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為貴」!濟寧推動糾紛調解「最多跑一地、最多訪一次」
9月15日,記者從濟寧市召開的全市「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工作體系建設現場觀摩會上獲悉,濟寧以「和為貴」文化為主線,通過資源整合、流程再造、模式創新,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工作體系,推動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最多跑一地、最多訪一次」。
-
和為貴|夜間「談話吧」 幹群連心橋
和為貴|夜間「談話吧」 幹群連心橋 2020年12月16日14:06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崔相遊 劉慧 濟寧新聞網訊
-
汶上縣司法局2019年工作回顧和2020年工作展望
持續推動三大平臺建設,公共法律服務提質增效縣-鄉-村三級實體平臺已基本建成,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中心」。「7210148」法律熱線和「汶上縣普法辦pfb」微博、「汶上司法行政」微信公眾號、「法治中都」抖音號等網絡平臺服務效果顯著。「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規範有序,經費保障逐步落實。
-
汶上縣召開基層法律服務技能提升暨《民法典》理解與適用研討會
為認真貫徹實施和普及好《民法典》,切實提高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掌握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合法權益、調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1月3日,縣司法局在縣局東二樓會議室組織召開汶上縣基層法律服務技能提升暨《民法典
-
濟寧晚報 | 9月7日刊發 汶上縣:獎優扶困!點亮大學夢想
點亮大學夢想記者 楊柳 通訊員 胡克潛 徐紅傑「今天,黨和政府的關愛為我們的人生之路點燃了一束愛的光芒,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和希望……」9月4日,在汶上縣「生育關懷·牽手圓夢」慈善助學金發放儀式上,劉樓鎮西楊集村的郭夢婷作為受資助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學生代表在發言中說
-
汶上司法行政工作2020回望 · 2021展望 · 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篇
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概況2018年2月份高標準建設了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15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整合法律服務、「7210148"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鑑定、仲裁、人民調解等司法行政主要服務職能,實行窗口接待與後臺延伸服務相結合的「前臺後廠」模式,為群眾提供面對面、電話、網絡諮詢等綜合性、一站式和標準化法律服務及指引服務
-
零距離+全方位:「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專家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我們特組織10篇人民調解工作的系列報導,陸續刊發,以見證人民調解與浦東開發開放一路同行,砥礪前行的光輝歷程。浦東的各個街鎮,在調解社區糾紛、解答法律諮詢等工作中,除了人民調解員,還有另外一支法律服務隊伍——「居村法律顧問」。目前,居村法律顧問已經實現了全覆蓋。為滿足基層多元需求,結合浦東「家門口」服務站建設,居村法律顧問為基層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經濟的法律服務,為基層治理把好合法合規關,在糾紛化解、疑難矛盾處置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楓橋經驗」與時俱進發展增添新的「法治正能量」。
-
交警大院有調解室還有法官工作室
「『楓橋經驗』是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領域的旗幟。這些年來,臨沂繼承和發揚『依靠和發動群眾』這一靈魂,充分發揮調解作用,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 除了臨沂的創新實踐,濟寧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上同樣亮點頻現,「和為貴人民調解室」就是突出代表。由於篇幅所限,記者未能在正文展示。 濟寧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濟寧視察調研時明確提出,作為儒家思想發祥地,要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以和為貴」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品牌
「稱心調解工作室」「湧哥調解工作室」,一批批調解工作品牌在梅州各地不斷湧現;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科技手段與人民調解工作深度融合,讓調解工作更顯「智慧」;往日跨省界、難以解決的基層矛盾糾紛,也有新成立的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介入……梅州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在處理基層矛盾糾紛時堅持「以和為貴」原則,不斷探索創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打造更多具有梅州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品牌
-
如皋市長批示肯定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如皋市長批示肯定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來源: 如皋市司法局 發布時間:2020-07-25 字體:[ 大 中 小 ] 近日,如皋市長何益軍在《市政協關於我市「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解決在一線」的調研報告》上作出批示:市政協的調研報告總結系統,案例選擇恰當,所提建議非常中肯、切中要害,希望市司法局在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上再立新功
-
暢通「最先一公裡」 打通「最後一公裡」 「八和」特色調解室打造司法為民服務新品牌
集約高效、多元解紛、便民利民、智慧精準、開放互動、交融共享……格爾木市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對外服務群眾,對內服務審判」理念,不斷拓展訴訟服務領域、強化訴訟服務功能、提升訴訟服務層次,全院幹警步履鏗鏘、砥礪前行,通過打造「八和」特色品牌調解室,開展「五心十法」調解法,走出了一條分辨曲直、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獨具特色調解新路徑,暢通了人民群眾走進法院的「最先一公裡」,打通了司法服務人民群眾的
-
西安市首個物業矛盾糾紛調解室在高新區成立
12月31日,西安高新區物業矛盾糾紛調解室(以下簡稱「調解室」)在都市之門B座1602正式揭牌。這是西安高新區加強物業管理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膽嘗試,也是法治創建、平安創建、文明創建的又一重要舉措。調解室由西安高新區交通和住房建設局倡導,企業協會物業分會主導組織成立,是全市首家由主管部門牽頭成立的基層物業矛盾糾紛調解機構。調解室配有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負責受理日常物業矛盾糾紛並就地解決處理,通過化解矛盾糾紛,不斷提升西安高新區物業服務的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新時代「楓橋經驗」】禹城市司法局:「大調解」格局為基層和諧...
一、強基固本,推動調解組織「立體化」建設。完善12個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475個社區(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構建「市、鄉、村」三級調解工作格局,2019年全年共調解案件1012件,涉及金額512萬餘元,調處成功率、當事人滿意率均達到100%。在市法律服務中心設立人民調解諮詢窗口。在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成立鄉鎮人民調解團。
-
暢通「最先一公裡」 打通「最後一公裡」 「八和」特色調解室打造...
,對內服務審判」理念,不斷拓展訴訟服務領域、強化訴訟服務功能、提升訴訟服務層次,全院幹警步履鏗鏘、砥礪前行,通過打造「八和」特色品牌調解室,開展「五心十法」調解法,走出了一條分辨曲直、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獨具特色調解新路徑,暢通了人民群眾走進法院的「最先一公裡」,打通了司法服務人民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
法治攻堅 | 服務基層 紮根人民 為司法行政工作打牢地基
2020年1-9月,全省共調解矛盾糾紛12.82萬件,調解成功12.69萬件,調解成功率99%,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法治山東、平安山東建設做出積極貢獻。依託各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有效整合司法行政資源,加強與法院、信訪、公安等部門聯動,對群眾的糾紛解決訴求實行一窗式辦理、一站式解決,提升矛盾化解實效。目前,全省共建立矛盾糾紛調解中心100多個,爭取實現縣級「一站式」調解中心應建盡建、全域覆蓋。二是大力推進智慧調解建設。
-
社區和諧穩定的老街坊調解室
近年來,為了切實發揮人民調解是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社區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於2019年10月成立了「老街坊調解室」,社區調解工作以綜治網格化管理為抓手,集信息收集、排查化解、分析研判為一體,實行「網格化排查、多元化調處」工作機制,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
博興縣深化四項建設全力推進「網際網路+調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該系統的研發使用,打造了數據驅動、多方融合的工作新模式,提高了矛盾糾紛化解預見性、便捷性和實效性,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簡單」向「精緻」、從「人治」向「智治」、從「拍腦袋決策」向「大數據決策」轉變。建設兩支隊伍,紮實推進調解隊伍專業化建設一方面,博興縣組建縣鎮兩級人民調解專家庫。
-
基層法律服務站 化解糾紛顯成效
2020年10月10日上午剛上班,中站區李封司法所基層法律服務站的調解員程廣奎師傅就接待了一名前來申請人民調解的轄區群眾。慕某申請為其調解和鄰居的意外傷害賠償案件。10月5日傍晚,慕某吃過晚飯後下樓散步,看到鄰居喬某在壓腿鍛鍊身體。大家都是老鄰居了,關係很熟,平日裡經常開玩笑。慕某和喬某開玩笑說:「你的腿抬得不高呀,要再高點。」他一邊說,一邊上前伸手抬了一下喬某的腿。不慎造成喬某摔倒,左手著地受傷。喬某受傷後,慕某主動承擔了喬某的看病治療費用。但就具體賠償問題,慕某和喬某商量未果,因此想申請人民調解員進行調解。
-
寧夏「調」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子
「過去,法院是矛盾糾紛化解的主戰場,如今我們積極探索和創新多元化解糾紛工作模式,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快捷的解紛渠道。」11月7日,平羅縣訴前調解室調解員羅靜說。 2019年7月,由寧夏某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平羅縣南部農村飲水惠民改造工程完工後,在通水調試過程中因接口斷開,導致通伏鄉村民尤某某200餘平方米7間房屋牆體不同程度受損,就賠償問題尤某某多次找該公司協商未果。隨後,平羅縣水務局聯繫縣法院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訴訟服務中心受理後委派縣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先行調解。
-
犍為縣:「家門口服務站」提升小區服務水平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為進一步加強小區治理,提升服務水平,犍為縣堅持黨建引領,針對小區矛盾糾紛調解等難題,採取「陣地前移、隊伍前行、服務前靠」工作模式,搭建起群眾「家門口服務站」,切實增強小區居民幸福感。實行社區、小區服務「雙區聯動」,推動社區服務向小區前移,落實「三官一律」下沉「家門口服務站」,確保小矛盾不出小區,大矛盾不出社區。同步配套惠民政策諮詢、便民事項代辦等服務功能,實現小區居民「上樓能安居,下樓能辦事」,有效縮短服務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