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1日訊 據日媒2月29日報導,遭遇「用工荒」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增多,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遇到「就業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用工荒」和「就業難」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兩個問題在日本社會愈演愈烈?以下兩點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據日本最大人力資源網站「日本人事部」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半數以上的用人單位表示,人材緊缺問題已經對公司的業務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企業方面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危機呢?較為傳統的解決思路是加強招聘廣告宣傳力度,繼續進行招聘活動。這樣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應聘,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緩解一些公司人手不足的狀況。但也有不少企業表示,這樣的方法費時費力,而且即便做了也未必能找到合適的人材。有的企業甚至出現了不少長期空缺的職位。反觀應聘者一方,拋開剛畢業的應屆生不說,即使是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求職者也很難找到一個滿意的「下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用人單位與求職者之間這樣不和諧的局面呢?
要求苛刻
據日本銀行最新發布的《經濟物價形勢展望》顯示,日本用人單位提供的職位數量已經超過了市場上求職者數量,只要求職者不是對行業、崗位有特別要求,基本上都能夠找到工作。但實際情況卻很殘酷,企業尋求的資質與求職者具備的技能之間未能有效對接,使得日本就業率低、失業率高的狀況並未得到改善。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少傳統產業成為夕陽產業,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正在崛起。但那些逐漸沒落的產業往往有著過剩的從業人員,相反,新興產業則面臨人材緊缺的窘境。如此一來,在進行招聘活動的同時,傳統行業的篩選條件更加嚴格,導致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供大於求;新興行業也會更偏向於豐富經驗者,導致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隨著日本與國際經濟貿易交流的加深,更有日本企業設定了 「有海外工作經驗」、「商務英語水平」、「能管理外國員工」等等條條框框的應聘條件,讓求職者望而生怯。
待遇不高
現在,更多日企希望求得「全方位人材」,不僅對專業知識要求嚴格,還需要員工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以現在流行的大數據分析師職位為例,日本企業想要的人材不僅需要利用大數據對公司業務作出一系列有益的科學分析,還需要利用大數據平臺做網絡市場營銷的工作。而很多日企中,「年功序列制」依然根深蒂固,決定員工工資的並不是他的能力,還是其為公司奉獻的歲月長度。這樣一來,即使有年輕人可以勝任上述大數據分析師這一職位,也很難獲得與技能水平完全匹配的工資待遇。一些工作經驗豐富的人也會因此不敢輕易跳槽。
高校教育與就業市場對接失調
日本的教育水平雖然在國際上飽受好評,但不足之處是教育靈活性太差,不能及時適應勞動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雖然大學教育體制的改革需求很迫切,但多年來遲遲沒有大動靜,市場卻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用人單位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往往有很多顧慮,其中最大的擔心便是所學技能與工作內容並不能很好地對接,畢竟這樣也會增加用人單位的負擔。
除了日本,我國國內的就業市場也應保持警惕,力圖解決問題。(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