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畢業季。很多高校教師剛剛完成了畢業生的學位論文評審工作。他們在評審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對於改善論文質量,又有何建議?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明陽在科學網發文,講述了一位朋友今年評審近30篇學位論文的感受。後者直言「絕大部分論文都是平庸無奇」,並直指論文中存在的「偽高大上、假接地氣」現象。
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信忠保也曾發表博文《學位論文質量下降堪憂》,總結了評審研究生學位論文後發現的9點問題。
作者 | 李明陽
朋友在一所農林院校當教授,畢業季收到了近30篇包含博士、科碩(註: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專碩、非全碩士在內的學位論文的評審任務。
最近把評審結果提交後,朋友在QQ群裡這樣評價他評審的學位論文:絕大部分論文都是平庸無奇,既談不上理論創新的高度,也談不上實踐應用。
值得深思的是,研究內容看似高大上的論文,其實距離真正的應用很遠,純屬自娛自樂;貌似結合生產實踐的論文,實際上也是假接地氣。
朋友是從事資源監測的,收到的評審論文將近60%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的3S現代信息技術有關,其中機載及地基雷射雷達、無人機高分遙感、高光譜應用佔了一大半。
作為一種主動式遙感,雷射雷達在森林垂直參數的提取中具有被動式遙感無可替代的優勢。
無人機的機動性、高解析度影像,使其在護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造林驗收中得到越來越廣的應用,而高光譜遙感在樹種精準分類、病蟲害早期鑑定中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
然而,朋友看到的這些所謂的高大上論文卻是這樣一種應用情景:
研究者在一塊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林相整齊、樹種簡單的人工林地塊,不計成本地展開實驗研究。最後都宣稱與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的人工調查相比,實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為一個多次深入林區、具有豐富森林資源調查經驗的學者,朋友不禁感到困惑:
平原地區人工林通常採用集約經營措施,由於交通便利,人工成本較低,均有詳細的森林經營檔案材料,有必要搞這種成本高、技術複雜的高科技嗎?這些高科技真正的用武之地其實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山區。
而現有的研究證明,這些高科技手段在複雜林相條件下存在技術缺陷,調查精度無法與地面人工調查相比。
況且,林區經濟落後,林業一線員工教育程度偏低,又有多少能夠掌握這種操作複雜、軟硬體要求較高的高科技呢?
區別於博士、科碩,專碩、非全碩士的選題似乎更加接地氣。
然而,朋友拿到學位論文仔細閱讀,發現這些所謂的接地氣的論文其實是自娛自樂的假接地氣。
論文開發的軟體系統缺乏需求分析,一大堆無的放矢的代碼與界面設計,與真正林業生產實踐用的東西不沾邊;一些所謂的規劃設計類研究論文,缺乏規劃期限、規劃目標、規劃深度與廣度等要素,既不是方法研究也不是真正的生產實踐項目,充其量只是現有規劃文本的簡單拼裝。
究其根源,學位論文中出現的偽高大上、假接地氣自然與最近若干年「四唯」有關。
最近,朋友到長三角一個一流高校建築設計學院評審項目,期間與該院領導私下交流,該領導說,最近幾年學院引進的建築、規劃、設計人員基本以SCI論文見長的研究類人員為主,這些教師大多沒有承擔過規劃設計項目,許多教師已經不會計算機畫圖了,更甭提手繪了。
缺乏對行業深入了解、沒有生產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出來的論文,自然會出現偽高大上、假接地氣現象。
偽高大上、假接地氣現象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學生,尤其是畢業後絕大部分需要面向生產一線就業的本科生、碩士生。
以朋友所在的那所農林院校為例,畢業前夕拿到幾個Offer的,往往不是幾篇CSCD甚至SCI論文在手的優秀學生,反而是參加過林業調查規劃實踐項目、論文發表記錄一般的學生。
作者 | 信忠保
筆者有幸與往年一樣,開展了一波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審工作。
評審院校,五花八門,雖不能代表全國整體情況,但多少有了一些個人感受和直觀感覺。評審過程中形成的認識,不針對個人或個別單位。
只為闡明現狀,指出問題,粗淺提出解決方案。
▲ 1.學位論文質量快速下滑。
與往年比,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並沒有提高,反而感覺在急劇下滑。我與身邊學術好友,交流一番,對此還算有共識。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
這到底發生什麼了?國家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為何學位論文水平卻在下降呢。難道我的審美高了,要求高了,感覺錯了?
▲ 2.寫作規範仍舊是大問題。
整個論文看下來,到處都是低級錯誤,錯別字、標點符號中英文混用、文獻引用格式不規範、表格跨頁、單位漏用錯用等現象,非常普遍,看不出認真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
單看論文,研究生都像沒長大的孩子,各種幼稚低級錯誤,層出不窮,令人啼笑皆非。
▲ 3.文字寫作水平非常低劣。
從學位論文文字準確性、流暢性和美感來看,碩士生文筆普遍不高。大多是生搬硬套,滯澀難讀,熱衷排比行文,喜歡大段落。
單從寫作文筆來看,甚至不如高中生的作文。大學和研究生七年,語言文字表達並沒明顯提高,甚至變得拙劣和粗俗化,令人深思。
▲ 4.論文看不出熱愛和用心。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生涯心血結晶,是自己青春之花,是有生以來智慧集結和最高狀態。
在學位論文裡,我看不到青年學子的真誠、認真、質樸、耐心、熱愛、激情以及創造性,看不到一個生機勃勃、鮮活的青年人,滿屏看到的確是機械、呆板、倉促、急躁、焦慮、僥倖、敷衍以及一個低俗拙劣的功利主義者。
▲ 5.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缺失。
高校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和塑造科學精神的地方。從學位論文來看,研究生大都很馬虎,很粗心,缺乏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單從學位論文的文字撰寫來看,只要自己反覆讀上三五遍。讓同學幫助核對一遍,導師再看兩遍,應該不會出現那麼低級錯誤。現在學位論文,大多是倉促而就的半成品,而非反覆打磨、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
▲ 6.獨立任性急躁九零後們。
他們這一代有三天三夜說不完的優點,也有一些社會時代帶來的不足。
新媒體時代的青年,時間趨於破碎化,思維趨向於表層化,缺乏以往青年沉穩和踏實,多了幾分急躁和功利。
▲ 7.論文質量把控制度失效。
大多數學位論文,從科研工作量、寫作質量以及分量方面,導師應該都會有較為準確地判斷。導師把不住學生,管不了學生,攔不住學生,最終半成品的學位論文遊走全國,在市面上招搖撞市。
現在來看,學位論文質量把控缺乏強有力制度上的支撐,高錄取率、低淘汰率,脆弱心理老師惹不起。現在應切實地建立研究生學位論文淘汰機制,提高淘汰率,建立退出機制,不能讓高校成了學位論文粗製濫造的小作坊。
▲ 8.評委內心的糾結和掙扎。
碩士學位論文評審人,內心充滿了糾結,通過還是不通過,放水還是不放水?是堅持學術標準,還是隨大流別較勁?
最後,儘量地多寫幾條修改意見,尋求內心平衡和自我安慰,違心地勉強通過,皆大歡喜。評委們顧慮重重,面對現實又很無奈,也改變不了現狀。如今,教授們拒絕評審成了新潮流和新趨勢。
▲9. 學位論文質量把控建議。
論文送審前,需經過教研室預答辯,經過匿名投票,超過三分之二方能送審。
送審階段,五個評審人,兩個及以上不通過,直接延期一年,導師停止招生一年。一個不通過,經學院學術委員會投票,贊成票低於三分之二直接推遲一年。
我們不能指望每位研究生都會從事科學研究,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保持住學術品位,要守住學術底線。
現在我們國家一方面缺人才、呼喚人才,一方面是就業難。研究生如果認真對待科研,提高學術品質和成色,最終在求職過程中將得到相應反饋和回報。
研究生如果對待學位論文,採用六十分萬歲主義,能矇混過關僥倖心理,更多追求短期和直接回報,缺乏理性和長遠洞見,膜拜精緻利己主義。
他們的科研品質和能力,並沒有在撰寫學位論文過程中很好地挖掘和提升,錯過了科學品質鍛鍊絕佳機會,最終還會給他們人生帶來負面影響。
拿碩士學位可能是缺乏淘汰性,但參加工作步入社會後,到處都充滿了殘酷的淘汰和競爭。讀書時期可以在導師面前任性,也可以鑽體制的空子,拿注了水的學位,但在社會上打拼,說到底還是能力競爭,殘酷而又真實。
編輯 | 宗華
排版 | 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