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才與通才,究竟哪個更重要?

2021-02-13 IvyTeam國際項目研發

今天小V讀到一篇文章,覺得頗有幾分道理,在這裡跟小夥伴們來分享下。

會樂器的人學習會更好嗎?在現在的環境下,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學習一兩種樂器,在此期間不僅僅是學習樂器的過程也是一個可以鍛鍊勤奮刻苦的能力的過程,這些能力也會進而帶入到平時的其他學習中, 這些都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去年高考放榜,亮點頗多,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武亦姝在上海高考(滿分660分)中拿下理科613分的成績,入讀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理科試驗班類。

網友除了表示自己是清華永遠得不到的人之外,還對武亦姝文理兼備的強大能力表達了欽佩。

有人發問,是文學的背景讓她如此優秀,還是她本身就勤奮優秀才文理都好呢?孰因孰果,爭論不休。長久以來,「文科缺乏數理思維,理科不懂風月,藝術生成績不行」這些既有偏見深入人心。

不過,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在官網上公布了一則研究結果,顯示音樂生的成績比非音樂生要更好

注意,這裡「音樂生」的概念跟我們通常的理解不一樣,它指的是選修了高中開設的音樂課的學生。因此「非音樂生」指的就是未選修音樂課的學生,而非我們理解的「文化生」。

《教育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參加音樂課程的高中生在數學、科學和英語考試中的成績明顯好於未參加音樂課的同齡人。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教授Peter Gouzouasis表示:「在小學學習了一門樂器,並在高中繼續學習樂器的學生不僅成績更好,而且在不考慮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族裔、性別,以及在數學和英語等方面的提前補習的情況下,僅根據他們的考試成績來看,他們在英語、數學和科學技能方面比未接受音樂教育的同齡人領先了一個學年。」

這項研究調查了2012年至2015年在卑詩省公立學校完成12年級學業的所有學生的數據。數據樣本由超過11.2萬名學生組成。

在常規課程中學習過至少一門器樂課程的學生被視為學習過音樂的學生。這些音樂課程是指需要器樂經驗的課程,包括音樂會樂隊、音樂學院鋼琴、管弦樂隊、爵士樂隊、音樂會合唱團和聲樂爵士樂等課程。

研究人員發現,音樂教育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預測關係對於那些練習過器樂而不是聲樂的人來說更為明顯。研究結果表明,在器樂方面所學的技能很大程度上能轉移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口與公共衛生學院的助理教授Martin Guhn表示:

「學生必須學會看懂樂譜,培養眼手腦協調能力、敏銳的聽力、團隊合奏技巧,勤奮練功等等。所有這些學習經驗,都在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執行力、在學校學習的驅動力,以及自我效能方面發揮了作用。」

但也有網友表示,正因為這項研究沒有設置社會經濟背景、族裔、性別,以及額外的文化課補習等變量,所以並不能表明任何因果關係,無法證明是學音樂才成績好,還是本身就成績不錯才學有餘力去學好音樂。這條評論得到了1.3萬人的贊同。

這類文化成績名列前茅,還身兼各種才能的學生一般被叫做「通才」,也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英語中這類人有非常多稱呼。

有趣的是,根據大眾對於「通才」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褒義的,包括polymath, renaissance soul, multipotentialite, multipassionate, multitalented

另一類略帶貶義的詞有dabbler, scanner,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前者都是「全才」或者「通才」的意思,後者指的是「對什麼淺嘗輒止的半桶水」。

或許是由於倖存者偏差(一種邏輯謬誤,也是一種選擇偏差,指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或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造成錯誤的結論),我們會注意到某些通才人物,並根據他們的事跡,得出自己偏向性的結論。

往遠了說,古代有亞里斯多德和達文西這樣的通才。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他的著作涉及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生物學、動物學、形上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詩歌、音樂、修辭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政府管理。

李奧納多·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雕塑、建築學、自然科學、音樂、數學、工程學、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寫作、歷史學,以及製圖學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他也被稱作「古生物學與化石足跡學之父」,許多人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蒙娜·麗莎」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最有名的肖像畫。

往近了看,有之前提到的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武亦姝。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文學愛好者武亦姝對中國兩千多年的詩歌語料有著廣博的了解,令評委們驚嘆不已。

通才與專才的辯論從來就沒有結束過。不過近年來新高考的改革似乎意在給對文科理科都有興趣的學生機會。

江蘇、河北、重慶、遼寧、福建、湖南、湖北和廣東共8個參與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的省份將採用「3+1+2」的模式,即在語數外三門基礎科目以外,先在物理和歷史二者中選擇一個,後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中選擇兩門。

新高考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原本文理分科一刀切的弊端,真正給學生發展多樣學科興趣的機會。同時,許多老師也建議不要選純文或純理的搭配,兩種選擇可能都會在大學填志願選專業時面臨很多專業不能選的狀況。

專才與通才哪個更能滿足社會需要,我們沒有確鑿的答案。

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專才和通才都需要努力。

更多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公眾號 

諮詢老師微信:    


商務合作郵箱:service_ivyteam@163.com

官網網址:www.ivyteam-edu.com

相關焦點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原標題: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那麼,對於企業HR來說,更青睞專才還是通才?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的職場人,到底該做一名專才,還是通才更好呢?困惑思雨是一家網絡公司的網絡設計,他這個人比較「雜學」,無論是專業內的網絡設計、策劃,還是軟體編排、使用,他都懂得一些。有一次,同事在做網頁的立體設計,忽然發現頁面有些地方不協調,但又找不出問題的癥結。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從木桶理論的短板決定論,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才優勢論,背後是社會協作網絡的升級。在那個沒有信息網絡溝通的時代,在那個人與人之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時代,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專才,就算找到也很難快速了解對方,並建立合作,所以只能現有的團隊下,每個人去克服短板,哪裡不會補哪裡。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這還用問嗎?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在這個裁員傾向上,我們似乎陷入了誤區,在通才與專才間二選一,而事實上,公司有不止一個專才,也有大量的通才。後疫情時代,無論企業在哪個發展階段,企業的唯一願望就是活下去。這時候企業會儘可能壓縮業務,最大限度地節流。這時候,高薪、非核心業務的專才,很容易成為出頭鳥,不幸被裁。
  •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你更認同哪一個?
    通才不等於博學,專才不等於精英,怎麼去取捨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只是在一些層面上談一下對於其中的想法。通俗來說,通才就是指涉及的範圍廣泛,專才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見解,可以理解為某個專業,現在的中學生學的是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當然還有美術音樂體育等,但這些的重視程度可以忽略,充其量就是炮灰。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圍繞著「通才」與「專才」的議論已經非常多了,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下面,筆者試圖用兩個星座--雙子座與處女座來做個分析,從星座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我們到底該選擇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該選擇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通才和專才,到底哪種更具有競爭力?
    在這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樣樣皆能,樣樣平庸之人,在特長明顯的專才面前黯然失色。通才往往是隨波逐流,而專才卻能成為真正的弄潮兒,山高人為峰,術業有專攻。如果人才沒有了主攻方向,猶如在黑夜中失去了光明,輾轉反側,有心攻關,而無力攻破。藝不在多,能精就行,唯學能博,唯專能精。
  • 七年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辯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至於大學之前,那就更談不上專,始終強調多學科齊頭並進,留給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遠比大學更少。綜合看,這的確是一個通才教育的時代。但在這波通才教育的大潮下,對專才教育的思考和理解嚴重不足,並存在很多誤區,嚴重誤人子弟。作為教育迷思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下面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反思一下通專之辯。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專才與通才之辯
    通才指各方面都有所涉獵的人,達文西就是最有名的通才之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說法。培養通才,從那時起彷佛就是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但也有「樣樣皆通,樣樣稀鬆」的說法來駁斥這種觀點。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不分高低上下。我想藉此機會,談一談我心中的大學教育專才與通才之辯。
  • MBA關注:職場求生術 你是專才還是通才?
    【MBA中國網訊】在科技的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職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每個人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時,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困惑,到底是專才吃香呢?還是通才呢?作為職場精英的你,應該在忙碌中給自己留出一點時間,深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 現在社會不止需要專才,更需要通才
    術業有專攻固然可喜,但如果能在專才的基礎上,成為通才,我們得到的機會或許會更多。每年高考過後,選專業幾乎是所有學子最頭疼的事情;畢業後找工作,不確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領域的人更多。大學設置的專業,遠比語文、數學、英語要細緻的多,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職場上,領域眾多,很多人因為視野較窄,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才能,空留遺憾。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楊過式通才與令狐衝式專才更適合待在哪兒?這不僅取決於公司調性
    在現代公司裡往往也不乏這兩類人才,一類是通才,一類是專才。除了公司調性以外,什麼樣的環境更適合他們,其實這裡邊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激發團隊創造力的最佳途徑是什麼?這真沒有什麼簡單答案。關於這一點,即便在研究界大家也是莫衷一是。
  • 通才與專才之辯 | 享受工作系列
    我常常批評這種專才路數的職業規劃,很多時候可能是無用功,這是認知慣性,大學嘲笑通才。        甚至有人會說,通才只在投資和寫作上有用,其他技能都是需要專才,我是很難苟同。產品設計崗位需要通才,創造優秀產品和服務的人都是通才。我們常常看到,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不會急於去解決問題,而是會懷疑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都說學海無涯,在知識的領域就像茫茫大海一樣,怎麼也不可能看到邊界,技術領域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前移,也逐漸有老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情況下只鑽研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那麼作為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近期就有一名網友提到這一問題。
  • 通才和專才誰更強?前者比後者Offer更多獎金更多
    美國杜蘭大學副教授Jennifer Merluzzi認為第一位面試者代表通才(generalist),第二位面試者代表專才(specialist)。她和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Damon Philips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HR們更願意給通才工作機會。
  • 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全才和專才適應社會競爭時的利弊
    最近,」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話題討論的火熱,小編也想湊個熱鬧,今天搜集了幾條代表性的看法,大家一起看看吧~首先簡單囉嗦一句,全才是指才能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而專才是指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