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沈豔)45歲的許阿姨,因為絕經後偶有同房後出血,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宮頸鱗狀細胞癌」。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許阿姨慕名來到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華克勤教授門診,經過系列檢查,最終確診為「宮頸浸潤性鱗癌Ib2期」。日前,華克勤教授團隊為許阿姨施行了「全程完全模擬開腹環境下的3D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尤其是在我國,一直位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手術治療仍是宮頸癌的首選方案。目前,治療宮頸癌的手術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開腹手術,另一種則是腹腔鏡下的微創手術。那麼,為什麼要為許阿姨施行「全程完全模擬開腹環境下的3D單孔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呢?
據了解,一直以來,腹腔鏡微創手術由於術中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在臨床廣泛使用。然而,近年來,國際專家學者對於宮頸癌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對於研究結論中指出的「宮頸癌微創手術治療術後復發率高於開腹手術」。華克勤教授認為,雖然研究設計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其結果應當引起重視。
「單孔技術更有利於患者快速康復,開腹途徑又是宮頸癌手術治療的經典途徑」。術前,華克勤教授團隊大膽提出「可否使單孔技術的最小創傷和開腹手術的受益結合在一起?」
為了讓患者享受到微創技術和開腹手術帶來的雙重益處,華克勤教授團隊憑藉多年來在宮頸癌診療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迎難而上,在免氣腹條件下,為許阿姨實施了 「3D單孔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過程中,華克勤教授團隊嚴格遵循「無瘤原則」,堅持完全還原開腹全過程,避免了腹腔鏡手術中常用的舉宮器、舉宮杯、C02氣腹等可能引起腫瘤細胞播散風險的因素,並將宮頸病灶完全封閉於陰道"袖套"內再切開陰道,以防止腫瘤細胞的種植和播散。
但是,由於人體腹腔是一個密閉空間,盆、腹腔臟器之間緊密相鄰,為了給手術醫生提供良好的視野及手術實施空間,在微創手術中,常常向盆腹腔灌注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以建立滿意的氣腹,才能完成手術操作。此次手術,沒有了氣腹的優手術操作空間,從臍孔2.5釐米的切口入路,對手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克勤教授、張旭垠、丁巖副主任等醫師組成的團隊成員群策群力,通過體位改變、腹壁懸吊等途徑,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憑藉其微創技術的豐富經驗、對解剖位置的熟悉程度以及對鏡下分離技術的把控,平穩精準地完成了游離血管、神經、淋巴結及臨近器官和組織,手術順利完成。據了解,手術第二天許阿姨即恢復排氣和正常飲食,第三天即開始下地走動。
腹腔鏡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廣泛應用於醫學的各個領域。對於宮頸癌治療的手術方式選擇,華克勤教授認為,「患者獲益第一」是不變的原則。就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而言,患者的低復發率和更長的生存率永遠是第一要素,其次才是微創性,如何讓病人獲益最大才是宮頸癌治療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問題。華克勤教授告訴我們,中國是宮頸癌高發國家,中國同行也正在積極聯合開展多中心前瞻性對照臨床研究,利用病例基礎多和技術精湛的優勢,對宮頸癌微創手術效果給出客觀、科學、正確的評價,讓全世界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