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又減負了!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牽頭出臺了《本市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增效工作實施意見》和《上海市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措施》,本想著作為一份開學大禮,讓「雞娃狂躁」中的家長們能安安心。可是,政策一出,卻又讓家長發起愁來:「這一頭『減』,另一頭『加』,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呀?」
要知道,今年的高考可是難出了新高度,不僅數學難上了熱搜,一句「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讓語文也成了大殺器。
而作為傳統三大科目之一的英語,自然也不甘落後,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的英語試卷,讓老師都感嘆「幸虧自己退休了!」
如果連老師都不知道怎麼教,那英語到底該怎麼學?其實,作為指揮棒,高考的變化傳遞出來的是明確的信息——咱們的英語學習方式,得改改了。
不能用的英語,不學也罷
英語高考的難,到底難在哪裡?
▼你們不是愛刷美劇麼,那不帶字幕、不帶畫面的《生活大爆炸》了解下:er
▼聽說現在年輕人不讀報?《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了解下:
▼最後,幫助美國人民解決點問題,關於「蜜蜂數量急劇減少」的問題美國環保總署想聽聽你的高見……
▼不是說體制內背單詞、刷語法就能過麼?怎麼一張試卷裡,經濟學、社會學、計算機都有了?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研製專家組核心成員張仲連一語道破高考英語的大方向:「我們的英語要走向語用,走向能力」。
一把榔頭在手裡,只有用來敲敲打打的時候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學英語也是一樣,過去我們學英語,似乎是在「研究英語」。曾經,我的高中課上有一道選擇題,老師和同學各執一詞,最後老師特地打電話去求助了外國友人,放下電話卻告訴我們:不好意思,這題過了吧,老外說他也不知道……平時不會這麼用。
也許不一定是題錯了,只是把太多精力花在「用不著」的地方,這樣的學習方式,違背了語言學習的意義。也許有極少部分的人以後會選擇英語專業,去研究英語本身,但大部分人學英語,還是為了交流、為了拓展自身發展的空間、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
英語學習的「用」和「學」是統一的。
2
回歸情境,才能用好英語
再回到高考的這幾道題中,除了告訴大家要會用,更是暗示了大家「在情境中用」。英語學習並不是孤立地,而必須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去。
比如說下面的這道英語數學題,這道題來自目前非常火的美國數學競賽AMC。大部分只要過了英語4級的人,這題裡的單詞應該都認識吧。但你會發現,儘管每一個詞都認識,但讀完要理解題意還是很難,更別說解題了。
▲美國數學競賽AMC官網
AMC全是用英語命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不但在考數學、還在考英語。哪怕可以帶著字典進考場,可誰會願意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查字典上呢?而且像下面這樣的題,就算沒有幾個生僻的詞,你確定能理解題意嗎?怪不得曾經有位老師說,要是AMC用中文出卷,那估計拿高分的人數能翻個倍。
我們所說的情境中學英語,並非只是單純地在各個情境下「中英互譯」。這種應用,只是做了一種符號上的轉換,充其量也就跟谷歌翻譯差不多。情境中學英語的作用,是將英語與實際情境相對應,當你說英語的時候,腦子裡並不需要先將其轉換成中文,再按照中文的文法進行重組,而是直接就可以反應出英文所對應的圖式。
在情境中學英語,其實背後是學習「英語的思維」,我們常說「地道的英語」,其實並不強求是不是一口「倫敦音」,而是能直接對接英語的思維方式。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長期的訓練,形成習慣,因此,在情境中學英語,必須從娃娃抓起,等到高中再這麼學,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