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能進985,填報浪費200分,這樣的填報你見過嗎?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也不是最後一個】2020年廣東省高考錄取再出「奇蹟」,理科632分(全省排名7411)的考生,被一個三本院校(獨立學院、民辦性質)錄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錄取結果?在他之前有人犯過這種錯嗎?他會是最後一個犯錯的嗎?怎樣才能不犯這種錯誤呢?
說白了還是對大學不夠了解,才會導致這種悲劇。電子科技大學是雙一流、985工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是一所獨立學院。這所民辦的獨立學院享受部分電子科技大學的辦學資源,但與電子科技大學並不是隸屬關係。
大家都知道,大學的下一級行政單位通常是學院或者系,具體到電子科技大學身上,像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這些學院全都隸屬於電子科技大學,是校內學院,而不是獨立學院。他們不是獨立的法人單位。
這些學院的名字看上去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是一樣的,但內核卻相差很大。我們這位高分考生是把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當成了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內學院來填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怎麼才能知道某某大學某某學院究竟是校內學院還是獨立學院呢?繆老師放到最後一部分來講。先看看之前有誰犯過這種錯。廣東的這個孩子可不是第一個犯這種低級錯誤的。
在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也就是2017年,有一位考了645分的考生。他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犯的錯誤跟上面廣東的那個考生一樣,都是把獨立學院當成了大學的校內學院。
後來那位學生怎麼樣了呢?當時該批次填報完畢之後,考試院進行了幹預,允許這位考生撤檔重投。同時,考試院也把招生計劃當中所有的獨立學院都用明確的字樣進行了標示,讓考生看清,確保此後不會發生這種事情。
繆老師的看法是,浙江這位考生是第一個,廣東這位考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歷史告訴我們,人類並不會從歷史當中汲取教訓。浙江在招生計劃當中明確標示獨立學院本就是一種補救措施,但廣東並沒有採用。考生犯同樣的錯誤也就不足為怪。
再來看看往年的錄取數據,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在廣東省的理科錄取分數,2018年最低分427,排名146742,2019年最低分441,全省排名142979。623分的高考分對比400多分的最低錄取分,排名7411對比最低錄取排名14萬多,稍微翻看一下往年的數據,應該也不會犯下這麼大的錯誤。
一看校名、Al看校史、三看收費、四看數據、五看代碼、六看校徽有了這「六看」你絕對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一看校名:凡是跟某一個學科或者某一個方向的專業名字相似或相同的,有可能是校內學院。凡是名字與地域相關或是與企業或人名相關的,很有可能是獨立學院。但也有例外,比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看起來是不是就很像校內學院呢?其實他們都是獨立學院。
二看校史:基本每一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官網和百科頁面,只要把你想要填報的院校名稱輸入就可以看到每一所學校的校史。獨立學院辦學歷史較短,絕大多數都是民辦性質,這一查便知。
三看收費:公辦大學的學費基本上比較便宜,大約是每年4000-6000元(特殊專業除外)。民辦院校是不能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所以通常學費較貴,每年學費收費在1萬元之下的很少,特殊學校的特殊專業收費在兩三萬之上的也不在少數。考試院發給考生的填報資料都有每一所院校的學費,一看便知。
四看數據:網上有很多免費的錄取信息,雖然質量高低不一,可信度值得懷疑,但你可以橫向進行比較。如果某一所大學在所有你能搜集的數據來源中分數都比較低,你就不要用特別高的分數去填報它。這是常識,也很好用。
五看代碼:一所大學通常都只有一個招生代碼。擁有多個招生代碼的情況,要麼就是大學在不同批次招生,要麼像江蘇一樣有選考科目的不同要求,要麼是一些特殊的專業(如合作辦學或定向招生),要麼是學部學院比較獨立(如北京大學醫學部)。所有的獨立學院,都有自己的招生代碼,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獨立的大學,獨立法人。
六看校徽:校內學院是沒有自己校徽的,但獨立學院通常都是有自己獨立校徽的。
看完之後,轉發給未來幾年要高考的學生和家長吧,希望他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你認為出現這種錯誤,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學生自己,還是考試院也有責任呢?來評論區聊聊吧。
關注我,幫你帶好家中神獸,助你規劃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