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高三開學了,離高考也只有兩個多月了。感覺去學校也就是不斷做題,再聽老師講題。我可不可以不去學校,自己在家自學刷網課?但我又有點擔心,自學刷網課高考能不能考好呢?
高考之所以難考,主要在於高考學生太多,競爭太劇烈。想要高考考好,比如考上本科,就意味著你的成績要超過56%的學生。如果考上一本,就意味著你的成績要超過85%的學生。
到了高三,每個學生都清楚自己成績的大致情況,可以上一個什麼層次的大學。
你問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問,通過自學網課能不能在以前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提升。
成績是與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只要努力,肯定有進步,進步的大小取決於努力的程度。
努力也分層次,花費時間的多少,只是一個學習的基礎保障,並不能嚴格判斷努力的程度。努力程度是以思維投入度來衡量的。
自學刷網課。得看你是怎麼做的?作為老師看來,刷網課的做法基本上是一本以下的層次。一本以上學法當然也會看網課,但不會「刷」。「刷」往往意味著學生還沒建立自己的學法,在囫圇吞棗地學老師。
但這個問題的「自學」又提得非常好。因為從本質 上講,幾乎所有考上好大學的學生都是自學成功的,老師只不過是幫他答疑解惑而已。
所以,如果你要考上好大學,也一樣要自學。自學不是自己看書、自己做題就叫自學。自學是有一個基本的方法的。
首先,得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對所學每門學科,有哪一些板塊的知識有很大的漏洞,哪一些是學得不錯的。然後針對性地去解決。
其次,針對 自己的薄弱知識點做規劃,這個規劃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打破時間約束,以弄懂一個知識點為節點。主要規划具體學法。學知識並不是盲目去學,而是先要對知識自我做一個分析,找出一些問題,再去解決。那麼在解決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樣順藤摸瓜、追根溯源把知識挖透徹。比如生物知識(我是生物老師,就以生物為例),光合作用這一個知識點是模糊的。就先思考一下是光合作用的哪一些知識不懂?光合作用中涉及哪些細微的知識點,全面想像出來,寫在本子上:色素種類和作用、光合作用過程、影響光合作用因素、淨光合與總光合及實驗測定等。然後再找出哪些知識細節是不清楚的?
知道了知識漏洞在哪兒,如何挖掘學習呢?還以光合作用為例,比如光合作用過程是很簡單的,很多學生都記得這個過程,但做題時還是經常出錯。為什麼呢?這是沒有深刻理解,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記憶層次了。在學習光合作用過程時可以這樣不斷追求:光合作用中光照的意義是什麼?是如何證明出來的?色素的作用是什麼?水作為原料對於光合作用的意義是什麼?可不可用其他物質代替?光反應為什麼要在類囊體膜上進行、這個膜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光反應中生成ATP的能量從哪兒來的?葉綠體中DNA複製能夠利用這個ATP麼?暗反應階段所有過程都需要NADPH和ATP麼?如果沒有光照,但人為提供NADPH和ATP,暗反應可以發生嗎?等等。
所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自主去研究每一個知識,像科學家研究問題一樣去研究。只有自己研究不出來,找資料也解決不了的時候,再去問老師。老師的意義也就這如此了。現在總是過分強調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很多學生沒有自學能力,需要老師督促學習。那麼,老師督促學習的學生也就基本上只是一本以下水平了。
所以,從學習本質上看,自學刷網課是完全可以高考考好的。但前提是以自學為主,並懂得如何自學。網課是不需要刷的,只是在你自學不懂時,選擇性地去聽。並且在一節課中,還可以選擇性地跳躍著聽,只聽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可。當然,你也可以全程聽,這時全程聽課的意義往往不是學哪一個具體的知識了,一般是用來學習老師的知識構建體系的。即:老師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講,邏輯是什麼?其他內容也是這個邏輯嗎?
如果你感覺自學比較困難,那就還是去學校學習,比刷網課效率要高。
這裡也僅是一點我對學習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