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18: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竺佳 通訊員 鄭俊朋 馮程
大學畢業前夕,來自武漢的李一鳴、來自內蒙古的魏倩和來自陝西的趙一明,他們當年所就讀的高中分別收到了一封喜報。同一天,共有79封喜報飛往全國各地,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寧波大學理學院。
喜報:一個獨特的「畢業禮物」
李一鳴、魏倩、趙一明分別被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倫敦大學錄取為研究生。
32.6%!這是李一鳴等人所在的理學院2018屆本科畢業生的考研升學率。其中47人考取國內研究生,被「雙一流」大學錄取的比例超過95%;32人被國(境)外高校錄取,2018 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名校佔比近50%。該院今年考研升學率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個百分點,連續兩年突破30%(2017屆畢業生最終考研升學率為32.4%),其中14中美合作精算班升學率達72.4%,14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班升學率達44%。
「我覺得這個喜報是一個蠻不錯的畢業禮物」,高中就讀於內蒙古海拉爾二中的魏倩笑嘻嘻地說。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2年,那麼即使學院想發喜報也有心無力,因為彼時學院的考研錄取率至多也就達到15%。雖然考研並非是學生畢業後的唯一出路,但是對於以數學物理等基礎性學科為主的理學院來說,考研升學率絕對是學風好壞最直觀的「標尺」。
以前,該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曠課、遲到、早退、通宵上網、退學、延長學業等情況。但是隨著2013年以來學院下定決心、花大力氣推進學風建設,一切慢慢有了改觀。
「發喜報,一方面也是想給學生一個獨特的畢業禮物,更深層次的用意則是為了繼續推動學院的學風建設」,理學院執行院長李偉平說。
學風:喜報背後的「深層用意」
近日,《光明日報》一個專版文章再次引發了社會對高校學風的關注。文中引用了某高校團委針對本校本科生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7.2%的學生幾乎從不去上自習,49.02%的學生上課會玩手機,能在課堂上做到基本不玩手機的學生只有22.15%。文章感嘆到,「高校學風問題經年累月,卻總是成為新聞」。
造成學風問題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在於學風建設「耗時耗力見效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校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雖然學風建設在所有育人環節都起著基礎性作用,但是確實是一項慢工出細活的工作。」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吳立爽對此深有感觸。
學風建設,關鍵還是要有定力,甚至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眼界和胸懷,這是該院總結出來的經驗。學院下定決心推動學風建設的時候,有不少教職工對此持異議,認為學風建設耗時耗力很難出彩,但是近五年堅持下來,學風建設的「紅利」日益顯現,連續四年保持學業零退學率,尤其是2017年考研升學率超過30%的巨大突破,比此前翻了一番,讓大家愈來愈看見這項基礎工作的好處,便再也無人反對了。
教師:學風建設中化身「二爸二媽」
「『二爸』這個稱呼具體是誰先叫起來的已經搞不清楚了,可能因為無論大家什麼時間有什麼困難找胡良根老師,他都耐心地給予幫助,所以就慢慢叫起來了吧」,正在就讀浙江大學計算數學系研究生,來自13級數學基地班的學生金妙德回憶道。
在學風師風的良性互動中,學院產生了不少深受學生喜愛的各類「名師」。比如胡良根老師便是有名的「助研達人」,在報考階段化身「信息聯絡員」,在準備階段化身「考試組織員」,在複試階段化身「心理諮詢師」,在調劑階段化身「風險評估師」,所帶班級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考研成功,被學生親切地稱為「二爸」。
網上查到已被中山大學錄取後,正在家休息的2013級學生王若寧沒有馬上和一牆之隔的爸爸說,而是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幾百公裡之外的「二爸」———寧波大學理學院數學系副主任胡良根老師,「當時心裡想,終於對胡『二爸』有個交待了」。而成為很多同學被錄取後第一個知道的人,對胡良根而言已經很常見了。
叫響後,「二爸」的稱號也不再是胡良根獨享。學院湧現了一群學生口中的「二爸」「二媽」:「寧波大學最受歡迎的青年教師」王松靜,物理基地班班主任「二媽」賈曼老師,學工辦主任「二媽」劉小娣老師……
學院的「二爸二媽」們還有一項常規工作——「定期請學生吃飯」。學院的本科生導師每到6月中旬需要填寫一份導師自評考核表,表格上有「與學生餐敘幾次」等考核內容,導師們戲言「看來請客吃飯也成為我們的一項工作了」。「按需分類,個性指導」本科生導師制實施以來,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大量存在學業困難甚至是收到過退學警示的學生都在導師的幫助下度過了難關並最終順利畢業,而導師們也在師生的良性互動中獲得了巨大的職業成就感。
正是有這麼一群「二爸」、「二媽」的付出,學院考(保)研成績、出國深造率、學科競賽成績都取得了驕人成績。2016年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趙明洲同學的論文突破性的成為寧波大學本科生中首位入選工程領域ESI全球高被引論文的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理學院學子的成績更加耀眼,2016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3項,2017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取得了全球僅46項的特等獎提名;創新創業競賽方面該學院斬獲了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和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
學生:學風建設中化身「學霸教師」
學風建設成效顯現,理學院漸漸湧現出各種類型的「學霸」,有2名學生成為被清華大學等七八所名校爭搶的「超級學霸」,有斬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5所世界名校的offer的「國際學霸」,有獲得2017年美國數學建模特等獎提名(全球僅46名)的「競賽學霸」,有已經成為北美精算師協會(SOA)的準精算師(ASA)的「專業學霸」,有70%以上學生被錄取為研究生的「學霸班級」。
如何好好發揮這些「學霸」的作用呢?學院將這些「學霸」都「招攬」進入了SLC(學生互助學習中心),肩負起孵化下一批「學霸」的重任。如此一來,昔日的「學霸」變成「先生」,為同學進行學業輔導。「有時候在路上遇到,都不知道是該叫同學還是叫老師。」理學院15級學生邊健打趣說。
吳良碧被SLC評為年度數學學科被選率最高的學生教師。大一時他的成績並不理想,大二進入理學院以來,從班級到學院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他奮起直追。憑著他的執著與努力,他的專業各科成績一直在95分以上並以總積點分和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成績保送中科大讀研。剛知道SLC時,吳良碧立馬去應聘了這個職位。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精心準備設計課堂。在課堂上,他深入淺出地講解學員平時學業上的困惑,面對問題,學員各抒己見,激烈討論,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聽過吳良碧課的16級數學基地班的李玲燏感激地說:「吳良碧『老師』講課思路非常清晰,方法很管用,被輔導後我順利通過了考試科目,還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數,非常感激他。」
學院優良的學風讓留學生也受益匪淺。來自衣索比亞的非洲留學生Israel,撰寫申請的一項名為「一種檢測PVC上微結構之間相似比例的裝置」的實用新型專利在2018年獲得授權,成為寧波大學獲得第一個授權專利的留學生。今年Israel又在陶衛東教授的帶領下研製出了一種結合計算機視覺與機械傳動的智能裝置——智能3D顯微鏡。2017年,Israel與本科生王傑、應佳穎在陶衛東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浙江省第八屆大學生物理科技創新競賽並榮獲三等獎。目前,Israel正帶著他的團隊,備賽浙江省「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希望藉機能夠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
Israel在大一下學期得到了去美國深造學習的機會,但經過慎重考慮,Israel最終還是決定留在中國、留在寧波大學。「我喜歡這裡濃厚的學習氛圍,喜歡寧波,喜歡中國」,Israel說。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