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學術造假」在2020年儼然成為中國生物科研界的熱詞,不同的造假門路「各顯神通」,緯度和手段更是變著花樣的來挑戰學者們的底線。
在BMC網站,發表了一篇聲明有7篇是涉嫌偽造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申請,比較湊巧的是,這7篇論文的倫理道德規範均是寫:「本研究得到柳州市婦幼保健中心倫理委員會的批准。該研究是根據《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進行的。所有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在納入研究之前均已獲得知情同意書。」
比較打臉的是,這7項研究中沒有一項與在柳州市婦幼保健中心倫理委員會有聯繫,甚至裡面參與的工作也沒有涉及到任何這家機構的內部人員。
其中2019年12月10日,吉林大學王噸衛團隊在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在線發表題為「Circular RNA ABCB10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HMG20A expression by sponging miR-670-3p」的研究論文,作者在文章的正文中指出,他們的研究得到了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批准。但是,在「道德聲明」部分中,又說研究得到了柳州市婦幼保健中心倫理委員會的批准。這樣那麼基礎的邏輯錯誤,讓很多初出茅廬的研究員小白都覺得看不下去。
做醫學生物科研的朋友一定熟悉,在論文中會涉及到使用倫理委員會的批准書,這項看似是簡單的一頁紙,卻是一個不能忽略的論文必要結構。而倫理委員會作為獨立不受臨床組織者和實施者幹擾的組織,由醫學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非醫務人員組成的獨立組織,其職責為核查臨床試驗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道德。作為醫學生物科學研究這是非常重要的,獲得這些組織的認可之後,相當於對公眾的保證,確保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受到保護。
無論是今年5月份被爆出的「8篇論文,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種、不同蛋白表達,結果卻一模一樣」的洗稿抄襲事件;還是被學者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連續10小時「轟炸式」的更新揭發學術疑問,質疑通訊作者為Hua Tang的16篇論文等等;又或者是剛剛被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雜誌撤稿的7篇偽造倫理審批的課題研究,都讓中國學術蒙上一層陰影。
1.經不起推敲的學術不端手段
被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雜誌撤下的涉嫌盜用柳州市婦幼保健中心倫理委員會「蘿蔔章」的中國7篇論文,被很多網友戲稱「是不是被論文工廠坑了?」開頭的聲明就像是不過腦的直接粘貼複製,在貶低槍手、寫手的同時,更多時候是不負責任的需求方在不斷的試探學術的底線。
11月9日,湖南省教育廳官網中發布了《關於公布2019年湖南省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抽樣檢查通訊評議結果的通知》,將抽查發現的32篇碩士學位論文定性為「不合格」,相關培養單位要對其所屬學科和指導教師培養的研究生質量進行重點監控。這些不合格的背後都是學術不端的映射,看似層層審批、層層把關的學術流水線,規章制度也是穩穩的安放牆上,但是做學問的人的心裡的那桿秤好像被所謂的「社會潛規則」迷失了重量。
2019年初,員工涉嫌偽造臨床試驗倫理批件的新聞把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知名臨床研究合作機構愛恩康(ICON)和世界知名製藥企業百時美施貴寶推上風口浪尖。
近日事件有了結果,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審理後認為,愛恩康臨床醫學研究(北京)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為加速推進百時美施貴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委託其管理的項目,偽造了倫理審查機構的公章,違法用於向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獲取行政許可,定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利益天平的選擇中,不僅有研發科研團隊的迷失了,還有整個產業鏈的環環相扣的不穩定。
2.造假的後果遠比開除的懲罰深遠
如果僅僅是看到數據造假之後,涉事的當事人受到的懲罰,那麼這些一個個「蘿蔔章」的背後,除了是產業鏈的黑色生意經之外,還有就是對於後續的實打實的科研人員來說是一個非常惡劣的誤導。
我們可以看到,在去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的劍橋大學的研究員 Steve Jackson以及布里斯托大學的前研究員 Abderrahmane Kaidi 的論文數據造假的行為雖然被Nature雜誌和Science雜誌撤回,但是在其事發之前已經有超過240次在Science被引用,在Nature也有高達119次的引用。這就像是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在引用和被引用之間,傳播是交織的,後續的第二次引用的作者可能不一定在第一時間知曉數據錯誤和撤稿聲明,這就導致研究數據的信息不對稱,影響研究進程。
就像吉林大學王噸衛團隊在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發表多「Circular RNA ABCB10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HMG20A expression by sponging miR-670-3p」的研究論文,撤稿消息出來幾天之後,還是可以在百度學術中查詢到該論文。
這樣的影響是很多做科研的群體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3.唯有態度是學問
文學上我們時常感慨,前人把好句子都用完了,在科學上我們讚嘆古人的智慧。曾經的中國學術精神現在還剩多少?這個問題問倒了很多人,徐復觀的《中國學術精神》裡有也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答案,但是他卻給出一個讓我們值得思考的歷史文學大家在研究中態度。
今年首次招生的「屠呦呦班」,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為了激勵「屠呦呦班」的學生們,他們把「青蒿素精神」作為口號和力量來勉勵學子。當青蒿素被研究出來之後,很多國內的學者都很羨慕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不僅僅是因為她可以在一生的學術中發現震驚中外的青蒿素,還因為她「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兩袖清風的學術品格。
認真是做學問的態度,也是保持研究客觀的動力。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後背卻是很難付出行動的踐行,有些人可以因為認真而日復一日專注研究,有些人可以因為認真而無謂他人的牴觸而奮勇向前。而有些人也因為丟了認真,把前期設定的規則忽略不計,為了完成任務而做科研,這不是認真的真理。
很多人都會成為學術的消費者,沒有消費者喜歡購買到的次品或者假貨,也不會有任何的商家平臺願意偽學術作品公開展示在自己的平臺。雖然我們看到近年來很多學術不端行為被大量的曝光,讓很多人對學術研究產生質疑,但是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這問題。只有勇於站出來曝光才會讓心存僥倖的不端行為者望而卻步,只有行業風氣掌舵適航,才能讓我們的科研學術真正的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