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什麼樣的養老方案,對於老人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兒女而言,才是最好的安排?
其實因人而異,得看當事人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出不同的決定。
一位老人的哭訴:「我有五千退休金,兒女卻不願給我養老。」
看過之後,大家的看法估計會不太一樣!如果有什麼意見與建議想要發表,可以在文章後面留言。
01
祝慧娟老人,今年已經72歲了。
自從老伴三年前過世之後,她就想搬到兒子、兒媳那裡去,可是卻因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跟兒媳婦關係鬧得很僵,導致了對方的拒絕。
雖然不同意老人搬進自己家裡來,但是兒媳婦卻也從來沒有阻止過丈夫帶著兩個人的孩子回家時常探望老人,甚至連她自己,也經常陪同一起前來。
再加上祝阿姨的兩個女兒、女婿、外孫、外孫女,其實她的家裡時常也挺熱鬧的,並不會感覺太孤獨。
祝阿姨覺得,年齡大了之後,獨居難免會顯得悽涼,只有跟兒女一起同住,在別人眼裡看來,才是晚年有依靠、有福氣的象徵。
她自認為自己每月退休金有五千,不會給兒子帶來麻煩。
她又不是想要完全給對方增加負擔,才想要同住的,只不過是圖親情的陪伴而已,為什麼他們就是不願意同意呢?
其實呢,老人有老人的情感需求,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生活壓力!
關係一貫沒處理好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確實存在很多具體的原因。
兩人工作忙碌,孩子正在上中學。學業又重。再加上兒媳婦的父母從孩子出生之後起,又時不時會過來住一住,幫著帶一帶孩子,跟他們走得近一些,也親一些。
假如祝阿姨搬過去了,那麼很多早已在那個家庭裡面形成傳統與習慣的生活模式,就會被徹底改變,而祝阿姨與兒媳婦,相處也不太融洽,這些加起來,才是他們不願意接受的主要原因。
02
在老人的兒媳婦看來,自己婆婆有住房、有存款、有足夠的退休金、有健康的身體、有充足的時間、有足夠的親情呵護與陪伴,實在不必非得搬進自己的家裡來,打破早已形成的各自習慣的生活常態。
老人的刻意與堅持,對她而言,才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一種東西。
其實生活就是兩難的抉擇,當兒女盡了力,自己的情況其實也不太差,多理解一下對方,對於整個家庭而言,都有助於安定團結與和睦溫馨。
可若是老人太不懂得知足時,往往就很容易發生沒必要的矛盾。
像祝阿姨的這種情況,她一方面主要還是不習慣有獨自一個人面對一整套房子的這種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憂心自己年齡再大一點之時,如果身邊沒有親人的陪伴,可能情況不會像現在這樣理想。
是為了未雨綢繆,才想提前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
03
其實大家也知道,兩代人之間存在很多天然的差異,如果年輕時關係又沒有處理好,勉強住在一起,可能反而得不到想要的安寧與幸福,會影響彼此的心情、生活與感情。
還不如保持一點適當的距離,這樣更能和平共處。
嚴格來講,養老是一件說難也難、就不難也不難的事情,如果肯妥協,一定是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的。
比如,方案一:早做計劃。兒女結婚之時,將婚房選在離父母不遠的地方,或者就買在同一小區。
這樣一來,雙方隨時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又不會打擾到對方正常的生活。抬腿就能到對方家,隨時又能回到自己的地方休息。
不管父母有無安穩的自我養老能力,這種方案,都挺合適。
尤其適合現在獨生子女家庭雙方家的父母!
方案二:像祝女士這樣有存款、有足夠退休金的老人,能力許可的話,也可以考慮僱個合適的鐘點工、保姆之類的,為自己解決養老問題。
兒女時常來看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養老模式。
這樣,一個人的晚年,並不會過得太差。
結語:
生活要活好當下,也要做好安排。
這樣一來,才會整體過得比較平順,不會到了晚年才感覺到不如意。
建議老人除了養育跟教育好子女之外,也得儘量多存點錢、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如果依靠兒女養老情況不是那麼理想,至少你還有其他的養老途徑可以選,可以考慮。
當然,與兒媳婦搞好關係、多積存一些情分,對於自己的晚年而言,也是絕對有利無害的。
總的來說,能退能進、有備無患、不會過度依靠任何人、奢求什麼達不成的願望,才是最佳的一種對待自己的晚年乃至人生的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