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展示科技創新成就和科技戰疫成效,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2020第二十屆全國科技活動周於8月23日-8月29日舉辦,並在湖北省武漢市設立分會場,中南民族大學也在這次科技盛會中展現別樣風採。
本次科技活動周中,學校青年教師、全國十佳科普使者韓曉樂應邀在啟動儀式現場進行科普講解。同時學校開展了扎染科普惠民活動、科普抗&34;作品展播、走近諾貝爾獎(雙語)、雲講民族瑰寶、雲遊博物館等7項線上線下科普活動。
8月23日,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及北京市負責同志出席了啟動儀式並參加了有關活動。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邊巴扎西參加了啟動儀式。中南民族大學化材學院青年教師、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全國十佳科普使者韓曉樂應邀在現場做科普講解。
韓曉樂在啟動儀式上做科普講解
韓曉樂以《科技戰&34;》為題,從人類發展史的高度,揭示了人類與瘟疫鬥爭歷史中的生存啟示,生動地講解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技的發展對有效防控疫情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講解中的韓曉樂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韓曉樂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結合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精準施策,完成了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系列科普微視頻的製作,作品上線&34;&34;&34;等官方媒體平臺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累計閱讀量超過300萬次。
啟動儀式結束後,邊巴扎西在教育科技司副司長李學鋒、學校副校長杜冬雲的陪同下,專程看望了韓曉樂老師,並同她進行了親切交談,了解工作情況。邊巴扎西對韓曉樂為民族院校科普工作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與讚賞,勉勵她繼續站在全國科普講解的舞臺、堅持做好全國科普使者的使命擔當,努力創新科普服務、科普教育方式,力爭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科普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南民大教師姜小淵細緻講解扎染技藝
&34;8月24日上午,民大社區居委會活動室內充滿歡聲笑語,學校美術學院教師姜小淵正在教前來參加扎染科普惠民活動的社區居民們如何&34;出花的技巧。此次扎染活動主題是&34;,既是科普惠民進社區活動,也是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學校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前來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全是社區抗疫志願者,他們通過&34;的形式,領略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少數民族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互動活動。
熱鬧的扎染現場
扎染的獨特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其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活動後,居民們紛紛表示舉辦扎染活動,可以走近中國傳統文化,心隨手動,自己動手扎染,體驗民俗魅力,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也期待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科普、展覽等多種方式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了解。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34;命名的高校專業性博物館,2015年被中國科協命名為&34;。因疫情原因暫時閉館,線下遊覽雖無法開啟,但線上展示活動卻開展得多彩紛呈。
雲遊博物館按照七個展廳的順序進行科普解說
博物館的老師和志願講解員們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以科普公眾號&34;為平臺,通過生動詳實的解說和影視動態的拍攝,將實物展館&34;上&34;,按不同主題進行呈現,推出了&34;&34;等&34;系列科普作品。&34;活動的開展滿足了廣大觀眾足不出戶即能領略民族文化和科技知識的需求,也在弘揚民族文化、傳播科技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34;講解片段
科普知識,創新形式,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民大一直在路上。期待更多民大人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科普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科技發展,弘揚傳統文化。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