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6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暑期已至,本是眾多中小學生難得的「放鬆」時期,事實上,對越來越多的孩子來說,假期,卻是另一場課堂的開始。
在仍把教育視為一場長距離競爭的觀念裡,早在發令槍響之前,「搶跑」已經開始,甚至越來越趨於低齡化。
暑期幼小銜接班的爆滿,即是其中一例。
放棄大班,上幼小銜接班
林珊的焦慮在半年前達到了峰值。
作為一個5歲幼兒園大班孩子的母親,她糾結的問題從暑假帶孩子去哪玩變成了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再到如今的幼小銜接班,上哪個?
一切都始於 「幼升小家長群」的一場討論。
「群裡的家長都在討論給孩子上幼小銜接班,我心想孩子不是還有一年才入學嗎,不上大班了?」
林珊的疑惑很快就被周圍家長的快速行動力衝淡,群裡一位名叫「可可媽媽」的家長在那次討論後,第二天便跑去孩子的幼兒園,讓孩子退了大班。
之後的一段時間,班裡退園的孩子越來越多,起初兩三個,後來到十幾個。
焦慮像洪水一樣推搡著林珊向前走,儘管一直認為學前階段孩子應該以玩為主,但在洶湧的「幼小銜接班」大潮中,她還是動搖了。
「我們也是糾結了好久,主要身邊的好多人都在學,很多都報了幼小銜接班,我們不報,就要被淘汰了。跟不上了。」
接受採訪的多名家長,都向記者發出了相似的抱怨。
海澱蘇州橋某幼小銜接班,孩子下課時正在玩鬧。記者孫冰潔 攝
事實上,教育部門有明確規定,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然而由於社會需求太過旺盛,不少社會培訓機構看到了「商機」,紛紛打出「特色教育」「幼小銜接」的旗號開班招生,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學前班、幼小銜接班不一而足。
在百度中輸入「幼小銜接班」,就能找到相關結果約百萬個。而不少知名教育培訓機構也在近年相繼推出了針對少兒的課程,低齡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幼小銜接班有多火?
暑期,成為瞄準兒童教育市場的諸多機構重點發力的時機。
7月4日,星期二,大多數學校暑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位於海澱區學院南路的一家主打幼小銜接的教育結構,已經進入了正式上課的第二天。
中午一點左右,整個教學區安安靜靜,孩子們正趴在教室的課桌上午休。這些平均年齡在5歲上下的孩子,絕大多數要在今年9月或者明年9月正式進入一年級。
但對一年級的「彩排」已從這個暑假開始了。
課程設置與時間基本仿照一年級的設置,涵蓋語數英三大科,並輔以一定課時的文體活動,「英語掌握400-500個單詞,40-50個句型、日常用語80-100句,26個字母的發音、書寫,6-8個原版英文故事……」該幼小銜接機構的工作人員劉女士告訴記者,按照全年班或者半年班設置的課程,一般情況下,孩子一年級上學期的課業基本不用擔心。
實際上,幼小銜接的報名早在暑期前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前就開始了。當記者以個人身份到海澱、朝陽等多家幼小銜接機構走訪時,得到的大多數回復都是:「你現在報名太晚了,只能給你插班了。」
某幼小銜接班課程
幼小銜接班有多火?
位於海澱蘇州橋某教育連鎖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機構幼小銜接班每班15人,原定招3個班。由於報名人數多,現在正在增開第四個班。「9月4號全年班開學,都報了好久了。全年的現在只剩8個名額。」
記者在另一家教育機構也遇到相似情況。
「提前三四個月報名,現在海澱的家長都在報,我們預計招5個班,現在開到第六個了。」
該校暑期班兩個月的價錢近八千元,全年班高達5萬,但這並沒有阻擋家長報班的熱情。「你想小學的講課快啊,怕孩子跟不上,磋商他的積極性,這對他之後的學習都不好。一位王姓家長在與記者聊到報班的原因時,如此說道。
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變成「補習班」?
當記者走進朝陽區藍色港灣附近的一家主打兒童思維訓練的機構時,工作人員正在向家長介紹其特色課程。包括邏輯思維訓練、空間想像等。
「特色教育」是當前市場上幼小銜接機構主打的「招牌」。
但令一些專家擔心的是,被明令禁止的學前班,改頭換面變成「素質教育」「藝術培養」「創造力訓練」等名目,實際學的都是小學那些課。
「從幼兒園到小學,當然要做好準備,但主要應該是獨立性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現在的(幼小銜接班)都不是聚焦在行為習慣上,基本是在教授小學科目。」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認為,市面上的大多數幼小銜接班實際上還是「超前教育」的變體,他給記者打了個比方「本來大家都在看電影,前排的人突然站起來了,你後排的人也只能都站起來……」
這種心態讓身為家長的陸明感同身受,他坦誠自己選擇讓孩子上學前班,固然希望孩子能有個過渡期,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從眾」。「我身邊的家長們都把孩子送去了,暑假孩子基本找不到可以玩的小朋友,還有的幼兒園大班下半年就不去了,直接上半年幼小銜接,5個月,費用八千多到兩萬的都有。」
即使到現在,陸明仍不認為上幼小銜接班對孩子的學習有太大幫助,但他也有些無奈地承認,等家裡老二到了這個階段,還準備將他送到幼小銜接班。
「別的孩子都提前學,你家的不學,將來上學跟不上,家長這樣對孩子負責嗎?」
這句話經常在陸明的腦子裡反覆出現。
「國內大部分優秀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教師都在幼兒園、小學工作,而不是在社會培訓機構。」在熊丙奇看來,要避免家長這種「攀比」心理,扼制超前教育,最根本的是通過立法叫停此類培訓。
但對被焦慮感籠罩的林珊和陸明這樣的家長來說,這場起跑線上的「戰爭」,也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