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感情不和、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後來變得怎麼樣了?

2020-12-02 聽見藍說

關注「聽見藍說」,陪你更好地成長為自己。

/01父母感情不和的孩子-遭遇/

先來說說我的親身經歷。

我從小在一個雙親不和睦的家庭裡長大。父親性情暴戾,大男人主義,可能由於身世苦(爺爺奶奶在爸爸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無依無靠,導致了父親生性冷漠,一輩子都不懂如何表達親情,且難以相處。他經常把在外面賺錢受到的氣撒在老婆孩子身上以獲得釋放。在我的記憶中,家裡的氛圍永遠冰冷、壓抑、令人難以喘息。

母親呢,悲觀抑鬱,常年憂心忡忡,由於是從貧窮的時代過來,導致她老人家一輩子不是擔心這個,就是擔憂那個。再加上父親的捉摸不透的脾性和冷暴行為,導致母親活得更加如履薄冰和哀傷。

我們家很少有親朋好友來做客,因為父親的「好脾氣」遠近聞名,在我的童年裡,除了埋頭寫功課,不間斷夾雜著父親咆哮的聲音,還有母親昏暗燈光下落下的淚。就沒有太多的記憶了。

因為父親的臭脾氣,自然和老實本分的母親處不到一塊兒去,母親命苦,付出再多也得不到父親的疼愛與尊重。就這樣,父母的感情常年不和,除了必要的一些家庭瑣事,溝通甚少。

儘管成年後的我,用了很多的時間、讀了無數本心理學的書來做自我療愈,才過上了現在還算心境平和的生活。但是,不可否認,惡劣的成長環境、父母感情不和的狀態,真的對一個孩子來說,影響太大了。

有句話說,凡事都有兩面性。人,其實也是。有光芒的一面,自然也會有陰影的一面。

我過去的隱形性格裡面,藏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內向自卑、多愁善感、不善表達,人際交往能力差……逐漸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在面對親密關係這件事上,也吃了不少苦頭。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不會客觀處理感情中的事情,情商低,缺乏安全感,和伴侶有過無數次的爭吵和崩潰。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痛哭過,絕望過……再自己踉蹌著爬起來,繼續摸索,咬緊牙關,才逐漸走出陰霾,慢慢收穫一個如今還算基本滿意的自己。

然而,即使到了現在,我的內心始終還有個黑洞,深不見底。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在需要人安慰的時候,這個洞,好像怎麼填也填不滿,需要依靠自己默默的忍耐和轉移注意力來度過那些灰暗的時光。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經歷過不幸童年的人,一定會明白我在說什麼。內心深度的那種孤獨感,甚至不是重新組建了新的家庭就能完全彌補和代替的。


/02父母重男輕女的孩子-遭遇/

最近到線下上課,我認識了兩個女生,她們在中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她們分享出來的成長故事更加令人痛心不已。

林林,出生在粵西地區的一個農村,父母從小重男輕女情節嚴重。在她很小的時候,有一回,她在廁所裡面用吹風筒吹頭髮,弟弟敲門要進去上廁所,她看馬上要吹乾了,就讓弟弟在門外等一下。

可是,這一等不得了了,弟弟立馬跑過去跟媽媽告狀。林林的媽媽,一個一百八十多斤的胖子婦女二話不說把門踹開,不分青紅皂白狠狠揪起林林的頭髮破口大罵:我讓你霸佔著廁所不給弟弟上……被揪起頭髮那一刻,林林直疼地掉淚,卻一句話也不敢吭聲,擔心引來殺傷力更大的毒打。

這樣的事情在林林的成長過程中時常發生,儘管她的內心十分清楚父母重男輕女,父母就是偏愛自己的弟弟。可是成年後回想起這些往事,她的內心仍然在滴血,難以釋懷,她始終忘不了不被愛的那種痛。

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林林的性格很內向,內心有一層很深的自卑感,總覺得自己缺乏價值。但是,在工作上,她很要強,很拼命,所以負責的業務績效很不錯。因為她知道,作為一個女生,如果自己再不努力,就連活著的機會可能也會逐漸喪失。只有拼命努力,才能逃離出家庭的魔爪,才能擁有自己的選擇權。

菁菁,出生在四川一個貧窮的山村。同樣的,從小飽受父母重男輕女觀念的折磨。

小的時候,她的家境不好,有一次過年,她想要一個芭比娃娃,而她的弟弟想要一個超人玩具。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她的父母二話不說就買了一個超人玩具給她的弟弟,她的母親對她說,女孩子要懂事,要讓著弟弟,可以和弟弟一起玩。

琳琳說,如果能讓她重回當年,她一定會大聲對母親吼出她堵在內心三十幾年的話:「憑什麼把全部的錢給弟弟買玩具,而我卻什麼也沒有?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歡的東西,能一樣嗎?為什麼你們生了我,卻從來不在意我的感受?」

其實,菁菁要的是一個芭比娃娃嗎?不,她要的是父母平衡的愛,是父母對一個女兒的重視。

從小學到高中,菁菁的成績一直是在全校排前三名,沒有掉過第四名。諷刺的是,她的父母完全不知道。直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寄到她家裡了,那是一個重點大學,她的父母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女兒讀書是很厲害的。

通過自己的奮鬥,如今的她,在廣州一家知名上市企業當職業經理人,收入不菲。由於缺愛,她22歲那年就選擇了一個原生家庭很和睦的男人結婚生子,新組建的家庭很幸福。

可是,菁菁說,儘管自己一路走來很優秀,父母仍然不待見她,對她的剝削也從來沒有停止。從她18歲背井離鄉一個人到外面上大學,父母就再也沒有管過她的死活。等她畢業後,就不斷地跟她要錢補貼給弟弟。

最近,就連弟弟結婚要買婚房,父母也理直氣壯伸手跟她拿錢。如果菁菁不給,父母就拿出道德綁架,甚至威脅她,讓她痛不欲生。而她現在和父母的關係也一直處在半斷絕的狀態中。

這幾年以來,熱播的都市電視劇《歡樂頌》、《都挺好》《安家》等,裡面的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她們都是現實版中國典型重男輕女家庭的受害者的縮影。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出來的。


/03無法選擇出身,該如何面對?/

電影《中國合伙人》裡有一句臺詞:「不要總在過去的回憶裡,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裳。」人活著,終究是要向前看的。過去的事情,不該成為我們活出幸福人生的障礙。所以,原生家庭再糟糕,它也不是我們拒絕成長的藉口。

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我曾經寫過幾篇情感心理的文章,裡面就涉及到和有毒的家庭做「斷舍離」的方法。

比如:重新讓自己的思緒回到童年,當年你向父母發出需要愛的信號,被父母忽視或拒絕了——你那時候的傷心以及痛苦,重新感受一番。看到你內心壓抑的情感需求後,學著將深埋已久的感情釋放出來,以寫信的方式寫下來。

寫下來的好處是,我們成年後要徹底改變一些錯誤認知(比如,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就要意識到你內心常年壓抑的這些情緒,寫下來,它能讓你清楚知道,你是如何一步步變成如今的自己,你內心那些錯誤的觀念是如何產生的。

還有。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裡,研究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作者說:「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被認可。」

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叫菁菁的女生,現在雖然工作光鮮亮麗,婚姻幸福,可是她卻過得不快樂。因為她總是難以拒絕父母提出的種種過分要求,她的內心深處,仍然在像個小孩子一樣乞求父母的認可。她以為自己聽話,父母就會愛她這個女兒。然而自己的期望總是落空。所以她活得很累,內心始終感受不到成年人的自由。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裡,阿德勒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我們也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哪怕是父母),否則,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而捨棄了真正的自我。

情商達人蔡康永老師曾說過一句話:「所有與別人的相處,都是為了讓我們這個僅有的、獨一無二的自己,能夠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

在《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裡,蔡康永老師對「原生家庭」有一個犀利的看法。他認為:

當初沒有得到的東西(童年的愛),一定要補回來嗎?就算補了,還會感覺是同樣的東西嗎?

把自己當作成年人,也把爸媽當作成年人,既然雙方都進入了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用新的標準,來尋求彼此的愛,而不是像抓通緝犯那樣,死命追究小時候所缺失的那份愛。不同的人生階段,限速會不同,路邊的風景也不一樣。

這是一個我認為很好的觀點。我們長大成人了,就不必老是舊事重提,鄭重地和過去告個別,然後和現在的自己握手言和,剩下的路,努力走便是了。


/聽見藍說 結語/

其實,如果回顧一個家族的成長脈絡,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你得不到的愛,或者你父母那一輩的爺爺奶奶也沒有教會他們。或者他們也曾經受過不公平、受盡委屈的愛。

所以,放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問題。而你,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你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和能力,你的人生,你可以說了算。

共勉!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一個愛寫作的終生夢想踐行者,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

如果喜歡,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

相關焦點

  • 兒女長大後會「懲罰」重男輕女的父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太諷刺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現今社會重男輕女的現象依舊存在,雖然這個糟粕思想被抨擊多年,但仍未完全消失,有很多人依然存在「生兒是寶,生女是草」的想法。他們認為女兒總歸是要嫁出去的,生兒子才是延續家族香火的「根」,那這些重男輕女的家庭,最後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兒女長大後會「懲罰」重男輕女的父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 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最後過得怎麼樣了?這3種結局很現實
    小何就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父母對於弟弟寵愛有加,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時間都會拿給弟弟,而小何就只有羨慕的份。 而且在小何的記憶中,其他小朋友放學可以在學校多玩一會兒。但小何一放學就要馬上回家幫媽媽做家務活,否則就會被爸爸媽媽嚴厲訓斥。
  • 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女孩,等父母年老了,她們會孝順嗎?
    可以想像,前面案例的家庭,孩子有多可憐,別說能夠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甚至孩子的生命健康權都無法保證,連續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遭遇讓人心痛。小女孩可能會留下病根,希望她能沒事。幸好大女兒被姑姑接走了,否則安全問題堪憂。兩個孩子長大需要不斷努力,清理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 我很心疼,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女孩,但不會娶回家
    女兒也是孩子,也是父母身上留下來的骨血,她們也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重視,可父母卻因為她們的性別而冷落她們,甚至嫌棄她們,這樣的女孩如何不讓人心疼?人都是有慈悲之心的,尤其是在幸福家庭當中長大的人往往會特別善良,當大家見到那些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女孩時就難免會生出同情之意。
  • 原生家庭父母的不和,影響孩子對婚姻的態度
    這也是我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原生家庭父母的不和諧,影響了孩子對婚姻的態度。回到父母吵架的本身,其實只是發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我媽因為我爸的原因,遷怒了老弟,把他扯了進來,老弟被懟之後心情難免不悅,然後回家和老婆進行訴說,最後卻引發了兩人的爭吵。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據研究表明:夫妻離婚不僅會給男女雙方帶來難以掩蓋的創傷,還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缺少關愛的孩子,他們常常會處於不安、緊張、焦慮中,再加上父母雙方離婚後不斷地爭吵、詆毀對方,影響孩子的道德觀,還有的因為拒絕撫養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沒人要,產生自我懷疑而變得自卑、孤獨。
  • 重男輕女家庭養出的孩子,不論男女,很難有所作為,別不信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的家庭,也都相繼迎來了家庭的新成員,隨著兩個孩子的長大,父母在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態度,開始出現了兩極分化。有些父母依然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一、重男輕女給孩子帶來的傷害1、內心膽小自卑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脾氣性格往往都比較膽怯,而且,內心有很強烈的自卑感。覺得所有的好東西都不屬於自己,自己也不配擁有好的東西。因為,好的東西永遠只屬於弟弟一個人。
  • 父母重男輕女,是原生家庭最大的痛
    按理說,父母把我們孩子養大,孩子應該懂得感恩長大了好好孝順父母,一幅家庭和諧、美滿之景。可是,也有很多家庭並不是這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正所謂的母慈子孝,可是很多時候,原生家庭也是有苦說不出。小夢家就是如此。
  • 父母感情不和,爭吵不斷,孩子長大後會不會複製父母的感情狀態
    成年前和孩子最接近相處時間最長的必然是爸媽,但好的壞的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那麼,父母的感情狀態對孩子以後的感情影響大嗎?是的,非常大,甚至會複製父母的感情模式。拿我的同事小夏來說,如果能給父母的感情打分,最多只有五十分。父母在她童年時期就經常吵架,兩人又都是偏激固執型,有時侯小夏懷疑他們的感情聯繫只有結婚證能證明。每次吵架影響都很大,小夏現在恐婚以及與異性交往障礙都非常嚴重,努力交到的男朋友也因自己莫名的脾氣而關係持續僵硬走向結束。
  • 「新型重男輕女」正蔓延,女兒從小被寵著,長大後才知父母的算盤
    小念是一個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從小就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她有一個弟弟,雖然以前爸媽沒有偏心過任何人,自己也受到很好的愛戴,但是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重男輕女"這一關不是沒出現,只是等待時機成熟才出現。小念這才打清父母的算盤,感到很難過。什麼是"新型重男輕女"?新型重男輕女指的是在一個家庭中,尤其指有兒子和女兒的家庭中,父母不會故意偏心某一個孩子,對女兒也十分寵愛,但是長大以後,會把女兒當成兒子的搖錢樹,讓女兒來為兒子付款,以金錢的方式去重男輕女。女兒從小被寵著,長大後才知父母的算盤。
  • 我說出對弟弟做過的事,媽媽憤怒不已,「重男輕女」害了多少家庭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有兩個娃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很多寶媽都會選擇讓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帶孩子。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很多老一輩還是有「重男輕女」的想法。、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如果連父母都對自己不好,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不愛跟人說話,這樣的性格,會影響孩子一生,甚至決定孩子的命運。
  • 「新型偏心」正在二胎家庭中蔓延,並非重男輕女,卻更令人心疼
    但是孩子多了問題也就多了,比較普遍的就是"偏心"的問題,相信很多從多子女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都深有感悟,父母雖然表面上說著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行為上難免有些偏頗,這是人之常情。從前的父母偏心,大多數是因為"重男輕女",不過現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兒一女,按道理男女都該一樣。
  • 父母「重男輕女」是種什麼體驗?刻在骨子裡,一輩子抬不起頭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進步,但是並不排除一些落後的思想尚存在於一些人的腦海中,比如"重男輕女"。這種思想被人們所唾棄,它迫害了很多家庭,那麼,父母重男輕女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沒犯錯都要受一頓責罵,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變得小心翼翼,怯懦而自卑。
  •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都怎麼樣了?結果你想不到
    想起我身邊「別人家的孩子」凱凱,在別人眼裡凱凱是一個聽話成績優秀的好孩子,從來不會和爸爸媽媽發生爭吵,遇到事情也會全部聽從爸媽的意思,哪怕做錯事情,也會「虛心」的聽從父母的教訓,低著頭一聲不吭,就是這樣 一個聽話的孩子,他只能小心翼翼的通過看父母的臉色來保護自己。
  • 新型重男輕女正在二胎家庭湧現,表面對女兒好,實際還是偏心兒子
    特別是有一男一女的二胎家庭,總能看到父母對女兒有多麼的寵愛,對兒子有多麼的嫌棄,仿佛「重女輕男」成了流行趨勢。但他們是真的愛女兒嗎?一些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女孩,最後才發現父母還是偏心兒子的。」,長大後才發現他們偏心小夏有一個比自己小三歲的弟弟,但父母並沒有表現出對弟弟特別的寵愛,從小到大他們倆擁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父母給予小夏的關心甚至比對弟弟的更多。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都在這些類型家庭成長,陰影一生揮之不去
    事實上,如果孩子出生在下面這兩種家庭,長大後往往會陷入自卑,甚至一輩子都會籠罩在陰影中。1、父母經常打擊孩子自信心,不懂得如何鼓勵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鼓勵,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給予肯定,那麼孩子往往將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 「重男輕女」的父母:兒子再窩囊都是寶,女兒再出色都是草
    ①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中長大的,從小他們父母給他們灌輸的觀念就是男孩是寶女兒是草。這種觀念深深的影響到了他們,所以等到他們當了父母之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所以有的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好,希望養個男孩,吃盡社會的性別紅利。如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無法改變自己重男輕女的心態,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就永遠不會消失。
  • 身邊那些「重男輕女」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這就間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現象,而這一現象一直延續至今,讓那些「重男輕女」家庭裡的孩子苦不堪言。重男輕女能到什麼程度?記得去年有一則新聞,小女孩患了癲癇病,吃什麼都不管用,後來去醫院檢查,醫生從CT裡發現孩子大腦裡插滿了鋼針,很多網友都氣不過:「是誰這麼喪心病狂要對一個孩子下手?」
  • 那些重男輕女沒有生到兒子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傳宗接代是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來的一種習慣,如果農村沒有男孩,好像在農村就沒有立足之地,就被別人看不起,抬不起頭,好多家庭因為沒有男孩,就一個一個接一個的生。那麼那些重男輕女,最後沒有生到兒子的人,到底都怎麼樣了呢?
  • 父母重男輕女,該怎麼辦?一生的陰影又該如何化解
    而很多家庭會很喜歡女孩子,因為覺得小女孩兒乾乾淨淨的,像一個小公主一樣,也挺可愛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存在著重男輕女的舊思想,那麼這些家庭裡的女孩子往往是不被寵愛的。女性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其實是一種悲哀,最近網上有一個話題叫做父母重男輕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做男生可能還覺得比較好,因為父母很疼愛自己,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作為女生看這個話題卻是心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