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V讀到一篇文章,覺得頗有幾分道理,在這裡跟小夥伴們來分享下。
會樂器的人學習會更好嗎?在現在的環境下,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學習一兩種樂器,在此期間不僅僅是學習樂器的過程也是一個可以鍛鍊勤奮刻苦的能力的過程,這些能力也會進而帶入到平時的其他學習中, 這些都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去年高考放榜,亮點頗多,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武亦姝在上海高考(滿分660分)中拿下理科613分的成績,入讀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理科試驗班類。
網友除了表示自己是清華永遠得不到的人之外,還對武亦姝文理兼備的強大能力表達了欽佩。
有人發問,是文學的背景讓她如此優秀,還是她本身就勤奮優秀才文理都好呢?孰因孰果,爭論不休。長久以來,「文科缺乏數理思維,理科不懂風月,藝術生成績不行」這些既有偏見深入人心。
不過,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在官網上公布了一則研究結果,顯示音樂生的成績比非音樂生要更好。
注意,這裡「音樂生」的概念跟我們通常的理解不一樣,它指的是選修了高中開設的音樂課的學生。因此「非音樂生」指的就是未選修音樂課的學生,而非我們理解的「文化生」。
《教育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參加音樂課程的高中生在數學、科學和英語考試中的成績明顯好於未參加音樂課的同齡人。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教授Peter Gouzouasis表示:「在小學學習了一門樂器,並在高中繼續學習樂器的學生不僅成績更好,而且在不考慮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族裔、性別,以及在數學和英語等方面的提前補習的情況下,僅根據他們的考試成績來看,他們在英語、數學和科學技能方面比未接受音樂教育的同齡人領先了一個學年。」
這項研究調查了2012年至2015年在卑詩省公立學校完成12年級學業的所有學生的數據。數據樣本由超過11.2萬名學生組成。
在常規課程中學習過至少一門器樂課程的學生被視為學習過音樂的學生。這些音樂課程是指需要器樂經驗的課程,包括音樂會樂隊、音樂學院鋼琴、管弦樂隊、爵士樂隊、音樂會合唱團和聲樂爵士樂等課程。
研究人員發現,音樂教育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預測關係對於那些練習過器樂而不是聲樂的人來說更為明顯。研究結果表明,在器樂方面所學的技能很大程度上能轉移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口與公共衛生學院的助理教授Martin Guhn表示:
「學生必須學會看懂樂譜,培養眼手腦協調能力、敏銳的聽力、團隊合奏技巧,勤奮練功等等。所有這些學習經驗,都在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執行力、在學校學習的驅動力,以及自我效能方面發揮了作用。」
但也有網友表示,正因為這項研究沒有設置社會經濟背景、族裔、性別,以及額外的文化課補習等變量,所以並不能表明任何因果關係,無法證明是學音樂才成績好,還是本身就成績不錯才學有餘力去學好音樂。這條評論得到了1.3萬人的贊同。
這類文化成績名列前茅,還身兼各種才能的學生一般被叫做「通才」,也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英語中這類人有非常多稱呼。
有趣的是,根據大眾對於「通才」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褒義的,包括polymath, renaissance soul, multipotentialite, multipassionate, multitalented。
另一類略帶貶義的詞有dabbler, scanner,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前者都是「全才」或者「通才」的意思,後者指的是「對什麼淺嘗輒止的半桶水」。
或許是由於倖存者偏差(一種邏輯謬誤,也是一種選擇偏差,指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或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造成錯誤的結論),我們會注意到某些通才人物,並根據他們的事跡,得出自己偏向性的結論。
往遠了說,古代有亞里斯多德和達文西這樣的通才。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他的著作涉及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生物學、動物學、形上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詩歌、音樂、修辭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政府管理。
李奧納多·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雕塑、建築學、自然科學、音樂、數學、工程學、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寫作、歷史學,以及製圖學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他也被稱作「古生物學與化石足跡學之父」,許多人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蒙娜·麗莎」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最有名的肖像畫。
往近了看,有之前提到的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武亦姝。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文學愛好者武亦姝對中國兩千多年的詩歌語料有著廣博的了解,令評委們驚嘆不已。
通才與專才的辯論從來就沒有結束過。不過近年來新高考的改革似乎意在給對文科理科都有興趣的學生機會。
江蘇、河北、重慶、遼寧、福建、湖南、湖北和廣東共8個參與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的省份將採用「3+1+2」的模式,即在語數外三門基礎科目以外,先在物理和歷史二者中選擇一個,後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中選擇兩門。
新高考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原本文理分科一刀切的弊端,真正給學生發展多樣學科興趣的機會。同時,許多老師也建議不要選純文或純理的搭配,兩種選擇可能都會在大學填志願選專業時面臨很多專業不能選的狀況。
專才與通才哪個更能滿足社會需要,我們沒有確鑿的答案。
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專才和通才都需要努力。
更多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公眾號
諮詢老師微信:
商務合作郵箱:service_ivyteam@163.com
官網網址:www.ivyteam-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