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的目標是專才還是通才

2020-12-17 搜狐網

  翻一翻目前各高校的本科生培養規劃,就會發現幾乎都把培養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我以為這是一種應該加以糾正的偏向。

  首先,把專門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這是高校處於精英教育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它解決的是社會發展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需求問題。

但我國目前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超過20%),而大眾化教育發展階段高校的主要任務就不應再是培養專才,而應改為培養通才,即無論在什麼相關單位都能發揮作用的人才。

  其次,作為專門人才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在精英教育階段可以全部分配出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是社會需求大於生產;但在大眾化教育階段就不同了,這時高校培養出來的專才數量已大於社會需求,因而必然出現大學生分配不出去的現象,如果不調整培養目標,則必然使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

  最後,高校過分強調培養專門人才,也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師。因為真正的大師都必然是在廣泛地吸收各門學科營養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而本科階段正是全面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的階段,我們要想培養出真正的大師,就必須為之打好這個基礎——培養好通才。

  應當指出,近些年來教育界已有不少人認識到這個問題,少數高校甚至採取了打通專業的措施,「寬口徑,厚基礎」的觀念也已成了某些高校領導的口頭禪,但在設計本科生培養規劃時,卻為什麼又總不願意放棄「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呢,也許這些高校領導是怕這樣一來會降低自己的辦學品位吧!

相關焦點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都說學海無涯,在知識的領域就像茫茫大海一樣,怎麼也不可能看到邊界,技術領域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前移,也逐漸有老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情況下只鑽研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那麼作為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近期就有一名網友提到這一問題。
  • 專才與通才之辯
    通才指各方面都有所涉獵的人,達文西就是最有名的通才之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說法。培養通才,從那時起彷佛就是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但也有「樣樣皆通,樣樣稀鬆」的說法來駁斥這種觀點。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不分高低上下。我想藉此機會,談一談我心中的大學教育專才與通才之辯。
  •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生?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學生抱怨「大學四年沒學到東西」,「知識面過窄」,「跟不上就業形勢的變化」等,背後所蘊含的問題不止是新聞專業該不該招本科生,也包括大學生該接受何種教育?大學本科該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回答這一系列問題絕非易事。清華大學所要推行的通識教育改革,希望打破文科之間的專業壁壘,培養寬口徑的人才,這種嘗試可能正是新形勢下,大學對社會渴求新型人才的回應。
  • 清華大學停招新聞本科生?斜槓時代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學生抱怨「大學四年沒學到東西」,「知識面過窄」,「跟不上就業形勢的變化」等,背後所蘊含的問題不止是新聞專業該不該招本科生,也包括大學生該接受何種教育?大學本科該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回答這一系列問題絕非易事。清華大學所要推行的通識教育改革,希望打破文科之間的專業壁壘,培養寬口徑的人才,這種嘗試可能正是新形勢下,大學對社會渴求新型人才的回應。
  • MBA關注:職場求生術 你是專才還是通才?
    【MBA中國網訊】在科技的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職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每個人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時,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困惑,到底是專才吃香呢?還是通才呢?作為職場精英的你,應該在忙碌中給自己留出一點時間,深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 通才與專才之辯 | 享受工作系列
    我常常批評這種專才路數的職業規劃,很多時候可能是無用功,這是認知慣性,大學嘲笑通才。        甚至有人會說,通才只在投資和寫作上有用,其他技能都是需要專才,我是很難苟同。產品設計崗位需要通才,創造優秀產品和服務的人都是通才。我們常常看到,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不會急於去解決問題,而是會懷疑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還是由最長那一塊長板決定?往前幾十年,人們肯定會和你說是短板,我們的成長之路就是不斷發現自己不足,然後去彌補的過程。但是最近十幾年,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裡,分工變得如此之細,團隊協作又變得如此簡單的時候,決定一個人收入的往往是這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度。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裁員時,到底對通才下手,還是把專才掃地出門?一、一定是通才與專才二選一?公司的人才,普遍可分成兩種:刺蝟型人才(專才)及自助餐型人才(通才)。專才被裁員,並不意味著通才可以倖免於難。因為業務萎縮,通才的施展空間也被壓縮,這意味著通才的價值嚴重縮水,因此,部分表現平平的通才也會出現在裁員名單。二、專才與通才之外,還有全才事實上,通才和專才,我們不能割裂開來看。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七年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辯
    綜合看,這的確是一個通才教育的時代。但在這波通才教育的大潮下,對專才教育的思考和理解嚴重不足,並存在很多誤區,嚴重誤人子弟。作為教育迷思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下面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反思一下通專之辯。維度一:目的和手段撇開通專誰更重要不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要讓學生變成一個通才,還是一個專才?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那麼,對於企業HR來說,更青睞專才還是通才?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的職場人,到底該做一名專才,還是通才更好呢?困惑思雨是一家網絡公司的網絡設計,他這個人比較「雜學」,無論是專業內的網絡設計、策劃,還是軟體編排、使用,他都懂得一些。有一次,同事在做網頁的立體設計,忽然發現頁面有些地方不協調,但又找不出問題的癥結。
  • ASQ主編隨筆:誰來快速激發企業創造力—專才還是通才?
    人們會選擇成為精通某一領域的專才,或是精通多個領域的通才,抑或是介於專才和通才之間的某一類人才(比如成為一個對自己擅長的相關領域也較為通曉的專才)。企業也會在聘用專才還是通才,以及如何組織他們進行工作做出選擇。不管個人或者企業做出何種選擇,每種選擇都能夠給他們帶來相應的好處。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這還用問嗎?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2019-07-31 1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圍繞著「通才」與「專才」的議論已經非常多了,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下面,筆者試圖用兩個星座--雙子座與處女座來做個分析,從星座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我們到底該選擇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該選擇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 專才與通才的策略不同
    社群層面,一個偏袒通才的社會不如偏袒專才的社會聯繫緊密,偏向通才還是專才是社會中的一種「文化選擇」,但此研究對同時對個人層面的社交網絡結構也有參考價值。比如,在改變一個稀疏的社交網絡環境,讓其更傾向於專才所具備的密集型社交網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網絡還會演變成適合通才的稀疏網絡。而對於有專才存在的社交網絡而言,卻也存在著「回音室」現象。
  • 通才和專才,到底哪種更具有競爭力?
    雖然對方辯友對我的問題是充耳不聞,但我們還是要進入這個環節,因為時間流程。不難發現對方辯友喜歡捨近求遠,對北大的眾多專業視而不見。對方辯友對我的問題總是不願正面回答。那我只能告訴你,在這人才社會,浪潮滾滾,只有站在風口浪尖,方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要想鶴立雞群,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在這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樣樣皆能,樣樣平庸之人,在特長明顯的專才面前黯然失色。
  • 專才與通才,究竟哪個更重要?
    有人發問,是文學的背景讓她如此優秀,還是她本身就勤奮優秀才文理都好呢?孰因孰果,爭論不休。長久以來,「文科缺乏數理思維,理科不懂風月,藝術生成績不行」這些既有偏見深入人心。但也有網友表示,正因為這項研究沒有設置社會經濟背景、族裔、性別,以及額外的文化課補習等變量,所以並不能表明任何因果關係,無法證明是學音樂才成績好,還是本身就成績不錯才學有餘力去學好音樂。這條評論得到了1.3萬人的贊同。這類文化成績名列前茅,還身兼各種才能的學生一般被叫做「通才」,也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英語中這類人有非常多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