省率先引進馬鈴薯新品種「費烏瑞它」獲得大豐收。經過省農業廳、省農科所的專家現場測畝產量,最高一畝可產2750公斤,平均每畝可獲利4000多元,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  據福安市溪潭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張祖金介紹,今年該鎮馬鈴薯獲得大豐收。
  • 山西省小麥單產再創新紀錄實打驗收畝產達711.5公斤_地方政務_中國...
    6月17日上午,從我省洪洞縣曲亭鎮水地小麥高產示範田實打驗收現場傳來消息,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團隊在該地組織實施的「黃淮海流域西部寬幅條播節水節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打驗收小麥畝產達到711.5公斤,這是我省水地小麥種植領域的最高單產。
  • 烏蘭察布重點打造馬鈴薯產業
    馬鈴薯是烏蘭察布市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其生長發育規律與當地的自然氣候特點相吻合,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經過幾十年的培育發展,烏蘭察布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
  • 畢節威寧自治縣新品種馬鈴薯畝產達3193.17公斤
    「經我們測算,這款新品種馬鈴薯平均畝產達3193.17公斤。」9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貴州師範大學的有關專家,來到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專業合作社基地,對省農科院選育的「黔芋8號」進行田間現場測產驗收。
  • 馬鈴薯成圍場農民致富的「黃金產業」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育太和鄉育太和村馬鈴薯種植戶叢日星說,2018年他能收入7 萬元左右。圍場是全國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基地縣。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該縣進一步提升種薯繁育、微型薯培育的科技含量,擴大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全縣已建成馬鈴薯科技示範基地12 萬畝,地膜推廣應用40 萬畝,膜下滴灌、水肥藥一體化示範基地10 萬畝,脫毒種薯應用和機械化栽培實現全覆蓋。
  • 岑溪冬種馬鈴薯豐收
    本報岑溪訊 「一家三口都在家門口的馬鈴薯基地搶收,一家人每日工資150多元。春收馬鈴薯這段時間,全家有近4000元的收入。」3月15日,岑溪市三堡鎮車河村68歲的貧困戶黃光華一邊採收馬鈴薯,一邊算帳。當天,在車河村馬鈴薯高產栽培示範樣板基地,黃光華等130多名農民正有序進行除根、分揀、歸堆、裝袋、扎口等馬鈴薯採收工作,每天每人收入50多元。同時,基地提供的就業崗位,讓全村40多戶貧困家庭實現就近就業。
  • 威寧馬鈴薯新品種畝產達3000多公斤
    9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貴州師範大學等有關專家,前往威寧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專業合作社基地,對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選育的抗晚疫病馬鈴薯新品種「黔芋8號」進行田間現場測產驗收。「今天我們專家組對「黔芋8號」種植的高、中、低三塊樣板地進行現場測產驗收,經我們測算下來,該品種平均畝產達3193.17公斤。」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夏忠敏研究員當場宣布測產結果。
  • 中國將大力種植馬鈴薯以確保糧食安全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1日報導:中國寄望薯類作物,特別是馬鈴薯和甘薯種植以保證滿足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糧食供應。謝開雲, 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絡處專家說種植馬鈴薯和甘薯將幫助中國實現到2020年糧食增產1,000億斤的目標。
  • 興義洛萬鄉開展冬早馬鈴薯種植現場觀摩會助推產業發展
    「冬早洋芋」種植忙,群眾增收新渠道。為充分發揮良種示範帶動效應,指導科學種植冬早馬鈴薯,提高產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12月8日上午,洛萬鄉2020年低海拔冬早馬鈴薯種植現場觀摩會在洛萬鄉平寨村召開。洛萬鄉黨政領導、各村(社區)第一書記、村幹部及部分群眾代表共100餘人參加。
  • 畝產856.9公斤!山理工生態無人農場冬小麥單產刷新全國紀錄
    經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實地調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2020年全國各省小麥最高產量,山東理工大學生態無人農場冬小麥以畝產856.9公斤位列榜首,刷新全國單產新紀錄。6月17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省種子站等單位的5位專家組成實打測產專家組,對坐落於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北高東村的我校生態無人農場種植的「山農28號」小麥示範點進行實打測產。
  • 靈山:冬種馬鈴薯 鞏固脫貧成效
    駐村工作組與群眾一起種植馬鈴薯。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鵬鈞 攝工作隊員給群眾分發馬鈴薯種。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鵬鈞 攝廣西新聞網靈山12月12日訊(通訊員 李鵬鈞 實習生 唐飛敏)近日,靈山縣太平鎮清水村引導群眾發展冬種馬鈴薯,提高土地產能,增加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成效。清水村是十三五貧困村,2019年整村實現脫貧摘帽,今年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