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正含義,這才是科學的

2020-12-16 小務虛

小務虛:專注思想模型研究,在雲裡霧裡探究出路,歡迎交流關注

信佛信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估計都會說:「信佛就是信因果報應」。

如果你確實是虔誠的佛教徒,那麼你一定會堅信因果報應,並且會嚴格按照這個信念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

對於大多數人說來,我們可能覺得因果報應有道理,但是否嚴格堅信並且遵守它,就另外一回事。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追究下這個問題:「因果報應是否嚴格成立?」。

佛陀說他的佛法沒法用邏輯證,只能用生命去修證。

佛陀說,眾生皆苦,皆因痴,皆因看不明白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亂折騰,於是備受苦難煎熬,因此,只有修持佛法,才能明,才能看明白這個世界,才能離苦得樂。

我們今天就嘗試一下,用21世紀現代宇宙論的知識來解讀下,2600年前佛陀所得出的這個思想模型,它的合理性在哪,為什麼它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即使到今天還強勢存在。

進入正題:

佛教宗旨:緣起理論

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因果報應是佛教緣起理論的一個必然導出,也就是佛陀認為,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一個大空境,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作業派生的。

此生故彼生: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都派生一個世界,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派生的這些世界的總和。此滅故彼滅:這些因自己作業障而派生的世界,構成了自己痛苦的人生,因此要了生死滅苦悲,就是要首先要停止繼續作業障,那麼與之相關的世界隨即消失。此有故彼有:每一個業,派生一個世界的面外,還因此派生與這個面環環相扣的連環世界。此無故彼無:要消除作業派生的某一個面,必須通過這種環環相扣的修持,才能最終把自己的業障給消除,與之相應的連環世界才會消失。因此,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消散則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力因果報應是真實的力,是一定會報的。

因此,堅信因果報應,那麼就是堅信佛陀的這個緣起理論,緣起理論有三個核心點

世界的本質是大空境,即世界的真相是空。我們作的每一個業派送一個世界及連環世界,由此構成我們的假相世界。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業,都是業障,這些業障構成我們的人生,因此,人生皆苦。於是,有了我們第一個疑問,為什麼每一個業都是業障?

這是佛教體系的第一個關鍵點,因為既然世界的本質是大空境,那麼我們往這個大空境裡作什麼業,就意味著導出什麼樣的人生。

諸漏皆苦,很顯然佛陀說我們都在作業障,因此才造成苦難的人生。

我們從佛教的四個邏輯臺階切入,來一步一步分析佛陀的這個思想模型

四勝帝

苦帝,集帝,滅帝和道帝。

佛陀第一帝就是苦帝,諸漏皆苦。造成苦帝的原因就是集帝,而要消滅苦帝與集帝,解脫人生,就要達到涅磐境界,於是就得修佛,也就是道帝。

諸漏皆苦,也就是人生都是苦難,也就是苦帝。而造成這些苦難的根源在於欲望與貪婪之惡習,也就是集帝。因此,要滅苦帝與集帝,所要達到的境界就是涅磐,即滅帝。如何才能達到涅磐境界,即道帝。下面詳細分析四帝:

第一帝:苦帝

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指肉體上的苦。成住壞空,指精神上的苦,也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眼看就要做成了,但它很快就開始敗壞了,最終歸於大空境。

佛陀的諸漏皆苦,是很徹底的。

他說,人生就是苦難的集合,我們所謂的快樂,都是更大苦難的引誘劑。

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用現代宇宙論的模型來理解一下佛陀的這個模型的關鍵點。

首先,苦帝是佛陀整個思想模型的前提,也就是它的邏輯起點是從一切皆苦開始構建的,因為如果不是一切皆苦,那就沒有後續的所有環節。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體系是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他是一環扣一環的,環環相扣的,這也是佛教體系的一個核心價值所在。

最後,佛教體系是2600年前的思想模型,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回看佛陀的體系,那麼我們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21世紀的大信息量,我們今天就是嘗試一下,用今天的這個現代宇宙論看,來試圖分析下,到底佛陀在當年,思境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竟然能導出如此華貴的體系。

另一方面,我是一個思想模型的研究者,因此,我看到任何一個思想模型,我首先不是盲目跟從,也不盲目否定,對一個能稱之為思想家的思想模型,那麼我首要的是考察,它的合理性在哪,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為什麼它會有如此大的威力,能流傳至今?

而我們所有當今的人,都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理解任何一個思想模型,而不是盲從。

這個巨人就是當今的信息量,這些通過無數思想家和科學家所建構出來的21世紀宇宙論,是當今每一個現代人的巨大的寶藏。

為什麼一切皆苦?

現在宇宙論指出,這個宇宙的本質是能量,目前宇宙的一切,都是由能量轉變而來的,因此,能量的特質決定著我們這個物態宇宙的特質。

因此,重點是考究能量的特質。

根據目前物理定律,能量的2大基本定律就是能量的守恆定律與熵增定律。

而熵增定律是能量的最核心特質之一,萬物都是在熵增定律的驅動下演化的,因此,我們來重點探索下,墒增定律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

由於熵增定律基本規定著萬物是如何演化的,因此,對這個定律,作如下詳細說明,請務必花點時間搞清楚這個模型。

它可以解釋我們當今世界的所有模型,它是一個相對底層的規定者,並且是在目前信息量情況下正確的邏輯模型。

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也就是能量只會自發從高溫流向低溫,而不會自發從低溫流向高溫。

如上圖,能量自發的傾向一定是從左到右,你要讓他從右到左,必須有外界力的介入。比如我們的空調的壓縮機,就是強制將熱量從房間裡的低溫,壓縮到外面高溫空氣。

就好比水,永遠只會從高流向低一樣,你要讓水從低流向高,你必須對他做功。比如一桶水從一樓提到二樓,你必須做功。這桶水,他的自發傾向,永遠是會從二樓流向一樓。

因此,只要你是逆著自發傾向的過程,就必須對它做功,這意味著必須從外界輸入能量。

由於一切都是能量,能量的這個特質,就是自然界有自發傾向的特質,這在我們以結構為基本單位的物質世界來說,就是所有的結構的自發傾向都是從有結構到沒結構的轉化過程,這是所有結構的自發傾向,用我們人類的話來說,這叫「死亡」。

因此,我們要維持這個結構,不要讓他結構消失,我們就必須對他做功,必須輸入能量,這就是為什麼生命體都時刻必須從外界獲取能量,來維持生命體這個結構,這是個必然過程,他是能量的本質決定的。

比如上圖冰的這個結構,他的自發傾向就是會轉化成水,結構就消失,你要讓他保持結構,也就是逆它的自發過程,就必須對它做功,比如我們的冰箱,消耗電來讓他保持冰的結構。

熵增定律,可以解釋一切現象之所以然,我們再來擴展下。

自然界的自發傾向

我們先給一個熵的另一個定義:自然界的自發傾向總是從小概率的宏觀態向大概率的宏觀態轉化

比如我們的房間,它的自發傾向就是會越來越亂。因為整齊是小概率事件,我們說得極端點,假如每一個物品都有它自己一個固定位置,最整齊狀態就是所有的物品,都在它自己的位置,這個概率只有一種狀態。

然而房間混亂的概率有無數個,只要一個物品不在它原來該待的那個位置,即說明混亂度加1,簡單點說,每個物品都有無數個位置,可以使得這個系統變得混亂。

也就是整齊是小概率事件,混亂是大概率事件,房間的自發傾向一定是從小概率向大概率轉化,也就是一定會越來越混亂。

再比如任何高度結構化的東西,如人體,它都是小概率事件,他的大概率事件就是他的結構消散的方式可以有無數種。

比如我們的社會,上班族每天早上上班,晚上下班,這是小概率事件,如果這些生命體不需要獲取能量就可以自在存活,那麼他每天的狀態可以有無數種,他可以隨心所欲,這是大概率狀態。

如果突然間國家宣傳說,所有人都不用擔心吃飯問題了,國家承擔,於是,原先有序的社會秩序隨即消失。不用擔心吃飯問題,意味不用上班,意味可以隨心所欲,不用做功了,也就是沒有外力驅動了,那麼每個人一天可以有無數種狀態,社會會亂成一團。

但是,一旦你需要為你自己這個結構負責去外界獲取能量 ,你每天就只有一種狀態,就是上下班。這就是小概率事件。

這種必須有能量的輸入才能維持結構的狀態,就是熵增定律表達的結果,萬物都被這個定律給規定著。

所有結構,不管實體的,還是虛的,要保持結構,都必須時刻從外界輸入能量,沒有能量的輸入,結構隨即會消散。人會死亡,公司組織也會跨掉,社會會變得混亂。

這種任何結構都必須靠從外界獲取能量來維持自身結構的方式,我們叫生命時刻都必須從外界獲取負熵。

比如國家開放,就是讓負熵進來。比如每個人都必須去賺錢,去獲取能量,因此每天就會形成一個路線結構,如果沒有這個能量的輸入,那麼這些路線結構消失,表達為社會秩序混亂。

社會的有序化,也是能量驅動的結果,沒有能量輸入,社會就會混亂化。

因此,任何結構,有形的無形的,時刻都必須輸入能量,才能保持。

我們可以把目前這個宇宙的一切,都表達為結構體,而且從137億前年開始,從最簡單的結構體,一直演化到今天最複雜的結構體,即人類社會這個結構體。

當今人類社會結構體已經是一個共同體,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這個共同體,任何一個人都必須在這個共同體裡面去參與分工合作,獲取共同體分配的能量,個體才獲得能量,個人在當今是無法獨存的,個人必須通過共同體才能存活。

表面上,我們看不到這個共同體,在我們人類眼裡,只有實實在在的結構體才是結構體,而像社會這樣的虛結構體,往往被我們否定他是一個結構體。然而,當今社會這個共同體,確確實實就是一個結構體,跟一個人體一模一樣,我們人體裡面的細胞,肯定也不會承認人體是一個實體,它只是覺得,人體是它的一個活動場所。細胞裡面的分子,分子也覺得細胞是他的一個活動場所。

萬物一系演化

由於萬物都是在能量的規定下,遵守熵增定律,從一個能量奇點爆發出三種基本粒子,然後一步一步演化出我們目前這個宇宙,因此,萬物一系演化是除上面熵增定律外,又一個重要的分析問題的眼界。這個大尺度的眼界歷時137億年,從奇點開始分出演化出目前這個世界。

那麼,我們看來一下,萬物是如何一系演化的?

137年億前的能量奇點,爆發出三種基本粒子【夸克,輕子,波色子】,三種基本粒子又分化出92種天然元素,92種天然元素,又分化出上千萬種分子物質,上千萬種分子物質又分化出數十億種物種。

萬物為什麼要分化?

由於萬物都是能量轉化過來的,而能量的基本特質,就是熵增定律,上面熵增定律已經推導出,任何結構,任何有序化的東西,他們的自發傾向,都是向著結構消散,從有序向無序的方向流動的。

因此,萬物的自發傾向,都是從結構化向無結構化轉變,從有序化向無序化轉變。

這個大自然的自發傾向,規定著一切,從能量奇點,到基本粒子,到分子細胞,到我們當今的一切,如人類及社會,這些結構體的自發傾向,都是傾向結構消散。

比如中子,

中子就是由1個上夸克和2個下夸克組成,夸克之間被膠子強力聚合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

由於獨立中子不穩定,他作為一個結構體,自發傾向就是結構體會消散,於是中子衰變後分化出質子和電子,然後中子通過膠子牢牢的拉扯住質子,與質子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體,即原子核,此時,中子才能存在,也就是,中子只有進入到原子核裡,才能存在。否則,只要他獨自存在,他一定會消散掉,分化出質子與電子。中子分化出來的電子則被質子的正電吸引住,於是原子核與電子形成更進一步的結構,原子。

也就是,中子這個結構體:

只要他單獨存在,他就一定衰變,因為熵增定律規定任何一個結構都會衰變。他必須進入原子核中,與質子形成原子核,以原子核為載體,中子穩定才能存在。原子核作用一個新的獨立結構體,它又沒法獨立穩定存在,因為任何結構體都會衰變。因此,原子核裡的質子通過他的正電與電子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體,即原子。於是,原子核只有存在原子裡面,以原子作為它的一個載體,它才能穩定存在。而原子,同樣繼續作為一個新的獨立結構體,依舊無法獨立穩定存在,它必須與原子組合成一個新的結構體,在分子中,才能穩定存在。就這樣,一步一步演化出我們當今這個社會共同體。就如上面所有結構體無法單獨穩定存在一樣,人這個結構體,也必須在社會這個共同體裡面,以共同體為載體,才能穩定有效存活。萬物都沒法單獨存在,他們都必須進入到結構體裡面才能存在,比如我們人,他首先進入到一個家庭裡面,形成分工合作體,才能存在,其次他又必須在社會裡面去參與分工,然後成為社會共同體裡面的一個部分,以這個共同體為載體去獲取能量,然後能量下分到他,他能量存在。這是人類這個共同體,面對當下這個嚴峻的生存形勢,所形勢的一個強大的能力體

這就是能量在熵增定律及萬物一系演化的眼界下,我們推導出來的萬物進化模型。

這個演化模型的根本驅動力,就是能量的熵增定律。

不演化不足以存在。

但是我們通過上面的這個模型可以看出,這個模型是結構疊加結構,一層一層疊加上來的,比如我們人體,就包括前面所有這些結構。

比如:中子結合質子形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形成原子,原子與原子形成分子,分子與分子形成細胞,細胞與細胞形成有機體,有機體與有機體形成生命如人體,人與人形成社會。

於是,社會這個共同體,包括以上所有這些結構體,演化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疊加上去的。

也就是結構是越來越複雜的,結構從簡單到複雜,於是就出現一個問題,即使萬物是因為該結構無法存在才演化,而一演化,結構隨即進入一個更複雜的結構,這立即產生一個問題,新的更複雜的結構,他的生存難度更大了。

我們把這個隨著結構越來越複雜,生存難度越來越大,表達為在演化軸的演進方向上,存在度逐步下降。

存在度下降

從演化軸演進的方向上,結構從簡單到複雜,也就是結構體越來越複雜,這也表達為能力越來越大。

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過程也是存在度下降的同一過程,也就是生存難度越來越大的同一過程。

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水一定是從高往低流。

假如,我們把一桶水從一樓提升到二樓,我們需要做1層樓的功。而這桶水,他的自發傾向永遠就是會從樓流向一樓,因此,我們要把這桶水保持在二樓,我們永遠必須對這桶水做1層樓的功。才能抵抗這個自發傾向。假如,我們把這桶水再提升到三樓,則需要做2層樓的功,因為這桶水的自發傾向,永遠是從我們當前的樓層流向第一樓,因此,為了保持這桶水在三樓,我們時刻都必須對這桶水做2層樓的功。假如,提到了四樓,於是時刻必須對這桶水做3層樓的功,水才能一直保持在四樓。結構的進化,跟上面這個模型基本一致,由於所有結構的自發傾向都是會消散掉,越複雜的結構,保持結構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因此,就必須時刻從外界抓取對應等量的能量,只要抓取不到這麼多能量,這個結構就會消散掉。

所以我們一直說,萬物都在求存,也就是萬物都時刻必須從外界抓取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最少能量,才能保持自己的結構,否則,結構消散,用我們人類的話來說,就是死亡。

也就是說,隨著演化進程,結構越來越複雜,維持結構所需要的能量越來越多,於是生存難度越來越大,我們表達為存在度下降。

也就是結構越複雜,表面上能力是提升了,但同時存在度也越低,生存難度也變大。

於是,導出萬物演化的另一個原則:最小作用量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

水的自發傾向,就是一定會從高處往低處流,中子這個結構的自發傾向,就是一定會分化成質子和電子。

假如,我們把一桶水從一樓提到二樓,就需要對這桶水做一層樓的功,但是這個到了二樓的水,他的自發傾向就是永遠會流向一樓,因此,我們必須持續不斷的對這桶水做一層樓的功,才能保持這桶水一直在二樓。

只要想把這桶水一直保持在二樓,就永遠必須做這一層樓的功,於是時刻必須從外界獲取這一層樓的功,但是,所有其他人也都在做這樣的事,只要他們想保持這桶水在二樓,就都必須從外界獲取這一層樓的功,也就是能量。

大家都在競爭外界有限的能量,於是能量不足,怎麼辦?

於是,有些人進化了,提升了他的能力,為了能夠在原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他不得不進化,但進化又立即帶來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他的結構比他原來在二樓變複雜了,我們假設他進化後的能力就相當於他能把水提到三樓了,他因為有了能把水提到三樓的能力,他一方面獲得生存優勢,但另一方面,他也為此必須付出比原來更大的代價,因為三樓的能力,三樓的水,永遠要往一樓流,這是自發傾向,他為了這個三樓的能力,因此,時刻必須從外界抓取2層樓的功,來維持他這個能力

而在能力提升之前,他保持水在二樓的這個結構,他僅需要做1層樓的功,而現在他需要做2層樓的功,才能保持他這個在三樓的能力。

也就是,能力變大了,獲取生存優勢的同時,我們也為這個生存優勢付出了代價

這個代價就是,進化後的新結構,他更複雜了,而這個更複雜的結構天然的自發傾向就是會像水一樣,從3樓自動流向1樓,於是,要保持這個更複雜的結構,就時刻需要輸入2層樓的功,而原先只需要1層樓。

因此,所有結構都不會無緣無故去提升能力,只要外界能量還沒惡化到不足以存在時,萬物不會去提升能力,因此提升能力首先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就是萬物在進化時,都一定會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原因。

最小作用量原理是萬物進化的基本原則,是所有定律中的定律。

因此,在這個定律的規定下,萬物只有到了不足以存在的時候,才會去進化,也就是,如果這桶水提到了二樓,也就是進化了一層結構,就可以生存,那麼萬物一定不會也不想去把這桶水提升到三樓,到了三樓,又不得不為保持三樓的結構而必須從外界抓取更多能量。

就這樣,形勢沒惡化,當前能力足以抓取足夠的能量時,萬物不進化不提升結構。僅有當因為競爭,當前能力不足以抓取足夠的能量時,萬物才去提升能力。

即使萬物提升能力,也是按最小作用量原理提升,絕不多提升。

如果提升到三樓的能力,足以確保他們有能力去抓取能量滿足他們需求,則他們一定不會把能力提升到四樓,因為只要你提升到四樓,而水在四樓的自發傾向就是會往一樓流,你就必須為保持水在四樓,而不得不時刻從外界抓取3層樓的功來維持這個四樓結構。

這就是萬物演化的原則,不足以存在時才進化,即使進化,也按照最小作用量原則進化,絕不多進化一點點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所有一切都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

比如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傳播,因為這樣最省能,但光從空氣中進入水中時,它會發生折射,比如下圖:

光會會在空氣中走AO,在水中走OB,也就是走AOB這條線路,而不是像在空氣中直接走AB,因為光在空氣中走得快,水中走得慢,因此,光要在空氣中多走一會,在水中少走一會,於是AOB比AB快且省能。

如下圖,施救人員看到一個人掉入水中,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他一定走路徑2,而不是路徑1 ,因為他在地面上的速度比水裡要快很多,因為要在快的地方多走一會,在慢的地方少走一點,人的本能一定是這樣做的。

跟上面光在水中發生折射的原理一模一樣,到底是人有自我意識才這樣做的呢,還是說光也有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所謂人的意識,都只是人類自己的需要,人類需要這樣表達,大自然不需要,也不知道人類這樣表達,大自然對一切說:「都按最小作用量原則走」

這就是世界的構建原則,萬物都不足以圓滿存在,萬物都在進化,但萬物都不隨意進化,即使到了不得不進化的時候,萬物進化原則都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

好,鋪墊完這個現代宇宙論模型,我們用這個模型,來看下,佛陀的思想模型,到底合理性哪在。

佛陀第二帝:集帝

雜阿含經: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

佛陀說,造成人生都是苦難的原因就是貪婪與欲望之惡習,他說這是一切苦難的根源。

貪婪與欲望的本質是什麼?

貪就是要去外界抓取能量,抓取能量來維持我們人的這個結構體,請注意我們這裡的結構體,是包括人的整個生活的,只要涉及到需要消耗能量的,都是依存結構,我們從外界抓取能量,本質就是要維持我們這個龐大結構體的開銷。

貪婪與欲望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不斷的要求更多,也就是依存的條件量一直在增加,條件量每增加一個,結構體隨即複雜一層,生存度隨即下降一層。

比如,原本可能只是把水提升到二樓,我們即可以滿足生存了,但現在我有欲望了,我不但要吃好,要穿好,還有住好,用好,所有這些都是條件量,都會增加結構的複雜度,從而使得我們生存度下降,最終導致生存難度增加,而且這種增長,是指數級增加的。

這就是佛陀這個說法的合理處及高明之處,不斷的提升能力,提升欲望與貪婪,正是人生苦難的根源。

這是違背最小作用量原理的,不僅我們人類,萬物都在求存,但萬物都不隨便提升能力的,只要能力剛好能獲取能量滿足生存,則萬物不再提升能力。

因為能力提升過多,首先意味著能耗過多,能耗過多的物種,是首先被淘汰的。

第三帝:滅帝

因此,佛陀提出他的第三帝,滅帝,也就是人生要消除苦難,要消除苦帝與集帝,那麼要達到的狀態就是涅磐寂靜,高僧大德終身修行,直到圓寂才可能達到這個狀態。

這個狀態我們這樣子簡單來理解,就是修到下輩子不再做人的狀態,這樣子還不夠,更進一步是修到下輩子不做生命的狀態。

因為生命都是苦難。

這個說法,也是極高明的,我們上面已經推導出,結構從最簡單的粒子到生命結構,結構複雜體是一直上升的,能力提升的同時,結構體是越來越動蕩的,存在度也是越來越低的,生存難度也是越來越大的,生命體就是這樣一個結構體,於是佛陀的目的,就是修到下輩子不再做生命,他說這個狀態,才是最安然的。

越簡單的結構體,就好比水只提升到二樓,要維持這個二樓的結構體,只需要做1層樓的功即可,也就是只需要從外界抓取1層樓的功即可,抓取這1層樓能量,也只需要簡單的能力即可。此時生存度極高。

我們甚至可以說今天的社會及人類,就好比水已經提到了1萬樓,每個人時刻都必須從外界抓取近1萬層的功,才能保持每個人當下的生存結構,抓取如此大量的功,又需要極為複雜的能力,這個能力表達為當下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共同體,我們需要這個共同的強大的力量才能生存。

所以佛陀這個說法,也是成立的。

第四帝:道帝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於是佛陀說,你要了生死,滅苦悲,那麼你就要修持佛法,修持戒律,這就是道帝。

我們這裡簡單了解下三學六度。

三學:

戒,戒除一切正常人的生活,戒除一切正常人的思緒,也就是出家遠離紅塵的幹擾。定,只有達到了戒除一切的擾亂,才能達到定的境界,不被外界這個假想世界所蒙蔽。慧,通過戒律達到了定後,看明白這個世界的本質,看空了一切,就達到了悟的境界,大空境的境界,六度:

布施度,不是簡單的一般意義上的給別人施捨,而是不但不從外界獲取能量,還要向外釋放能量。這是一種反生命的操作,生命首先是必須源源不斷的從外界獲取能量,但佛陀說,這正是苦難的根源。持戒度,就是上面的戒,戒除一切正常人的生活及正常思緒。戒除一切文明紅塵的紛擾。安忍度,不但要忍,還要安著忍,既然一切都是苦難,那麼一切的不順都是再正常不過了,比如你走在大街上,有人朝你臉上吐了一口惡痰,你從容的擦掉後,還給對方道歉,這才是安忍的境界。精進度,也就是你只有達到前三度的情況下,也就是達到三學裡的戒和定的狀態下時,沒有任何雜念時,才能夠進入修證的精進。禪定度,精進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定的狀態,也就是思緒達到接近大空境的狀態。般若度,達到的悟,覺的狀態,進入明與大空境的狀態,達到這個般若度,才能進入涅磐狀態,才能成為佛。這裡只是簡單的羅列一些佛教修身方法,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層層遞進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而這些僅僅是佛教體系裡面的一小部分,佛教有極為宏大的修持佛法體系,一層一層遞進,邏輯極為嚴密。

我們可以把佛教的所有這些修持做法,歸結為一個詞,放下。

所有做法的本質,我們用上面現代宇宙論的知識來表述,佛陀在建議你首先不要提升結構,不要提升能力,也就是不要提升依存的條件量,因為這會直接導致你的存在度下降,只要結構一提升,新一更複雜的結構立即更不穩定,更難維持結構,存在度下降,生存難度立即變大。

因此,佛陀說你要首先要戒,戒除這些貪慾,其次更進一步,就是戒除文明的紛擾,也就是佛陀說,你要真正達到解脫人生的境界,你就得出家修行,你要遠離紅塵的紛擾,遠離正常人的生活及正常人的思緒,你才能達到那個境界。

這種是相當於斷舍離的概念,做減法,只是佛陀比較徹底。做減法是一個極為正確的概念。這是最小作用量的一個體現,把一切不必要的開銷減掉,我們的依存量隨即減少,生存度回升,生存難度也隨即下降。

如果能做到佛陀的這個境界,那麼這個境界的人生,應該是生存難度最低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感覺到幸福的,因為這樣簡單的結構體,僅僅需要極低的能量,即可穩定存在,因此,也不需要增長出那麼多能力,這是最小作用量規定下的萬物狀態。

本質上,老子的體系也是這個方向,說文明趨勢不良,建議人們回退到小國寡民的狀態,那個狀態才是最幸福的。

這些都是極為深刻的眼光。

違背最小作用量原理

佛教的這個修身體系,絕不是逃避生活。

相反,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導出的結論卻跟萬物演化的所遵守的規律極為相近,也就是萬物進化演化都是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都不會過度進化的,因為進度進化,首先意味高能耗,而在能量熵增定律面前,高能耗首先是要被淘汰的。

在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高能耗首先一定是被淘汰的。

然而,人類文明化以後,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以後,失去了競爭對手的人類,似乎忘記了要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本性。

由於萬物在進化過程中,在正常的競爭環境中,萬物都是處在生存的邊緣的,也就是生存資源更多的時候是不足的,這導致萬物都有一個本能,也就是每一個物種,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在這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能夠存活下來,因此,基因都有最大播散自己種子的傾向,有這個傾向的物種,才不會絕種。

但萬物都有天敵,要麼是種外競爭要麼是種內競爭。這種競爭使得生態趨向平衡的狀態。

人類文明化後,這樣的平衡遭到破壞。

人類一方面沒有了天敵,另一方面,只要能量允許,人類都有最大傳播自己基因的傾向。

因此,人類每一次獲得新的力量時,如農業文明,如工商業文明,如當今的信息文明,每一次新的這些文明的出現使得人類的力量大大提升,隨即獲得大量的能量,隨即人類大量增加自己的人口,隨即很快迎來能量缺口,於是人類不得不繼續加快我們的節奏,繼續提升我們的結構,提升我們的明文。

於是新文明又開發出新能量的同時,我們又獲得大量能量,於是我們又繼續播散我們的人口,能耗又繼續變大,結構又繼續變得更複雜。

我們在叢林中當猴子的時候歷時200-300萬年,智人遊牧業歷時十幾萬年,農業文明1萬年,工商業文明200-300年,今天這個信息文明100年不到,目前,我們已經到了不得不進入下一個文明的節奏了,這個文明不斷加速的過程,就是我們生存形勢指數惡化的過程。

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時,能耗也在指數級上升的同時,結構複雜度也指數級上升,人類的存在度也快速下降,這就是為什麼,當今每個人的生存壓力是越來越大的。

這是一條不歸路。

當下人類所面臨的困境,就是這個惡性循環的結果,萬物都在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

而人類每每違背這個原理,原本所有結構就已經不足以圓滿存在,所有結構時刻都必須從外界抓取能量才能保持,因此,只要滿足生存,萬物一定不隨便提升結構。

而人類卻在無休止的提升我們的結構,提升我們的能耗,這個節奏在指數級遞增,這表達為,我們當下越來越緊迫的生存形勢,這也是為什麼霍金會預言:說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

霍金這個預言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從這個宇宙模型出發,以及按照人類目前人口每40年翻一番的速度,到2060年,人類的人口將達150億。

我們當下已經出現一系列的危機了:環境汙染,氣候異常,生態破壞,生物滅絕等等等,如果人口真的漲到150億,不敢想像彼時的地球,是否還承受得了我們人類的折騰。

這就是佛教這個思想模型的意義。

佛教思想模型的意義

佛陀說這個世界的本質是大空境,我們每個人所說的世界,都是自己作業派生的,每作一個業,即派生一個世界以及與之相關的連環世界,佛陀這裡的每一個業,就是我們宇宙模型論裡面的結構的每一層結構的遞增,條件量的上升,也就是能力的提高。

在熵增定律的規定下,生命要保持結構必須提高能力,這是生命抵抗能量消散狀態的必須進程,但是能力提升,這種能量消散趨勢卻是加大的,所以佛陀說提升能力是人生苦難的根源,2600年前,沒有任何現代物理學信息,佛陀就達到了一這層,可見佛陀目光深遠。

萬物要保持他的結構,必然需要從外界輸入能量,需要多少能量 ,就必然需要多少能力,但萬物絕不過多提升能力,他只需要把能力提升到足以保持結構卻可,因為任何額外的能力提升,首先意味著結構複雜度上升,這意味著反熵增的力量必須更大,結構更動蕩,生存難度更大。

因此,佛陀整個修身體系,就是告誡人類,不要調動貪慾,這對於保持生存沒有任何多餘的一點作用,相反,我們為此卻得付出巨大的代價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生存危機。

因此佛陀建議人們放下一切貪慾,甚至不僅僅如此,他的出家修佛是走得最極致的,當然,對於凡夫俗子來說,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去走這一步的,因為這需要決心,需要深刻的認知,稻盛和夫退休後即出家,你不能說佛教沒有他的深刻所在。

這就是佛教這個思想模型的意義所在。

我們也會發現,老子的出世跟佛教的出家,某種意義上是同一個方向的,他們的體系所達到的那個思想高度是一致的,他們都表達出回退的傾向,都明確指出文明趨勢不良的傾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正含義

因此,根據現代宇宙論這個模型,我們可以下結論說,因果報應是嚴格成立的。它不僅適應個人,適應社會,還適應萬物,適應這個宇宙。

業力因果報應是真實的力,這個真實的力,就是熵增定律與最小作用量原理。

萬物要存在都必須按照最小作用量原理去進化能力,絕不多進化一點點的能力,多消散一點點的能力,是違背自然律的。

因此,善業,絕不是僅指你施捨給別人一些錢財物,他更多的是向外釋放大於索取。而惡業,則就是過度索取。

生命都有索取的傾向,因為他必須靠索取來維持他自己的生命結構,這個傾向被內置到基因裡面,導致人如果不加以修持,都有過度索取的傾向,但過度索取過度消耗也是要被淘汰的。

因此,人的本性裡面,就存在著保守與激進,釋放與索取這些對立狀態,人生就是不斷在這兩者之間做抉擇。

我們也可以從上面的現代宇宙模型裡看出,所有結構體之所以能存活,均在於他的母體也就載體,比如我們人類的母體就是社會這個共同體,我們都靠這個共同體才能存活,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向外釋放這個傾向的必然規定,沒有人能夠獨活,每一個結構體都必須依靠載體才能存活,每一個人都必須依靠社會這個共同體才能生存。

因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成立的。

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並不需要去深度學習上面這個現代宇宙論的知識就能把握人生的真理。

人生的一條最珍貴的法則,就是佛教的這個因果報應,秉持這樣一條人生價值觀,堅定的相信它,並且在生活裡面執行他,那麼對每一個有限生命的人生來說,要過上一個幸福的人生,足已。

因此,佛陀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們需要的僅僅是放下,做減法,多行善業,不過度消耗能量,好好守護人類以外的這些植物與動物以及這個地球。

這是我們人類從目前信息量來看的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也是每一個人過好一生的必然選擇。

因為,一切都在求生存,符合自然律的則生存,不符合的則會被淘汰。

小務虛專注務虛,因此註定糟糕的務實能力,然而生活是殘酷的,即使老子的聖人也需要為腹,如文章對您有幫助,請支持純粹的創作活動,讀者的支持是每一位創作者的精神動力

佛陀的修身體系極為華貴,極為深刻的,邏輯極為縝密的。學些佛法,對於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佛教,推薦希阿榮博堪布的這本書: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如果痛苦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該面對的問題還得面對,該經歷的痛還得經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額外的焦慮和恐懼。--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匯總:

業力因果報應是真正的力,因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陀的修身體系極為華貴,極為深刻的,邏輯極為縝密的。學些佛法,對於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是非常有用的,我們常人必然會在世俗裡面去折騰,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不過,選擇在紅塵中,即意味著我們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因為紅塵中即意味著有無數條件量,放不下即意味著必須承受這些壓力佛陀說任何一個人,達到悟,達到明,達到般若的狀態即是佛,不管你在哪裡修,但佛陀顯然是極高明的,紅塵有巨大的束縛力,修行難度也是最大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努力的,首先不要做加法,加法會導致我們更快失存,相反,做減法,任何涉及到能量消耗的,都必須小心翼翼。最後只要還在紅塵中,不管怎麼修行,怎麼減法,必然都只是折中方案,因此也必然意味著存在來自熵增定律的巨大壓力,因此,選擇紅塵即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最終話又說回來,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我們不追求終極狀態,我們只想有一個相對幸福的人生,那麼答案上面已經給出,只是再提醒一句,紅塵有強大的束縛力,時刻必須警惕被它遮蔽罷了

小務虛專注務虛,因此註定糟糕的務實能力,如文章對您有幫助,請支持純粹的創作活動,因善流轉

相關焦點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就是惡人都有相應的懲罰制度。這種制度下,善良具有壓制邪惡的實力。這種社會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揚善抑惡」?告訴你,善不是揚出來的,靠揚善也抑不了惡;惡不是抑出來的,是懲出來的。善良不重要,重要的是懲不懲惡,惡被懲了,善自然就揚了。即「懲惡揚善」!其次,在一個非法治社會。什麼叫非法治?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常做這兩件事的人,肯定會遭報應的
    不管什麼事情都有因果關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句話相信每個人都特別熟悉,但有很多的人對這句話半信半疑。感覺好人並不一定就會有好報,但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卻可以任性妄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一個經常做壞事的人,並不會立即就得到應有的報應,可能是很多年後才會得報應。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說?
    這不,找那醫生理論...結果...回答驚呆了寶寶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應該不止...啥都看... 但是一個人的錯,真的要讓整個家庭都陷入這種錯嗎? 算噠算噠...或許做好自己才是真。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英語怎麼說?
    歡迎再次收聽Cathy的節目~例句:Despite her sharp tongue, she inspires loyalty from her friends. 儘管她說話尖銳,但卻能獲得朋友們的忠誠。
  • 善有善報,好人有好報,到底是真是假?
    這片子本來不失為一部頗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劇情片,卻不幸被這位自負破除迷信的影星兼電視司儀員的一段畫蛇添足說明破壞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宇宙 中真理因果 律的一環,早已歷經多少哲學家和太空物理學家證明宇宙 中確有因果 律存在。
  • 南懷瑾:回向的真正含義
    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回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 什麼是回向? 我們這個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報。你在這裡丟出去一個東西,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裡。你想害人最後是害自己。
  • 學點知識 |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話是以訛傳訛
    我們先看通用的中文版本「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中文語句被人引用的頻率頗高,往往被用來安慰弱勢群體正義總會來臨,或告知法律總會給予最後的正義。乍聽起來雞湯味鮮美,好像有一定道理,但仔細探究,實際這卻是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因為正義如果無時效,則必然無意義。這源自於遲到的正義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正義,因為時效是正義的計時器。
  • 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原來《易經》是這樣解釋的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這一句出自《易經》的解說著作《文言》是解《易》之作的「十翼」之一。它是專門解讀《易經》中《乾》、《坤》兩卦的文。諸位應該都知道金庸小說裡的《降龍十八掌》,它的招式用詞都是出自這個《文言》。
  • 英語諺語|1:惡有惡報,善有善報.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換言之,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若要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吾人對「空」乃有更作了解的必要。循《雜阿含經》,事物之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是因為所有事物均依緣而有,其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有七件事千萬不能做,做了必損福報!
    能行大功德萬萬倍之,先人雖有餘殃,不能及此人也。」 為什麼有的人力行善事,卻沒有得到好的福報?是因為承負了祖先之過錯;為什麼有的人做了壞事,但是卻得了好的結果,是因為承負了先人之遺澤。這個就是道教的三世承負說,也就是《易經》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天道承負,因果不虛,通三世甚至千百世!
  • 為何用「夫子」二字尊稱孔子?孔子那個時代「夫子」有什麼含義?
    「夫子」二字,其中的「子」,是一種尊稱的修飾,比如:君子、老子、孔子的「子」字都表示對前面那個字的尊貴稱謂的修飾。所以,「夫子」的真正內涵在「夫」字,「子」字是對「夫」字尊貴稱謂的修飾。那麼,「夫」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印小天被插刀事件 讓我相信惡人是會有惡報
    印小天極力否認大家都不相信,再有杜淳大義凜然彷佛身在片場站出來維護邊瀟瀟,並指責印小天此舉不男人,背後插刀。杜淳由於第一個發聲被網友稱為教主。隨著網絡網友的熱議,再有一大堆明星教眾大義凜然站出來幫助邊瀟瀟維權,要求印小天道歉。當時印小天幾乎淪為眾矢之的,最終因為工作人員出來作證,以及還有現場視頻作證。證實這件事純屬邊瀟瀟信口雌黃,嫁禍印小天。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很多佛教場所都會出現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語出元代佚名詩人《來生債》,很顯然是和佛教的轉世觀聯繫在一起的。對大多數人的生命觀來說,生命僅僅是今世觀,今生對今生負責,今生的善惡而已。
  • 日語:「別に」和「大丈夫」「何でもない」各自所表達的隱藏含義
    前一篇文章,說了「何もない」其實是一個病句,是中國人自創的中式日語。看到有讀者問我,「所以,為什么妹子聽到你的回覆就神色不好了呢?」這點我有點不好意思,前文竟然把這點給忘記了,本文補一下。日語有很多詞,都有隱藏的含義。「別に」表面上說的是「沒什麼」,但帶著一種不高興的隱藏含義放在戀人身上,就是「我不開心/我很傷心,我在強撐」,撒嬌式的彆扭情緒。
  • 「幸」的象思維含義
    而關於三者對於人類社會影響的顯著性以及潛在重要性,並不能通過我們這些已經被科學(基於」數理「思維的經驗主義/可證偽主義思考方式)」統治「的現代人做出足夠客觀的判斷——「象思維」先於一切認識方式,其在公元前5000年就衍生出了偉大的《易經​》,而它源於基於「象思維」的、最早的「連山易/歸藏易」(因缺少載體而失傳,直到商末周初才得以保留記錄),而《易經​》之奧妙和現實意義甚至是基於邏輯(歸納
  • 「最後一根稻草」有兩種含義
    ,「最後一根稻草」有兩種含義?THE LAST STRAWstraw 作為「稻草」的含義說陌生也不陌生,因為 strawberry(草莓)我們都非常熟悉。此外 straw 還可以是「吸管」的含義。英語裡接近「抓住最後一根稻草」的說法英語裡有現成的說法接近「最後一根稻草」:to clutch/grasp at straws 【字面含義:抓稻草(雖然稻草很容易斷)】翻譯成中文可以理解成
  • 以善傳善,以惡傳惡;善心常安,心安是福
    人們行善,天會看在眼裡;人們行惡,天會看在眼裡。俗世間的輪迴永遠不會寬恕壞人,也不會錯過好人。常言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人做事,就是要心地善良,好運就必然會來到。如果你不擇手段的去傷害別人,你終究逃不出厄運的魔掌。
  • 英語怎麼說「有默契」「互相來電」?
    關於「主動喜歡」的英文表達有不少,不過本篇給大家介紹兩個和「相互喜歡、相互有感覺」相關的單詞,這兩個詞有點意思~合拍;有默契:click有時候英語裡一個簡單的小詞就能傳神地表達我們原以為很複雜的中文含義,比如 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