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了解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說的虛,包括脾虛、腎虛,腎虛又分腎陽(氣)虛、腎陰虛、腎精虛,那麼這些「虛」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中醫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所說的脾、腎等臟腑,其實都不是我們可以看到、摸到的實體器官。中醫通過幾千年的臨床觀察、經驗摸索,把一系列有關係的病狀歸納起來,定性之後,分別命名為「脾氣虛」或「腎陽虛」,這些病名實際上是一系列臟腑功能失調的症狀概括,而不是指脾臟這個臟器真的虛了。所以,因為外傷而切除脾臟的人,仍舊可以存在「脾虛」的問題;一個因為疾病切除了一側腎,但身體調養得很好的人,未必就是「腎虛」的,因為中醫的「脾虛」與脾臟,「腎虛」與腎臟,並不是等同關係,而是形容一個人整體的身體功能狀態。
脾虛或脾氣虛和腎虛或腎陽(氣)虛,既然不是部位和實體器官的區別,那麼它們的區別又是什麼呢?與之前的傳統中醫的認識不同,筆者陳小野在相關專業文章中提出新觀點1:這些概念的區別,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程度的區別:脾(氣)虛比腎虛的程度輕,包括肺氣虛、心氣虛也都比腎虛輕,這些虛發展到最後,才會出現腎虛,所謂「久病及腎」。所以肺病患者到最後可以是腎虛,心衰患者到最後也可以是腎虛。前面說的那個通過吃西洋參痴呆狀況就好轉的人,就是典型的脾(氣)虛,他在糊塗加重的同時,總有精神跟不上、疲憊的狀態,那些痴呆程度比他嚴重的人,則多是腎(氣)虛了。
腎虛裡又包括腎陽(氣)虛、腎陰虛、腎精虛,這三者的區別又在哪裡?中醫說的「氣」,指的是功能,腎陽(氣)虛說的是身體功能的虛弱,這是虛損最開始的情況。逐漸地成了腎陽虛,就是因為功能的減弱而能量不足了。到了「腎陰虛」的時候,就從功能的虛損變成對身體裡「精微物質」的消耗。「精微物質」就包括身體裡的陰液,狹隘地說包括體液、血液的消耗。這個時候人會覺得總是口乾,眼睛因為缺少水液、血液的濡養而乾澀,總之是身體缺水、缺乏營養的表現很明顯。如果這個情況不加以控制,就會對「有形物質」消耗了,包括脂肪、蛋白質等構成身體的「基本材料」。所以,「陰虛」的人肯定比「氣虛」的人要瘦,要乾癟。我們看一個人,到了老年,身體會佝僂、變矮,都是對「有形物質」消耗的結果。為了遏制這種現象,中醫就提倡補腎,而補腎最多用的、廣告上最常見的就是六味地黃丸,它就是補腎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