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先由倆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長,其他人輪流跳,按規定動作,完成者為勝,中途跳錯或沒鉤好皮筋時,就換另一人跳。這次我們來看一個跳皮筋的花樣玩法。
1,站在皮筋的一側中間,兩手叉腰或兩臂側平舉。一腳原地跳動一次,另一腳隨之跳起用前腳掌點地。
2.一腿自然彎屈從皮筋這一邊邁過另一邊。
3.正頂,面向皮筋站立,一腿屈膝向上舉,用小腿頂著皮筋;側頂,身體的左(右)側觸皮筋,一腿屈膝向上舉,用小腿內側或外側頂著皮筋。
4.一腿原地或邁過皮筋另一邊,然後小腿由裡向外(由外向裡)繞皮筋,繞幾次不限。
5.繞皮筋轉,一腳原地跳一次,另一腿邁過皮筋,小腿由裡向外(由外向裡)繞皮筋,然後隨轉動跳出皮筋。也可以兩腿均在皮筋的一邊,身體觸著皮筋,兩腳交替地向左(右)轉動。
6.將繞在腿上的皮筋掏出來,向前掏還是向後掏要看繞在腿上皮筋的方向。如右腿從裡向外繞筋就由左腳在右腳後踩住筋,右腳由裡向外掏出來,繞幾次掏幾次。
7.一腿舉起用小腿將筋壓下,然後用前腳掌點地。一腿擺起用腳腕將超過頭高的皮筋勾下。在皮筋的一側站立,一腿擺起用腳將超過頭高的皮筋準確地踩下,也可以一腳原地跳動一次,另一腿邁過皮筋,然後兩腳踩著皮筋或向左右移動。一般在第三高度上做,一腳將皮筋勾下,另一腳邁過皮筋,用腳面把皮筋踢起來。
皮筋的高度。第一高度:兩臂自然下垂拉皮筋。第二高度:將皮筋舉至與肩齊平。第三高度:一臂上舉拉皮筋。
好處:跳橡皮筋運動具有較強的經濟性、適應性和實效性。跳橡皮筋設備簡單,只需一條橡皮筋,況且還可用廢棄的輪胎內帶取而代之。課間學生三五成群輕鬆地跳一陣橡皮筋,可以使疲勞的腦細胞得到積極性休息,促使腦細胞的興奮與抑制轉換,從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下節課的學習。另外它不需要多大的場地,不受季節的限制,人數可多可少。它具有花樣多、興趣高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對鍛鍊身體確實行之有效。經常跳橡皮筋,不僅有效地增強內臟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增大肺通氣量,促進新陳代謝,而且能夠增強腿部和腰部的靈活性,促進骨盆的生長發育,發展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是提高彈跳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體育課上,經常開展跳橡皮筋的遊戲,有針對性地編出各種花樣的跳法,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其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小學生每天跳橡皮筋五分鐘,並非難事,天長日久反覺有趣,若有音樂伴奏,其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