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
這篇文出自司布真的《大衛寶庫》,本打算翻譯自己偏愛的十幾篇的,可是只翻了兩篇多一點就打住了。最近覺得,雖然有很多雜七雜八的感受,但不見得都有益於人,或許翻譯一些前輩的文章,更有價值。所以,之後這個號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歸回本職,譯文。
就從重發這篇開始,請多多關注啊。
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是何等的屈尊俯就,無限的主做了他百姓的牧者,負責照看他們。無論什麼事物,只要能表明神對自己百姓的大愛和看顧,偉大的神都允許拿來比作自己,為此我們要心懷感恩,獻上讚美。
大衛本人放過羊,既了解羊的需要,也了解牧羊人的看護之責。他將自己比作軟弱的動物,無力自保,笨頭笨腦的,將上帝視為自己的供應者、保護者和引導者,事實上,是視為自己的一切。
誰都不能自視為上帝的綿羊(sheep),除非其本性已被更新,因為聖經在描述未歸正的人時,沒有將他們形容為綿羊,而是形容為狼或山羊。綿羊是一項產業,而不是野蠻的動物;主人非常重視它們,它們往往是重價買來的。要知道,就像大衛毫無疑問是屬於主的,我們也是屬於主的。這一句的語氣透露著出於自信的果斷。沒有「如果」,也沒有「但是」,甚至也沒有「我希望如此」,他是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們必須培養篤定依靠天父的精神。這一整句中,最甜美的詞是這個單音節詞「my」(我的)。他不是說,「耶和華是全世界的牧者,耶和華像帶領羊群一樣帶領眾人。」而是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即便耶和華不是別人的牧者,耶和華也是我的牧者;他顧念我,照看我,保護我。這句的時態是現在時。無論信徒的處境如何,他們現在就在耶和華牧羊人般的看顧之下。
接下來的話有點像是第一句聲明的推論——簡潔而不容置疑——「我必不至缺乏。」
如果耶和華不是我的牧者,我可能會缺乏,但當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能滿足我的需要,也樂意滿足我的需要,因為他的心裡充滿了愛,所以「我必不至缺乏」。我不會缺乏現世的事物。他不是養活了烏鴉,讓百合生長嗎?那他怎麼可能讓他的孩子挨餓呢?我不會缺少屬靈的餵養,我知道他的恩典夠我用的。
安息在他裡面,他會對我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我可能不會擁有我盼望的一切,但「我必不至缺乏」。遠比我富有、智慧的人可能會缺乏, 但「我必不至缺乏」。「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不僅是「我不缺乏」,而是「我必不至缺乏」。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即便饑荒使大地荒涼,災難讓城市毀滅,「我必不至缺乏」。老弱之年不會使我缺乏,甚至幽暗的死亡也不會使我途窮。
我樣樣都有,是富足的,不是因為我銀行裡有大筆存款,不是因為我有技能、有聰明去掙得麵包,而是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惡人總是缺乏,而義人卻從不缺乏;罪人的心難以滿足,虔誠的靈卻住在應有盡有的宮殿當中。
2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基督徒生活由兩種要素組成,關於默想的和關於行動的,這兩者主都有豐富的供應。
首先是關於默想的要素。「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什麼是「青草地」呢?如果不是永遠新鮮、永遠豐富、永不枯竭的充滿真理的聖經,又是什麼呢?在青草茂盛,足供羊群躺臥的地方,不必擔心羊會啃到光禿的地面。
出自福音的教義甜美而豐富,是適於靈魂享用的食物,就像嫩草是適於綿羊享用的天然營養。當我們能夠憑著信心安息在諸般應許當中,我們就像綿羊一樣躺臥在草地上。我們同時得到了食物和平安、安息和振奮、寧靜和滿足。
但是要留心:「他使我躺臥。」是主施下恩慈,使我們能夠認識他真理的可貴,並以他的真理為糧食。我們有能力抓住諸般應許,為此我們該懷著何等的感恩之情啊!有些人三心二意,不得不放棄世界時,也會放棄。他們知道這麼做是蒙福的,但不能說自己得到了這個福分。他們知道「青草地」,但主沒有使他們躺臥其中。而有的信徒多年來享受著「充足的信心」,他們應該熱烈稱頌滿有恩慈的上帝。
富有活力的基督徒生活的第二部分是虔誠的行為。我們不僅思想,也有行動。我們不總是躺著吃喝,也在向前行進,趨於完全。所以我們讀到,「他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He leads me beside still waters,譯者註:可譯為,他領我在安靜的水邊) 。」
「安靜的水」(still waters)是什麼呢?不是他可稱頌的聖靈的感化和恩典,又是什麼呢?他的靈在各樣的運行中照看我們,就好比諸般的水(waters)——複數形式——使人潔淨、使人振奮、使人得著養分、使人心情愉悅。
那是「安靜的水」,因為聖靈愛寧靜,他運行時沒有招搖的吹號聲。他可能流入我們的心靈,卻沒有流入我們鄰舍的心靈,因此他們可能感知不到上帝的同在;那可稱頌的聖靈可能會將自己像洪水一樣澆灌在一個人的心中,可在蒙恩的這位旁邊坐著的人,卻對這場洪水一無所知。
「在心靈的神聖的靜默中,我發現了天堂和上帝。」
靜水流深。最聒噪的莫過於空洞的鼓。靜默實在像黃金一樣寶貴,聖靈是在靜默中與聖徒的靈魂相會。神的靈引導被揀選出來的綿羊,不是引向衝突的狂流,而是引向聖潔之愛的靜水。他是鴿子,不是鷹隼,是甘露,不是颶風。
我們的主將我們引到「可安歇的水邊」。我們靠自己到不了那裡,我們需要他的引導,因此經上說,「他引我。」他不是驅趕我們。摩西是用律法驅趕我們,而耶穌是用他樹立的榜樣、他的愛的溫柔牽引來帶領我們。
3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靈魂哀傷時,他使其復甦;靈魂有罪時,他使其潔淨;靈魂軟弱時,他使其得力。是「他」做了這一切。如果他不做,他的牧師是做不了這些事的。他的話語不會單憑自身生發功效。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我們當中有人在恩典上消沉嗎?我們感到我們的靈性在最低潮嗎?能將低潮轉為大水的他可以迅速使我們的靈魂甦醒。那麼請向他祈求這一福分——「你是我靈魂的牧人,求你使我們復興。」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基督徒樂意順服,但這是出於愛的順服,是他主人所立的榜樣促使他順服。「他引導我。」基督徒不會順服一些誡命,忽視另一些誡命;基督徒不會挑挑揀揀,而是會順服所有誡命。
要注意,這裡用了複數形式——「義路」(the paths of righteousness)。無論上帝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要在他愛的引導下遵命而行。有的基督徒忽視了成聖的福分,心靈還沒有徹底更新,而一顆徹底更新的心靈是聖約所能賦予我們的最可愛的禮物。即便我們可以脫離上帝的忿怒,同時仍然做未重生、不悔改的罪人,這樣的得救也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因為我們主要、首要的渴望是,脫離罪,在上帝的引導下走聖潔的道路。
這一切都是出於白白的恩典;「為自己的名。」我們成為聖潔的百姓,走狹窄的義路,是為了讓我們的大牧人得榮耀。如果我們得到了這樣的引領、帶領,卻沒有對我們屬天牧人的看顧生發熱愛,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仗,你的竿,都安慰我。」這句詩給人說不出的喜樂,曾經吟唱在許許多多臨死之人的床榻邊上,自古以來為讓幽谷變為光亮發揮著功效。其中的每個字都有豐富的含義。
「我雖然行過」,聽起來就好像信徒臨近死亡,卻並未加快步伐,仍然在靜靜地與上帝同行。行走這個狀態表明,靈魂知道自己的道路和終點,決定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感到十分平安,因而極其鎮定、沉著,在緩步前行。聖徒臨死時不會慌張,不會受了驚似的奔跑,也不會站著不動,好像不願再往前走一樣,既不會驚慌失措,也不會滿面羞愧,因此會按著原來的步伐前行。
要注意,不是行在幽谷,而是行過幽谷。我們穿過死亡的黑暗隧道,進入永生的光明之中。我們沒有死,只是睡了,為要在榮耀中醒來。死亡不是宅屋,而是走廊,不是終點,而是通往終點的道路。
臨死的情景被稱為幽谷。山巔風暴呼嘯,山谷卻是平靜所在,因此,基督徒最後的日子,往往是一生中最平安的日子。山上一片荒涼,山谷中卻滿了金黃的禾捆。很多聖徒臨近死亡時收穫的喜樂和知識比此生任何時候都多。
還有,不是「死亡的幽谷」,而是「死蔭的幽谷」,因為實質的死亡已被除去,如今留存的不過是死亡的陰影。有人說,有陰影,某處就一定有光明,事實的確如此。死亡站在我們必經的路旁,而天上的光照在死亡身上,將陰影投在我們要走的路上。我們要歡喜,因為遠處有光明。沒有人害怕陰影,因為陰影一刻也阻擋不了人前進。狗的影子咬不了人,劍的影子殺不了人,死亡的影子毀滅不了我們。所以我們不要怕。
「也不怕遭害。」他不是說,不會有什麼不幸的事發生;他甚至超越了這種高度的確信,知道耶穌已經除去了所有不幸。他是說,「我不怕遭害。」就好像他的恐懼,那不幸之事投下的陰影,也已經永遠消失了。
生命中最不幸的事只發生在我們的想像當中。如果我們的煩惱都是實際的煩惱,我們現在的傷心事會只剩十分之一。在一次對死亡的恐懼中,我們會感受到一千次死亡,但詩人的恐懼症痊癒了。「我不怕遭害」,甚至不怕那惡者本身;我不怕最後的仇敵,在我看來,那最後的仇敵已經被徵服,既將被毀滅,「因為你與我同在」。這就是基督徒的喜樂!
「你與我同在。」小孩子在海上的風暴中,不會像船上其他乘客那麼驚恐;他們會睡在媽媽的懷中,對他們來說,有媽媽和自己在一起就足夠了。對信徒來說,知道基督與自己同在也應該足夠了。
「你與我同在;有了你,我就有了我所能渴望的一切;因為你與我同在,我有了完美的安慰和徹底的平安。」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你的仗,你的竿」,表明你的主權和你的恩慈看顧,你用「你的仗,你的竿」管理你的羊群。我相信你如今仍在掌權。從耶西而出的枝條(譯註:「枝條」與「杖」譯自同一個英文詞「rod」) 仍將覆庇我,就像至高的君王要救我的靈魂。
很多人聲稱,盼著不死使他們大得安慰。當然,有些人會「存留」到主來的時候,可是以逃避死亡為基督徒的願望到底有多大益處?智慧的人在兩者之中寧願選擇死亡,因為除了「在空中與主相會」的人,不必死的人是有所失,而非有所得。他們失去了在墳墓中與基督真實相連的機會,而死去的聖徒卻有這樣的機會,聖經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他們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保羅說,「我死了就有益處」,並且想要「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我們要有保羅那樣的心志。《詩篇》23篇並不過時,如今在信徒聽來,仍然像在大衛那個時代一樣觸動人心,喜新厭舊的人想說什麼,就隨他們說什麼好了。
5
「你在敵人面前為我擺設筵席。」良善的人必有敵人。如果沒有,就不像他的主了。如果我們沒有敵人,我們要小心,恐怕我們並沒有以神為友,因為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可是看看屬神的人在敵人面前,那份罔顧之的鎮定。這份沉著的勇氣何其讓人振奮!
「你……為我擺設宴席。」戰士對敵時,即便要吃,也是匆忙吃了,急急投入戰鬥。但是留心:「你……擺設宴席。」就像僕人在和平時節,鋪開緞子做的桌布,擺好宴會上的精美飾品。沒有慌張,沒有混亂,沒有憂慮,敵人已到門前,可上帝擺設了宴席,基督徒坐下吃喝,好像一切都是刀兵不興時的樣子。啊!這就是耶和華賜予他百姓的平安,即便是在最令人坐臥不安的處境當中。
「刀兵滿地,他們卻安居若素。」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願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享受這樣的福分,為每天的職責領受新的膏抹。每一個基督徒都是祭司,可是不被膏抹就不能擔負祭司的職任,因此我們每天都面見聖靈上帝,讓他用油膏我們的頭。祭司身上沒有油,就不符合擔任祭司職分的首要條件,基督徒祭司缺乏從上面來的新恩典,就不符合參與服侍的首要條件。
「我的福杯滿溢。」他擁有的不僅充足,也就是說杯是滿的;他擁有的是多而有餘,也就是說杯是滿溢的。
這話寬裕的人可以說,窮人也可以說。「什麼,有了這些,還要加上耶穌基督?」窮苦的佃農一邊撕一塊麵包,往杯子裡倒上冷水,一邊說道。
人可能非常富有,可如果不滿足,他的杯子就不可能滿溢;他的杯子是裂的,是漏的。知足是哲學家眼中將觸到的一切化為金子的那塊石頭;找到這塊石頭的人是幸福的。知足比一個王國還要寶貴,知足是幸福的另一種說法。
6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這是一個事實,既無可置疑,又激勵人心,因此,有屬天的真實或「必有」蓋在這個事實上為印記。這句話也可以讀作,「我一生一世只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因為我們經歷的慈愛必然是不含雜質的。這一對兒守護天使常常跟在我背後,召之即來。就像尊貴的王子遠赴外國時,絕不可以沒有隨從一樣,這兩位天使也是這樣與信徒同在。
恩惠慈愛總是隨著他——「一生一世」——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歡宴的時節還是禁食的時節,無論是沉悶的冬日還是明媚的夏日。恩惠滿足我們的需求,慈愛塗抹我們的罪惡。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奴僕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是永遠住在家裡。」我在地上的時候,就要做神家裡的孩子,與神同在;我應該把整個世界看作他的家宅。我來到上層的房間時,身邊的人還是身邊的那些人,家宅也還是那座家宅,我只是要住到主的家宅的上一層,且要在那裡住到永遠。
這是最讓人欣悅的詩篇,願神施恩給我們,使我們沐浴在這首詩歌的寧靜氣氛之中。
(穆先生譯文為生,諸君讀而獲益的話,歡迎讚賞支持)
「譯者的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