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白鹿原》:不是所有的文學名著都能改編成戲劇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談到戲劇改編,李龍吟認為,要明白三個邏輯:生活邏輯、文學邏輯、戲劇邏輯。文學邏輯的前提是生活邏輯要真實,而戲劇邏輯,或者說衝突,是改編文學作品的前提。

2006年,由林兆華導演、孟冰編劇的北京人藝版《白鹿原》在首都劇院上演,濮存昕、宋丹丹擔綱主演,好評如潮。2016年,在北京人藝版劇本的基礎上加以調整,由胡宗琪導演、孟冰編劇的陝西人藝版《白鹿原》在北京中國劇院上演。這個版本上演後,被評為「中國當代戲劇巔峰之作」,是《白鹿原》原著作者陳忠實最滿意的戲劇版本。時隔一年,這部《白鹿原》重回北京,將於3月2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究竟是怎樣一部戲劇能獲如此盛譽?一部50萬字的文學巨著如何改編成三個半小時、4萬字的話劇劇本?文學邏輯與戲劇邏輯之間有何區別,兩者又該如何轉化?3月21日晚,話劇《白鹿原》編劇孟冰和戲劇評論家李龍吟在單向空間展開對談。

左二為李龍吟,左三為孟冰。

寫劇本有三個層面「動情、動心、動氣」

林兆華第一次找孟冰改編《白鹿原》的時候,孟冰沒敢答應。在他當時的印象裡,《白鹿原》是不太適合改編成戲劇的。再次認真讀了兩遍小說之後,孟冰對小說中的人物形成了一種偏愛,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決定試試看。「白天黑夜,小說裡的這些人物就一直在我身邊縈縈繞繞,說著他們的那些話,我一抬眼仿佛就能看見他們,耳邊就充斥著他們的聲音。」這時候孟冰感到可能有點希望,突然找到了上課時候先生們常說的「呼之欲出躍然紙上」的感覺,「不用再去多想,這些人物就自然地出現了,去說他該說的話。」

孟冰從來沒有想過要超越小說《白鹿原》。「我是懷著非常敬畏的心態改編的,面對《白鹿原》我沒有能力超越,也不敢想超越。能夠全身心地感悟它,把它用我的方式、用戲劇的方式傳遞出來,就燒高香了。所以我當時沒有什麼自己想要往裡加的東西,只是想如何能夠調動舞臺手段,用觀眾清楚明白的方式把這些人物,這些生活呈現在舞臺上。」

在孟冰看來,改編《白鹿原》是對自己的一次靈魂洗禮,引導他重新梳理認知民族意識、文學與藝術家的功能,以及今天文學和生活的關係。孟冰認為,「改一部戲或者寫一部戲的時候,首先會動情,這是第一個層面,會牽動自己的感情,有感而發。第二個層面,寫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會動心,調動你心底難以忘卻的一些記憶和情感狀態。」今天很多戲能夠動情就會很好看,能夠動心就稱得上是成功之作了。但是在寫《白鹿原》劇本的時候,孟冰覺得自己達到了第三個層面——動氣。「動氣就是調動起你全身的能量,這個能量是你整個生命的積累,如同陳忠實老師說的『把小說連同生命一起交給了出版社』,如果我們不能用生命去感受這部文學巨作,自然無法調動起自己的生命體驗,也就不能傳遞出它帶給我們的對人生的五味雜陳。」

孟冰坦言,改編小說的時候自己也有顧慮,「如果你改不好,那肯定是你無能,即使你改得好了,那麼也是小說裡的故事好,總覺得自己有點委屈。現在大家回過頭來覺得這個戲改得還不錯,我心裡並沒有覺得自滿,恰恰覺得我有幸能做到這樣一件事,我是沾了文學的光,沾了陳忠實先生的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的孟冰對於改編名著小說甚至有些上癮。在他看來,一方面戲劇改編可以擴大文學名著的影響力,通過戲劇的方式讓人們感受文學名著,促使人們再去翻閱書籍;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改,其他人也會改,與其讓別人改而且改壞了,不如自己來改。

2016年6月15日,陝西西安,陝西人民藝術劇院版話劇《白鹿原》。 視覺中國 圖

劇本改編要把文學邏輯轉換為戲劇邏輯

談到戲劇改編,李龍吟認為,要明白三個邏輯:生活邏輯、文學邏輯、戲劇邏輯。文學邏輯的前提是生活邏輯要真實,而戲劇邏輯,或者說衝突,是改編文學作品的前提。「人物一定要有激烈的衝突,比如說《白鹿原》,它把中國人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窩裡鬥給寫出來了。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和黃打,書中白家鹿家打,國共兩黨打,這個民族特別有意思,它老窩裡鬥,也許我們就是在鬥爭中前進了。這種爭鬥在陳忠實老師的筆下寫的非常好,但是要變成舞臺上,50萬字的小說變成三個半小時,就得把小說裡符合戲劇邏輯的東西都找出來。」此外李龍吟還強調,人物自己內心的衝突也很重要。「像白嘉軒,他一開始趾高氣昂,板兒直直的,挺胸抬頭,到最後結尾駝著背步履蹣跚。人物要有變化,引起觀眾的同情,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改編成戲劇。」

李龍吟以賈平凹的《廢都》為例,比較了文學邏輯與戲劇邏輯的區別。「主人公周敏的媳婦唐宛兒和作家莊之蝶在臺上胡搞,然後一敲門他倆藏起來了,這是文學邏輯。而戲劇邏輯應該讓周敏先敲門,然後唐宛兒慌慌張張地出來,讓主人公和觀眾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李龍吟強調,文學作品可以從頭到尾地描述,但戲劇必須要有懸念,讓觀眾和舞臺上的人物共同被懸念給「憋住」,這才是戲劇邏輯。李龍吟介紹,美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劇就是小說改編的,比如《貓》、《悲慘世界》、《歌劇院幽靈》等等,其中的戲劇邏輯甚至取代了文學邏輯,成為了比文學作品影響更大的戲劇作品。

在李龍吟看來,孟冰就是一個把文學邏輯變為戲劇邏輯的大師。在真正動筆之前,孟冰做了大量準備功課,與陳忠實先生多次會面探討這部小說的改編。孟冰回憶道,陳老師非常寬厚,很細心地向他講述當年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分析他小說創作中的意圖。這些談話還詳細地保留在孟冰的筆記裡。

孟冰回憶自己在寫這部戲之前,還整理了十多個文件,合起來比劇本還厚。「我把小說完全拆散了,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一個情節一個情節地梳理,梳理了小說的所有情節、人物、結構。然後單獨提煉出人物關係圖,畫出一張很大的圖貼在牆上,又從這個族譜中提煉出人物之間命運發展的平行關係,再在平行關係上附加歷史事件的一層關係。然後從整個小說情節中提取出戲劇中存在的必須性情節,以及我認為能夠進入到戲劇的那些主要情節。把這些提煉出來以後再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提煉。」後來孟冰把劇本和做的功課一起交給林兆華時,孟冰回憶說:「他當時就愣了幾秒鐘,看著這麼厚的東西,然後對身邊的人說了一句話,『你們看,今天還有這樣寫劇本的人』。」

基於對於原著的這種細緻的拆解和研究,孟冰的劇本儘可能地保留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白鹿兩家、和主體故事線索相關的人物,基本上能保留的都保留了。陳忠實曾在觀看北京人藝版《白鹿原》演出的時候表示很驚訝,沒有想到像孝文媳婦那樣只有一句臺詞的人物也能夠保留下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格局的問題,因為你寫的是白鹿兩個大家族,就要有幾代人的規模,形成一個勢均力敵的對壘,要有一代一代傳承的這種關係,它的歷史感才能出來。」孟冰認為,在謀篇布局時要有一個整體格局的概念,就像下圍棋一樣,哪怕只有一句臺詞,甚至只有一個字,「但是這個人物就像一個棋子,他擺在那裡,就牽扯著、制約著那個角,是整個棋盤平衡關係中的那個棋子。」

然而即便十年後的這次改編九易其稿,孟冰仍然覺得有些遺憾,「小說中當中有很多人物不可能有篇幅在舞臺上比較豐滿地展示出來,比如朱先生,在小說中篇幅其實非常多,但在戲中相對就比較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白靈,她是小說作者非常偏愛的一個人物,我也很喜歡,如果能夠再給我一些篇幅的話,我一定會寫白靈,特別是她的成長經歷。她要到西學堂裡像男孩子一樣讀書,接受了先進思想,在大革命時期參加了救護傷員的行動,抬死屍、埋死屍、抬傷員……那時候國民黨在抓到共產黨員以後就扔在枯井裡,不用動刀槍,過兩天就乾死了,沒有人救你。在那種嚴酷的情況下,她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提出來要加入共產黨。我們今天很多人要加入共產黨,為了可以做官,可以撈到一些好處,可當時這些年輕人在選擇理想的時候是要掉腦袋的,要付出鮮血。」

對於孟冰的遺憾,李龍吟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可以嘗試將《白鹿原》增長篇幅,向超長戲劇學習。李龍吟認為超長戲劇關涉到觀賞習慣和戲劇質量問題。李龍吟以《兄弟姐妹》為例,除去中間吃飯時間,戲劇持續將近6個小時。「8個小時的戲,我們每天上班8個小時,你天天不就這麼過來的麼。如果你在看你熟悉的、愛看的人發生的事情,他們那麼生動地演給你,就像我們這麼多年吃快餐,如果菜真好的話,哪怕幾個小時你也不會煩的。」李龍吟回憶,《兄弟姐妹》結尾部分,當主人公要籤字控訴迫害,本來慷慨激昂的村民卻不願意承擔籤字責任的時候,主人公對著觀眾吶喊,然後關幕,「當時就覺得沒看夠,哎怎麼完了?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了。 這種意猶未盡感在《白鹿原》中也存在:「人物太豐滿了,這胳膊腿還沒伸開呢,就沒了。」

2006年7月9日晚上,西安易俗大劇院,由北京人藝根據小說《白鹿原》改編的同名話劇舉行首場演出。 視覺中國 圖

兩性關係、政治和歌隊:改編中的三點考量

在《白鹿原》的舞臺處理中,有兩個話題比較敏感:兩性關係和政治。孟冰認為,首先要進行定位。「《白鹿原》的兩性關係,主要是田小娥帶來的。網上有些年輕朋友把她定義為一個蕩婦,我沒有這麼定位,儘管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子對性和感情的衝動有偏頗的一面,但是我認為她身上集中體現的是中國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殘害。」在孟冰看來,田小娥的行為是封建禮教嚴酷壓榨下的一種無奈。「她心中其實充滿了對生活的渴望,嚮往愛情、新生活、自由,可是她沒有辦法獲得,所以她會違心地委曲求全,甚至作踐自己。」

在劇本中,孟冰設置了一個嚮往自由的意象——「奔月」。在孟冰的理解中,兩性關係不是單純地男人和女人之間那點事,而是充滿了對自身命運以及生命自由的一種渴望。「在劇中白嘉軒對田小娥說:』你這個名字好,飛蛾撲火』,意思是你找死來了,勾引黑娃還要來拜祠堂。田小娥說:『回大人話,不是飛蛾的蛾,是嫦娥的娥,嫦娥奔月。』這是我劇裡面的臺詞,不是小說裡面的。然後我抓住這個沒有放,當白嘉軒趕她出門的時候,她說:『走,奔月去。』這是要自由去。當她勾引白孝文到最後使他一切都丟了,她良心懺悔了,這個時候我還回到月上,而且學了一點中國戲曲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讓白孝文趴在炕上往地上看的時候說:『這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現在多好啊多自由啊,我們這是在月上啊,這月上多聖潔啊。』就是我一切都不要了,他們還在那為名利爭鬥,可是我現在什麼都不需要了。他在炕上就像在月上一樣,看到了他爹、他婆,甚至看到他自己了。」

而在政治方面,孟冰特別強調,今天的觀眾和讀者,應當對這本書所描寫的歷史,這部戲所呈現的狀態,有一種寬容的態度。「這本身就是歷史,歷史本身應該是寬容的。這些發生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都已經被歷史驗證了,不用再去爭辯了。」

「歌隊」的設置也是一個改編典範。孟冰根據導演胡宗琪的創意,將村民零散在劇中的臺詞集中起來形成村民集體,分成六個段落鑲嵌在劇中幾個重要章節中,讓他們集中地來訴說,既能交代劇情,又能加快節奏、減少交代的過場性,還能造成一種歷史的間隔,「像古希臘歌隊一樣,對這個戲的起承轉合、整個運行,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傅適野 )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塵埃落定》首度改編成話劇,3月啟動全國巡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1月12日至17日,九維文化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推出陝西人藝戲劇周,兩部改編自經典文學名著的同名話劇《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陸續上演。《白鹿原》劇照日前,《白鹿原》執行導演、陝西人藝副院長李俊強,《塵埃落定》話劇版編劇曹路生,以及出品人張力剛在上海接受了媒體採訪。如何將上百萬字的文學經典改編成兩三個小時內上演的舞臺劇?張力剛認為,舞臺劇改編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說:「首先要滿足文學讀者的期待,改編的前提是把作品吃透,要先爬上文學的高原,再在缺氧的條件下創造話劇的高峰。」
  • 孟京輝《活著》為文學名著改編提供了話劇範本
    導演孟京輝用了三個小時娓娓道來一個文學經典故事。儘管表明「我們不是要在舞臺上講故事」,孟京輝,這位被「先鋒」冠名20多年的戲劇導演,用了三個小時娓娓道來一個文學經典故事。舞臺上橫亙著一米見高的一道壩,裡面埋著觀眾看不見的溝壑,於是,戲劇空間除了橫向的上下場門,還可以讓角色在縱向上下出沒。
  • 那些由經典小說改編而成的舞臺劇,你看過幾部?
    文化藝術存在的形態有多種從文學名著改編的衍生作品也是如此例如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權力的遊戲》《指環王》包括中國的四大名著與同名電視劇,無一不是人們心中的經典之作以下是由原著改編而成的舞臺劇,在豆瓣讀書上,都是評分8.6以上的佳作,來看看你都看過幾部呢?
  • 莫言名著將拍成網劇,解析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五大新趨勢
    傳媒內參導讀:近年來,文學名著的從零改編少之又少,影視劇出品基本是幾年才出現一部,大部分影視名著作品都是二度翻拍。當前文學名著影視改編又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新趨勢:網劇化、系列化、國際化、高頻化、時代化。
  • 經典話劇《白鹿原》獻演餘杭大劇院,文旅消費季圓滿結束
    作為杭州市第三屆文化和旅遊消費季「繽紛多彩」演出季重點推介劇目,話劇《白鹿原》在餘杭大劇院精彩上演,將本屆文旅演出季推向高潮。陝西人藝版經典話劇《白鹿原》是根據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的同名作品,由劇作家孟冰改編的,被稱為經典名著改編第一大戲,中國話劇的新巔峰之作。話劇《白鹿原》由北京人藝2006年首演,在十年後的2016年,陝西人民藝術劇院作為小說故事「發源地」的藝術院團,挖掘本土優勢文化資源,創排出別具特色的陝版《白鹿原》。
  • 話劇《二馬》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 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原標題:話劇《二馬》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二馬》劇照 攝影:彭凱劍   作為廣州藝術節·戲劇2017的參演項目,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將於8月18日、19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 不容錯過的文學名著改編電影
    文學名著,自然是一代吸引無數人的經典。那……文學名著改編成的電影又會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六部有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喔~華麗而豐富的影像風格,描繪持續半個世紀之久愛情以及愛情中關於永恆與道德邊界的探討。
  • 陳忠實生前盼白鹿原影視版能全面展示小說情節
    關於改編的難處,他生前曾說,不管是電影、話劇,還是舞劇、秦腔,均受時空限制,「唯一可能全面展示作品情節的就是電視連續劇。」遺憾的是,電視劇版《白鹿原》尚在緊張後期製作中。留下遺憾未見到電視劇版《白鹿原》還曾被改編為舞劇版、話劇版、秦腔版等,不同的改編角度不同,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改編,都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時空限制。
  • 四大名著太難讀?這群重慶中學生將《西遊記》改編成現代話劇
    「剛好坐四個人,多一個人都算超載啊!」留下這句尾音,讓觀看的孩子們笑得不亦樂乎。故事的結局自然也是以搞笑的手法結尾,紫金缽盂原來並不是真的有法力,而是因為在給假美猴王取名字時,取的「孫悟空甲」被佛祖聽成了「孫悟空假」,歪打正著扣死了它。
  • 多位名家紀念陳忠實逝世三周年 話劇《白鹿原》西安再上演
    七卷本《範超文叢》等能出版和先生支持分不開。我為父親編印《範志承詩詞集》時,先生知道了,特意題贈祝賀。  我調到曲江新區工作後,但凡有文化方面的活動和事情要先生出面,說與他知時,他能來都來。舞臺劇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巧的是,陝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中,由我的表哥韓大衛飾演了鹿三,頗受歡迎。我們堅信,隨著時間推移,根據《白鹿原》改編的各種文藝形式、引發的多樣文學話題,一直會弦歌不絕,經典必將永流傳。  陳忠實,這個剛強的關中漢子,這個大寫的人,也必會永遠活在代代讀者心中。
  • 這個名著改編大廠,把200多部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丨夜問
    早期以拍攝紀錄片為主,1956年,拍攝紀錄片的部門分出,北影廠成了拍攝故事片的專業廠。而文學名著改編,在此後成為它的強項和優勢。1949-1999年,北影廠共創作故事片400多部。其中改編自文學名著和當時有名的小說、話劇、報告文學等作品的影片就超過200部(數據來源《北影廠文學名著改編成就概評》,作者王陶瑞)。
  • 一家子的故事:那些關於家族的世界文學名著
    一個家族史,往往能反映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的歷史,所以很多作家都熱衷於以家族故事作為作品的題材,特別是對於追求宏大敘事的文學巨匠來說。下面來看看幾部關於家族的世界文學名著。 1 曹雪芹:《紅樓夢》 說到有關家族的文學作品,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當就是《紅樓夢》了。這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就毋庸贅言了。
  • 童書如何守好邊界、三刷話劇《白鹿原》、乘風破浪的「姐姐...
    一部沒有任何明星加盟、全程用方言演出的話劇,為何能在全國贏得爆棚口碑?陳忠實長達50萬字的鴻篇巨著如何濃縮成三個小時的話劇?演出之前,記者採訪了《白鹿原》劇組的主創,聽他們講述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以工匠精神將「白鹿原」重塑在戲劇舞臺之上。
  • 路遙原著《平凡的世界》改編的話劇登陸國家大劇院
    2018年1月4日,根據路遙巨著改編而成的同名話劇《平凡的世界》,登陸國家大劇院並在戲劇場展開為期三天的話劇演出,而早在一個多月前國家大劇院4號、5號、6號三天共3108張票就已全面售罄,火爆程度堪比春運一票難求。
  • 《白鹿原》全篇濃縮成10句經典:人不能太倔,隨遇而安更自在
    陳忠實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白鹿原》是其著名著作。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小說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
  • 凡是由名著改編成的電影,都成了經典
    導語:凡是由名著改編成的電影,都成了經典名著的威力!改編成電影全都是經典國內影視市場上目前最流行的趨勢就是IP劇,什麼是IP呢?就是由熱門小說或者是遊戲改編的電視劇,但其實遊戲小說改編電視電影真的是現在才開始的嗎?
  • 狄更斯名著改編 英原版話劇《霧都孤兒》引進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根據英國文豪狄更斯名著改編的英國話劇《霧都孤兒》,將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據悉,這部原版話劇由英國「傳奇劇團」TNT劇院製作演出,3月中旬在北京首演,3月27日至4月1日在上海演出。《霧都孤兒》自其誕生起就被不斷改編,世界各地有20餘個不同的電影版本。
  • 南京打造「文學之都」的戲劇名片
    ……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期間,一批根據經典名著改編的優秀劇目進行線上線下展演,展現城市文藝氣質,展示豐厚歷史文化底蘊。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是一個文學氣息濃鬱的都市,也是一個非常有戲的都市。作為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的一個重要活動,「世界文學之都與戲劇創作」高層論壇近日舉辦,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文學之都」的戲劇創作出謀劃策。
  • 廣播劇《白鹿原》第一百零三集:兄弟聯手鬧革命 白鹿原風波再起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吃蹴的下,才活得坦然。  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廣播電視局和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指導的200集大型廣播連續劇《白鹿原》,正在喜馬拉雅FM強勢熱播!目前,播放量已過10萬。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長篇小說《白鹿原》自問世以來,已陸續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掀起一次又一次《白鹿原》熱,但廣播劇形式一直空缺。
  • 兒童戲劇改編:在文學性中創造戲劇性
    1.改編不是簡單的形式轉換《白雪公主》《小紅帽》是改編成兒童劇最多的童話作品,全世界範圍內的兒童劇版本不下幾十個,但成功的卻不多。因為多是簡單的轉換,馮俐稱之為偷懶性改編。即保留故事、主要人物,改變書寫方式,將原來的對話和描寫,變成臺詞與舞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