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出海底層邏輯:除了「相親產品」還有哪些出路 又該如何掙錢?

2020-12-16 騰訊網

社交/社區是網際網路行業中最迷人同時也是最難的商業模式,正因如此,社交出海更是一條充滿想像力的賽道。

圍繞這個話題,有許許多多值得去探討的問題。如下圖所示,本文將圍繞重新認識社交/社區,社交出海,出海社交產品運營,社交出海在不同市場案例簡析四個細分話題進行探討。

社交出海腦圖

(本文系一群出海前沿的業內人士討論分享的結晶,由筆者加工潤色,特別感謝@中國式出海研究所。)

一,重新認識社交/社區

1,一句話定義社交社區的區別?

1)核心用戶不同:兩邊會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微信中也有內容的傳播,知乎也能夠有社交的途徑。

社交:目標是「尋找人」,

社區:目標是「尋找內容」。

2)閉環不同:如何高效和舒適的建立關係和維持關係,是社交產品的終極命題。

社交閉環:人

社區閉環:內容

3)連結不同

社交:(通過內容)連接人與人

社區:連接人與內容

4)特點不同

社交:工具化,追求「體量」和「效率」;

社區:平臺化,追求「層次」和「消費」。

2「社交」和「社區」不同模式形成的特點不同

1)熟人社交 VS 陌生人社交

*熟人社交市場:強社交+強工具;從北美社交領域的調研來看。早期的增長都是強社交+強工具的方式切入,強社交是因為熟人社交的本質是對用戶通訊錄或者用戶線下關係的代入,強工具是因為北美開發者一直以來追求「技術手段」以產品交互和產品策略來驅動增長和社交生態的控制,背後是北美確實沒有我們在國內習以為常的非技術手段的用戶運營或者內容運營體系。

*陌生人社交市場:強工具+弱社交;基本都是強工具+弱社交模式。

2強社區+弱社交產品

* Reddit:號稱「網際網路首頁」,每天都有大量的帖子,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

* Steemit:區塊鏈社區,社交的模式興起的區塊鏈社交。

* Youtube、Newsbreak等視頻或新聞平臺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是社交軟體了,但是也有一些社交的功能或者屬性,在未來的發展是有想像力的。

3強工具+弱社交產品

* Venmo:以錢包、轉帳為主,切入社交。

* Pinterest:以潮品、照片等切入社交。

*Instagram:早期是通過照片p圖需求起來的,嚴格意義上說也是屬於這一模式。

3,可參考的社交模式分析

社交嚴格來分,只有兩種,用A16Z的分類來看:

熟人社交(network)

陌生人社交(marketplace)

1)增長邏輯和本質完全不同

熟人社交:基於關係鏈的信息分發網絡,這個是現代網際網路行業的基礎設施之一,包括IM,SNS,社交媒體等形態;追求關係鏈的密度和強度。

陌生人社交:基於某種需求的社交匹配市場(陌生人),比如以約會需求的陌生人社交,以招聘為需求的職業社交;追求交易/匹配效率。

2)落點不同

熟人社交的落點:在於「關係鏈」,通過關係鏈進行極為高效的信息交換與分發,是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垂涎的領域,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分發網絡;而陌生人社交的落點:在「找人」,即人的匹配。

陌生人社交的模式分析:目前發展最好的兩種模式為「約會」和「職業社交」。

「職業社交」:

以linkedin為代表的職業社交

職業社交是典型的「四不像」,其從產品邏輯來看更像「約會」的分類,類似於職業場景的細分Facebook,通過構建熟人與半熟人間在職業場景的聯繫,把流量跑出來;但是以領英為例,典型的變現是通過招聘和求職的效率匹配完成,所以從商業模式來說,是典型的交易市場邏輯,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

「約會」社交:

各類陌生人社交產品

「約會」類的陌生人社交,國內很多人習慣稱之為「荷爾蒙經濟」。國內外比較出名的players有美國IAC旗下的Match Group(Tinder,OKCupid, Coffeemeetsbagel等20多款App),美國的Magic Lab(Chappy,Bumble,Badoo等數款),中國的相親網站(百合網、珍愛網等),陌陌(陌陌,探探),Soul(變得越來越四不像),國內的積目,垂直領域的獨角獸產品Blued(男同),美國的Grindr,還有其他各種垂直群體的產品(中老年,情趣類等)。

約會類社交 VS Uber增長邏輯

約會類社交增長邏輯核心指標:即產生的匹配數。因為同為marketplace,我們可以用Uber的增長邏輯來類比理解,如上圖所示:

Uber北極星指標:成單量

Uber用戶體驗公式:附近司機數量*響應率*平均響應時間

Uber Good user:完成第一單

那麼,與Uber的增長邏輯類似,陌生人社交約會類產品的增長邏輯為:

約會類社交產品北極星指標:匹配數

約會類社交產品用戶體驗公式:附近用戶數數量*匹配率*平均回復時長

約會類社交產品Good user:完成第一個雙向會話

4,如何從用戶和系統性角度尋找一個社交產品的切入點和社交產品的關鍵要素?

1.用戶角度:

1)尋找社交產品的切入點:關鍵是能否明確用戶價值並管理用戶的預期。

1.明確用戶價值:讓用戶一下就能get到產品能提供什麼。

2.管理用戶的預期:讓用戶能有耐心進行下去,持續提供刺激。婚戀社交尤其如此,因為戰線都會拉得很長,要讓用戶「有奔頭」,才願意打開。

2)找到社交產品的三大關鍵要素:用戶流量×社交效率×真實性

1.用戶流量:做好規模和留存

2.社交效率:提升匹配效率

3.真實性:確保社交真實性

2.系統性角度:

1)尋找社交產品的切入點:關鍵在於用戶群體、場景和關係鏈。

1.用戶群體:目標人群定位

2.場景:物理性-同城/同校、生理性、精神性

3.關係鏈:荷爾蒙/非荷爾蒙、熟人/陌生人、一對一/一對多

2)找到社交產品的三大關鍵要素:連接/匹配效率、有效破冰效率、關係持續性和穩定性

二,社交出海

1什麼是網際網路的紅利?

常規來說,我們對網際網路行業的紅利認知主要有三方面:

1.包括用戶市場藍海

2.開發者市場藍海

3.第三方開放平臺

用戶藍海:用戶市場藍海目前幾乎不存在,接下來可能出現的紅利機會會被三個常見因素影響,即全球網絡升級,硬體持續提升和AI。

開發者市場藍海:是比較重要的紅利,主要體現在目標市場的主體產品是本地開發者還是海外開發者;有紅利的核心原因是本地化,包括用戶體驗還是產品生態的本地化。

第三方開放平臺:巨頭產品的開放平臺在建立的早期都會有很多幫助第三方產品增長的有利功能或者漏洞,這些增長的案例一直在出現。

2出海的紅利期地區如何排序?

紅利地區一定是要具備商業化的基礎,即目標市場同時具備人口和現金流量。具體的紅利地區沒有明確的設定,因為產品形態和目標市場的結合度才是紅利是否存在的基礎。從這方面出發思考,結合個人認知的排序為:北美>日韓臺>中東=拉美=印度=東南亞。

為什麼北美將排在首位呢?這裡有幾個前提設定,一是產品的核心增長模式設定為自然新增,二是產品設計趨向創新或者垂直領域,不把目標定為做某一個已經有巨頭領域的第一或者第二。北美的用戶有好的新產品探索習慣,北美有最完善的自然增長體系,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北美具備對其他英語國家或者歐洲國家的文化輻射,容易帶起主流市場的自然新增。

3出海社交從用戶需求出發在哪個地區紅利明顯?

從不同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看法,如果說是從微觀層面的用戶需求出發,印度也算是一個地區。因為印度缺少適合印度的能夠連接陌生人、認識新朋友的產品。印度網際網路男女比例不均衡,讓女性獲得舒適體驗極其重要。現有的Tinder 探探等產品過於直接,社會文化對其容忍度不高,女性用戶很容易產生壓力。那麼,適合印度市場的社交產品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一是需要類似Soul一樣把交友、表達、交流各方面都平衡得很好的產品;二是團隊需要創始人是很優秀的產品經理,並且具有長耕耘的耐心。

總之,印度市場社交需求極大,印度人相對含蓄,就是需要一個巧勁的產品去破冰。

,出海社交產品運營:冷啟動 /激活和留存/變現/用戶生命周期

1,如何實現海外社交產品的從0到1冷啟動?

海外社交產品從0到1冷啟動是對產品、用戶和運營三個基本要素在內的快速試錯並驗證項目可行性的過程,以創建低成本mvp的方式,不斷迭代方法論,最終確定能夠在市場上跑通的項目模型。具體包括以下三部分:

1),找到目標種子用戶

存量市場的流量紅利:網際網路移動端提供的服務本質上都是在承接在傳統線下行業或者PC端對標用戶的需求。以Tinder和HOLLA為例,Tinder將線下的speeddating服務和在酒吧裡搭訕聊天的行為搬到了移動端,同時承接了PC端online dating的流量;HOLLA則是直接承接了PC端隨機視頻聊天的用戶流量,主要代表的PC端產品有Omegle和Chatroulatte。這些種子用戶往往同質化程度高,而且已經被同類型的PC端產品已經教育過了,所以說當出現了一個效率更高體驗更佳的移動端產品,需求就會快速遷移,這些種子用戶在APP內的留存也會相對更高,是需要想辦法獲取的種子用戶。

高密度的同質人群:Tinder的冷啟是從美國大學切入的,而在美國大學裡面他們選了最喜歡party和最開放的一群人做為種子用戶,這些人就是兄弟會姐妹會,社交產品的品牌本來就是使用的人決定的,加上校園KOL自帶影響力,就給大家形成了一種酷的人都去玩tinder了,給很多學生群體植入了在tinder上一定能配到美女帥哥的想法,圈層效應直接帶動了更多用戶的拉新。因此,尋找高密度的同質人群切入是重要的一個點。

2),關係鏈增長

社交產品的增長往往都是由關係鏈帶動的,口碑是一個社交產品迅速起量的關鍵,特別是對Gen Z用戶來說,朋友和influencer的推薦是他們是否接受一個新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拿Snapchat舉例,它選擇了美國高中生作為種子用戶進行突破,高頻的線下口碑轉化直接帶動了APP下載,你想給你的同學發snap,首先他們手機裡得snap有才行。

3),產品自傳播

Spot是一款基於地圖熟人的社交產品,在產品設計的初期就設計了一系列能夠激發分享欲的活動功能,比如說音樂表情,和表情轟炸,都是自帶魔性和傳播屬性的功能。Hotmail的增長負責人在每封郵件的後面都加了一句PS: I love you.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 旨在把所有的收件人都轉化為了自己的用戶,這個產品細節直接幫助hotmail在五個星期之內用戶量級翻倍。

2,社交產品激活和提高留存的主要模式是什麼?

激活方式:社交產品激活的部分主要由市場來承擔,推廣策略符合產品調性,就能夠順利引導用戶註冊並完成激活

提高留存:社交產品留存好的一個體現就是能夠搶佔用戶更多的使用時間和佔領用戶在這類社交產品當中的心智。

1), 關係鏈沉澱

社交的核心是人,關係鏈的拓展是增強用戶粘性的關鍵,所以說關係鏈的沉澱和積累就是產品最需要維護的要素。提醒用戶使用app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push召回,Push是最基礎的工具化手段,在產品功能上創立有有效內容的激活場景,把push點擊培養成產品使用場景。例如tinder就是一個標準的push app。「有人給你發了新消息」,「有人在等你回消息」,「剛剛又有人給你點讚了」,當用戶覺得自己能夠在產品當中獲取更多的社交價值並且建立更深的社交關係時,自然也會對產品產生依賴。

2)更深層次的是用戶習慣的培養。

對於產品核心交互本身就是日常行為的app,例如短視頻、IM、內容社區、直播等APP來說,內容調性和質量決定了用戶能否把日常習慣轉嫁到我們的產品上。對於非日常行為app,例如HOLLA(randomvideo chat),一般的做法是在使用場景上創造結合用戶生活習慣的交互場景,在匹配效率和質量上的控制,用戶習慣培養確實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3) 終極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Instagram讓每個人都有了成為社交媒體博主的可能,instagramable這個詞的出現就是產品融入生活場景的最佳體現,不管你是在旅遊、吃飯、上課還是工作,任何美的有趣的有意思的事情都值得被記錄和上傳。

Tinder在走紅成為國民級的產品主要還是歸功於它在socialmedia上為自己的打造的一系列人設,所有和tinder相關的段子都指向hookup culture,不管你是討厭還是贊同還是在開拿tinder開玩笑,tinder都已經作為社會流行文化的一種被深深植入日常生活。

所有成功的社交產品都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monkey為例,moment這個短視頻的功能幫助大家展現生活中最真實的自己,作為平凡大眾也能找到受關注的快樂,抓住的就是gen z渴望attention和獵奇的心理,在平臺上鼓勵他們創造和消費爆款視頻。這就是為什麼在YouTube和tiktok上有那麼多年輕的用戶都喜歡用monkey錄製網紅視頻的原因,大家用monkey很多都紅了,其他人也想要,對產品的FOMO【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就是一種monkey作為流行文化開始被傳播的體現。

3, 社交產品主要的變現方式?

1,會員訂閱付費

2,特權功能付費(限制場景的付費點,增值場景的付費點)

3,虛擬貨幣

4,廣告變現

4,社交產品不同生命周期增長側重點

1)冷啟動階段

因為凡涉及匹配,基本都涉及雙邊市場(two-sidedmarket)的供給-需求問題,此時對於冷啟動階段,對數量匱乏的一邊的早期運營和質量控制就尤為重要。在約會類產品裡,高質量用戶(異性產品就是年輕女性)決定了這個平臺的未來。

2)用戶增長階段

沿著用戶主路徑去一步步做轉化:用戶曝光-資料頁點擊-發消息行為(或點讚行為)-回復行為(或配對行為)-回復時長,這個閉環的效率基本就決定了用戶的生命周期。不用擔心配對後流失所以一個勁地想留住用戶,對於核心用戶(使用平臺提高約會效率,節約時間)來說,配對後流失是「平臺成單」的體現。就像滴滴永遠不會為了做留存,不讓乘客下車;淘寶不會為了做留存,不讓買家收貨一樣。

最後平臺用戶的生命周期,天然取決於平臺本身滿足的用戶需求是否高頻(頻次:「yp神器」>約會交友>嚴肅約會>相親),這裡也不存在所謂「高頻打低頻」的商業邏輯,因為這裡的頻次差別天然把需求和用戶進行了細分。同一個人,在滿足自己不同層次的需求的時候,天然會選擇不同的產品。

頻次最後會反應在相同註冊用戶數時,不同的活躍用戶規模。比如探探再怎麼做,活躍用戶規模也很難超過陌陌(左右滑的效率低於宮格列表展示),Tinder作為世界C位約會產品,MAU應該也只在3000萬左右(猜測數字,有誤請指正)。

3)商業化階段

對於LTV的實現,關鍵矛盾在於商業模式是否能和其它marketplace一樣,在單次行為完成之前,把平臺賦予這次行為的效率兌換為收入(比如滴滴、淘寶的每訂單佣金)。

以比較極端的「相親」模式為例,看DAU或LT,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如果效率達到極致,不出意外,一個用戶一輩子只會用一次,這時達成匹配行為的效率收費就非常重要了,這個ARPU值決定了LTV,決定了現金流能不能跑正。所以所有的相親網站的套路都是,對匹配對象的個人信息做遮擋,需要逐步付費獲得信息,或者直接線下派出「紅娘」,幫助二人進行配對,去按訂單收費。

回到現在主流的「陌生人社交」場景,主要有兩大招:增值服務(VAS)幫用戶提高社交效率,以及合理化「訂單抽傭」行為(不然有法律風險了)。

增值服務(VAS)很好理解,從全球範圍來看是最主流的變現方式。幾乎所有社交產品都會以VAS作為最主流的變現方式(或之一)。通過付費用戶提高社交效率的體驗(比如讓滴滴司機付高價叫車),來把效率兌換為收入。超級喜歡、增加曝光、篩選等功能都是這個思路做出來的。就像電商等交易平臺更在意活躍賣家數/買家數,不會在意DAU或MAU(雖然他會對廣告收入做貢獻),Tinder等約會產品也早早就開始只關注訂閱用戶數/付費用戶數,因為這是平臺效率的體現與象徵。

合理化「訂單抽傭」行為,最典型的就是直播了。社交產品的直播有很濃的社交屬性,可以粗暴地把打賞行為理解成「一個訂單」,平臺抽成就是佣金,這樣就把匹配行為做成了一個大的現金牛,社交獲客、直播變現,規模效應產生的MC遞減可以讓ROI可以非常高。

廣告是流量變現的基本配置,但是很難成為主要方式。上述所說的其它變現模式,既是商業產品,也是用戶產品,不存在變現傷害用戶的說法,反而是正向激勵,可以從day one就開始考慮。

四,出海社交在不同市場的案例簡析

1,中東:語音社交類(音視頻聊天)[代表產品Yalla]

現狀:Yalla給人感覺和國內語音房間秀場差不多,其實是有差異的。語音秀場,主要是在營造社交場景和銷售社交地位,或者銷售社交服務。核心目的和商業邏輯,是銷售。國內外語音社交產品,產品形態類似,但區別是Yalla的生態裡面真的有不小比重的社交在裡面,即不以銷售結果為目標的社交。這個出發點,導致主播職業程度低,互刷多,提現少,新用戶門檻低。這也和中東地區目前社交場景還是稀缺有關。

預測:長遠來看,情況大概率會改變,以盈利為目標的公會和主播,無疑比社交動力更強,會大量進入平臺驅逐自來主播。

2,北美:陌生人社交[代表產品Holla]

陌生人社交很重要一點是解決陌生社交匹配的效率和頻次,即用戶如何通過新的社交路徑最高效的配到儘可能多的優質用戶,拆開來看這裡面有兩點:

一是配得多

二是配得好

對於不同性別的用戶其實對這兩點的側重是有不同的,對男生來說,能夠滿足他們配到的頻次是關鍵,更加重視在整個配對過程中的廣度;而對於女生來說則不太一樣,配到1000個相貌姣好的profile也比不上產生了10段高質量的對話,也就是說能夠配到的質量是關鍵,更傾向於在配對過程中產生交集的深度。當然這個只是性別上的一個側重,對於所有人來說,魚有多魚還美的地方才是用戶最想留下來的地方。

如何實現配得多且配得好?

1), 人群限定

陌生人社交其實就是按照社交需求或者亞文化將某一類用戶作為目標人群,為他們創造歸屬感,滿足找同類的剛需,在這個比較孤獨的世界為她們創造一個能夠找到彼此的地方,所以限定人群是能夠提高配對效率的關鍵。

從市場策略上看,利用頭部的意見領袖去獲取一個社區的群體,HOLLA早期跟很多做過omegle視頻的influencer進行合作,製作爆款YouTube視頻,本身這些人就有在PC端上交友的需求,他們有同樣的笑點和同樣的生長環境,不管是從配對時長還是從後續的messages幾個指標上來看,都比其他渠道來的量要更優。

從產品策略上看,有很多社交產品都會根據興趣愛好對用戶進行分類,Azar在profile當中設置了interesttag,HOLLA也有基於興趣的tag聊天池,在相對脆弱的關係鏈裡,不管是用特殊愛好,社交需求,還是同質群體對用戶進行filter都可以達到限定人群提升配對體驗的效果。

2),產品引導

1】更多更好的觸達

對於tinder來說這種觸達就是profile,用Facebook做實名制,強制上傳照片,18年推出的looping視頻功能,都是在優化顏值和看臉的這個觸達。

2】更多更好的對話

破冰一直都是社交產品的痛點,也經常被大家稱作偽命題,怎麼去更自然地在陌交產品中開場也許是接下來社交產品研究的方向,比如探探就對標了線下的酒桌遊戲,設置了真心話大冒險的功能。

3】更好的表達環境

在陌生人社交的場景裡面,我們希望用戶不僅僅只來廣場上看人,也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在廣場上發言,一個好的社區環境和社區文化引導是能夠順應人性並且幫助產品創造歸屬感的,畢竟用戶都喜歡在自己覺得安全舒適的環境裡交朋友。

3),算法學習

tinder的配對也是有一套積分算法的支持,你的分數是通過你的配對成功率和右劃你的人的分數和其他很多數據共同決定的,不同分數的人會被分流到不同的池子裡進行配對,以此來優化所有人的體驗,就算你的分數不夠高,還有付費可以救你一把。對於HOLLA和monkey來說也是一樣的,都需要去找到那個magic point,不斷通過迭代產品體驗和運營細節的方法提升用戶的配對體驗

結語:

社交產品迷人在於其連接人與人的價值,同時社交流量又是最值錢的流量,社交難做在於如何幫助用戶有效建立連接和關係。海外市場潛在而巨大的社交需求,是社交產品出海的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於本文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交流!

投稿或其他交流請聯繫管理員。

相關焦點

  • 構建WhatsApp社交營銷獲得出海業務的成功(1) - 社交營銷底層思維...
    那麼,出海業務如何找到新的藍海流量,在新的流量上開闢出新的業務增長呢? WhatsApp全球月活用戶20億,類似於國內基於微信的社交營銷/社交電商大市場,我們將出海業務構建在WhatsApp之上,通過WhatsApp社交營銷構建業務自身的私域流量池,打造基於WhatsApp社交營銷的商業模式,從而獲得業務成功,是一條新的業務增長之路。
  • 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六億人的孤獨從何而來
    要理清這些問題,就要搞清楚人為什麼要社交,驅動人社交的底層邏輯是什麼。相信本篇文章,會給讀者提供一種理解的思路。也希望有那麼一天,可以做出一款產品,讓所有孤獨的人都能擁有精神上的溫暖。翻譯過來就是,人腦的機制決定了人們會本能的熱衷於社交,並支持人們去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為什麼人腦的這種機制會默認支持人們進行關於社交的思考?這就繞不開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社交?人的一切社交行為,都擁有兩個底層邏輯:一是人性的本質是動物性,二是人類本身具有群體性。也就是人類的社交都是在做兩件事,要麼在尋找配偶,要麼在維繫關係。
  • PRD需求文檔如何寫?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該這樣寫嗎?需求文檔該如何寫?等等問題就出來了。在這裡插一句表揚,表揚咱們產品經理的優點,就是不懂就百度。所以每當大家遇見困難,都能自覺帶著各自的疑問去百度,尋找解決方案。但我們又常因為百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又一臉懵逼,最後只能懵懵逼逼的跟著這些「答案」抄「作業」把需求文檔寫完。
  • 網際網路思維底層邏輯:用戶思維、產品價值、持續增長
    從研究用戶畫像來定位產品,通過用戶分類進行精細化的用戶經營模式,有基於此再深度挖掘和塑造產品價值,明確如何滿足用戶的痛點和爽點。最後不斷探索企業發展的第二曲線,跨越業務之間的非連續性,最終實現持續增長,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底層邏輯的核心內容。
  • 從相機、社交和音樂類APP說起,看註冊邏輯對註冊轉化率的影響
    註冊轉化率有哪些影響因素從註冊轉化率的定義來看,影響註冊轉化率的影響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外部幫助即渠道來源,一個是自我魅力即產品設計。自我魅力的展示當然要受到註冊邏輯、頁面設計、內容質量、輸入法調用、產品穩定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MICO出海記:赤子城科技收購的這家平臺是如何撬動海外社交市場的?
    回顧中國的網際網路商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總是會落在尋找新的流量。而國內流量紅利已見頂,向國外市場要增量成為新的共識。MICO是最早開啟出海旅程的企業之一,這個出海六年的社交平臺剛剛被赤子城科技收購,由此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 內容型產品出海如何通過活動實現UGC內容徵集(上篇)
    首先,對比傳統的製造業等,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出海的表現顯然更加亮眼;其次,對比去年榜單可以看出,工具類APP的位置已被內容類APP取代,字節跳動因旗下TikTok(抖音海外版)更是首次入圍便殺入前五的位置,表明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出海進入內容型產品主導階段。
  • 一篇文章告訴你應該重視WhatsApp營銷的底層邏輯
    而且已經有一批做外貿營銷、跨境電商以及出海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通過玩轉WhatsApp做成了很多事。今天我們不談具體的WhatsApp的玩法,我們就來給各位外貿人,出海人說說你應該重視WhatsApp營銷的幾個底層邏輯。
  • 中國APP出海「變形記」:再見工具,你好社交
    觸寶:起步於國內市場,拳頭產品是觸寶電話,打開海外市場主要依靠一款輸入法產品——觸寶輸入法。該輸入法支持120多種語言,單款產品下載超過6億。觸寶2018年9月登陸紐交所,用戶超過11億。這意味著,這款增速驚人、曾登頂70多個國家社交應用下載榜的頭部社交產品,將正式納入赤子城的體系之中。中重度遊戲和社交產品的增長,讓這家公司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儘管體量不大,但赤子城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轉型,獲得了出海下半場的門票。除了赤子城,UC、觸寶等工具廠商也嘗試了內容化、平臺化的轉型。
  • 遊戲出海還有哪些路可以走?這些地區的Casino遊戲市場機會不少
    遊戲出海還有哪些路可以走?那麼目前出海除了「探索SLG細分領域」等主流觀點之外,還有什麼方向值得嘗試嗎?個人認為國內政策管控,但海外日益興盛的Casino(博彩)遊戲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值得介入。
  • 不要掙客戶的錢,而要幫客戶掙錢 |2B 銷售的 3 個底層邏輯
    今天,我們要解析3個底層邏輯:第一,商家與客戶是什麼關係?第二,客戶決策的難度有多大?第三,2B企業如何找增量市場?一、商家與客戶是什麼關係?2B企業,我們聽到的都是商家在說:我們產品多麼好,技術多麼先進,市場有需求,所以客戶會買。
  • 如何抓住內容型產品出海機會?我們總結了一份出海機會識別模型
    過去9年間,中國移動出海產品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洗牌。以往的出海產品缺乏有力的護城河,同時在供需匹配和資本助力的影響下,移動出海產品開始進入內容型產品主導的新階段。 在Facebook、Youtube等美國產品已經在全球多數國家形成了明確的先發優勢下,國內創業者可以通過「宏觀-中觀-微觀」方法論進行出海產品的機會發掘。
  • 【數據說第十三期】數據驅動業務增長的底層邏輯
    01 那麼,首先來看一下何為「底層邏輯」呢。 底層邏輯,廣義上關於某種事物的認知,狹義上對於具體到某個產品的規則。在《底層邏輯》這本書裡如是寫道:所謂底層邏輯,就是從事物的底層、本質出發,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思維方法。底層邏輯越堅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
  • 【開講啦】從BAT到VC:看產品經理的出路(附PPT下載)
    可是當我們做了三四年的產品之後,發現身邊的朋友該圈錢的圈錢,該上市的上市,自己的未來遙遙無期,問題在哪裡呢?本期開講啦,一線美元基金投資經理,前百度產品經理曲凱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產品經理的出路是怎樣的。嘉賓介紹曲凱,一線美元基金投資經理,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網際網路媒體作者、百度產品經理、創業公司經歷、VC投資人。
  • 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
    先說結論,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就是:輸入大於輸出。不少朋友在學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表面的問題。搞懂了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這些表面的問題就都能明白了。然後當真的遇到外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時候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用哪句。教材上看到一句話,是輸入。和外國人連續對話,是輸出。你的輸入沒有大於輸出,所以就容易出問題。
  • 陌陌Q3淨利潤暴增89%,其產品底層核心邏輯到底是什麼?
    從營收結構來看,當前的陌陌已然城為泛社交娛樂平臺,各種功能玩法目不暇接,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觀察一下,陌陌作為一隻網際網路演化的生物,究竟如何走到今天,支撐其發展到今天的底層核心又是什麼?陌陌的潛力來自於底層核心表面上陌陌的價值體現在直播等各種泛娛樂業務上,但在我看來,陌陌最大潛力則來自於其產品誕生之初,那些不變的根基。
  • 用能量守恆定律,刷新人生底層邏輯
    這就是人生底層邏輯從「變」到「不變」的徹底轉換。—1 —宏觀層面什麼是宏觀層面上的「不變」?貪嗔痴慢疑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當你理解了人性,就會知道自己要做怎樣的產品、提供怎樣的服務、如何定位、如何推廣。
  • 中國鋰電企業的出海邏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想要在歐洲大展拳腳自然離不開其背後供應鏈的支持,中國鋰電供應鏈企業跟隨出海成為必然趨勢。在此情況之下,包括天賜材料、新宙邦、星源材質、江蘇國泰、石大勝華、星源材質、科達利、利元亨等一批中國鋰電材料和設備企業已經宣布在歐洲設廠,同時還有更多中國鋰電企業制定海外建廠計劃,預計將在2021-2022年落地。
  • 汽車品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凡事,都有其底層邏輯,通俗來說,它是事物的「初心」,是最本質、最核心的思考方式。        蘋果手機的底層邏輯是「打造極致的人機互動體驗」,相比拍照像素、電池容量等產品性能,蘋果始終執著於順暢的使用體驗;特斯拉底層邏輯是「革燃油車的命」,其在外觀、內飾布局、性能上都有顛覆性創新。
  • 產品拆解:透析網易雲音樂背後的造物邏輯
    網易憑藉什麼樣的獨特「內核」可以抵抗住BAT攜龐大資源的絞殺,更摘下最有「口碑」的音樂產品桂冠?網易獨特的產品邏輯和核心體驗框架到底是什麼?能給我們什麼借鑑和啟示?網易的下一步音樂之路該怎麼走?帶著上述疑問,本文嘗試用一種獨特的視角去深入思考網易產品背後的造物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