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汽車在路上跑,只有四個輪子接地,汽車的狀態變化只能通過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來改變,所以輪胎在汽車中扮演著異乎尋常的角色,日常用車中對輪胎的保養一定要到位,才能防患於未然。此圖片中的輪胎胎壓單位為:kPa,千帕,280kPa=2.745bar,正常範圍內。輪胎有很多參數都很重要,尺寸、坑紋形狀和深度、耐磨係數、耐高溫度、牽引力係數、胎壓等等。因為問題主要針對胎壓,所以本次回答就著重對胎壓進行一些解讀。對於胎壓,很多車主都會糾結,高點好還是低點好,具體數值究竟是多少比較合適?其實,胎壓目前常用的就有幾個衡量標準,輪胎氣壓的計量單位有kg/cm2、bar、PSI、kpa。
它們之知間的換算關係是這樣的:1bar=1.02kg/cm2=102kpa=14.5PSI(其實這樣的換算關係還與空氣溼度和溫度有關,但影響小,非科學實驗無需過度精確)。一般而言,原車配的胎壓監測單位為kPa或bar兩種,而後加裝的胎壓監測儀一般使用bar,當然高級一點的胎壓監測儀也會提供kPa或bar兩種胎壓單位供用戶自由選擇。無論是kPa還是bar,都無所謂,因為bar和kPa的換算關係為1bar=102kPa,所以當看到胎壓為百位數的kPa單位時,直接除以100就可以約等於bar了,除以100和102對數字精準性影響很小的。同樣的,一般輪胎維修店的氣壓機器都是以kg/cm2來作為單位標準,因為1bar=1.02kg/cm2(公斤每平方釐米),誤差很小,所以一般情況下,都忽略不計,兩個單位通用了,日常使用是加2.5就是指2.5kg/cm2,大概是2.45bar。
知道了輪胎氣壓的單位,我們再來看看輪胎的胎壓到底多少合適?是高點好還是低點好?其實,輪胎胎壓合適最好,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雖然可以節油,但是輪胎胎面中間會鼓起來,長期行駛會導致輪胎中間磨損加劇,相反,胎壓太低會增加油耗,而且還會導致胎面中間凹陷,長期行駛會導致輪胎胎面兩邊磨損加劇。那到底多少合適?告訴大家一個通行的做法,每輛車(乘用車)的車門中間B柱下方(絕大多數車型)都印有銘牌,上面都會寫出輪胎胎壓的標準範圍,甚至很多時候會有滿載(坐滿人)和空載(只有前排兩人或司機一人)兩種胎壓標準,按照銘牌上面的胎壓去加壓就妥妥的了。
不過,因為有些車上的銘牌會分開滿載和空載兩種情況,所以對於經常在滿載和空載兩種情況來回切換的人,每次調整胎壓太麻煩也不太現實,所以一般而言,建議對於大多數乘用車而言,無論滿載或空載輪胎胎壓保持在2.2-2.5之間就可以了。冬天氣溫低,胎壓可以稍微高一點,夏天氣溫高胎壓可以稍微低一點。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車輛在路上行駛,輪胎受到地面的摩擦會慢慢升溫,而輪胎溫度升高壓力也同樣會升高,所以冷車靜止狀態時的胎壓會低一點,跑一段時間胎壓就會慢慢升高,到一定數值後就穩定了。一般而言,無論冬天還是夏天,也無論裡程行駛多長,基本上胎壓的增加範圍都保持在0.2-0.5之間。
而對於大多數乘用車輪胎,氣壓在2.0-3.0之間都是正常的。所以,胎壓從靜止狀態的2.5,經過一段時間行駛升到2.8也是正常的,無需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