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學術問題可以有多個學科的表達方式。如何講好一個有趣的經濟學故事呢?我們身邊的種種社會現象是如何通過經濟學的視角來描述、表達和分析呢?一篇好的經濟學論文如何創作的?今天我就從一個經濟學研究者的角度來談論文的寫作問題。
做研究和寫論文是一個學人的日常。其它的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認識和解釋我們身邊的現象。經濟學論文就是還原研究者的思考過程,且產生新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學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知識累積的過程。經濟學論文的價值體現在其對已有知識的邊際貢獻上。評判一篇論文的好壞,要看它能否產生新的知識。這也是經濟學研究具有魅力的地方。
一、經濟學論文的創作思考我以一篇曾參與的論文為例,談一談經濟學論文的創作過程。這篇論文專門研究「開發區」。
首先,
要找到感興趣的經濟學現象。如果要從事經濟學的學術性研究,就一定要找到自己非常感興趣的現象。我們身邊任何一個現象都可能作為經濟學的議題。以這篇論文為例,我們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非常驚人,這個現象很特別,也很重要。無論從事哪個領域的研究,大家都會關注這個現象,經濟學者也不例外。我們會問:中國城市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城市發展勢頭比較好,有些城市甚至處於衰退狀態?不少研究已經關注了這個現象,並給出了很好的解釋。譬如說,他們發現FDI、基礎設施、地理條件都是解釋中國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關注城市化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中國所有的地級市都有一個開發區,而且是國家級或者省級的開發區。世界銀行的某個報告認為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開發區政策實施很成功的國家之一。於是,我們就想,開發區是否可以提供能夠解釋中國不同城市的經濟增長差異的新視角。
認識到這樣一個經濟現象之後,對研究者來說,接下來就需要提出一個
有價值的經濟學問題。提出一個好的經濟學問題很不容易。
什麼是好的經濟學問題?首先,經濟學問題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問題,一個角度很小的問題;其次,這個問題一定要有新穎性,就是對已有知識有所創新;最後,這個問題要有意思,要能夠在同行和讀者中引發討論,可以讓大家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是好的經濟學問題的基本標準。
怎樣提出好的經濟學問題?文獻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文獻閱讀有兩個重要作用:第一,當發現一個感興趣的現象,要通過文獻的搜索和閱讀知道別人是否也對這個現象感興趣,是否做過類似工作。重複別人做的事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第二,文獻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認定自身研究價值的依據。簡單來說,文獻閱讀的第一步,是知道別人做了什麼,從而判斷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大約在哪個階段;第二步,要考慮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和學術能力,能否把研究此問題的文獻向前再推一步,彌補現有文獻的不足。要超越別人的研究,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到他們的研究有哪些不足,或者我們能夠對他們已經完成的工作做哪些新的補充。這時依然要回到文獻中去,找出需要超越的地方,發現自己具有的優勢。
提出研究問題之後,就要進入經濟學的分析階段了。首先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理論的基礎,即進行實證分析的
研究框架。在理論基礎上,我們得出需要測試或者驗證的假設。經濟學實證分析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識別因果關係。識別過程中有非常多的挑戰。對於經濟學者來說,要通過選擇和創新實證策略來糾正各種因素導致的估計偏誤。譬如,在我們的論文中,我們需要實驗了很多方法來解決開發區選址不隨機和企業自選擇性引起的估計偏誤問題。另外,我們還做了大量的數據清理工作,這也是經濟學實證研究目前普遍要應付的基本工作。有了這些準備,我們才開始進入真正的
研究階段。一般來說,好的經濟學論文從開始準備到最後出版,3到4年甚至更久是一個普遍的學界現象。
二、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方式所有實證工作完成之後,就要開始寫作了,即把研究的結果呈現出來。這裡再次重申,關於論文的寫作,很重要的一點是
把我們思考的過程分享出來。這種分享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同行和所有讀到這篇論文的人感受到這個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也就是我前面說的「有意思」的問題。
1.引言論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
引言部分。引言非常重要。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很多情況下你不會把每一篇文章都精讀,最多讀一篇文章的摘要和引言就結束了。如果摘要寫得很棒,引言寫得非常吸引人,別人才會有動機繼續往下讀。所以引言對一篇文章來說是一個窗戶,這個窗戶會決定讀者要不要走進這個房間看一看。因此,在寫作程序上,我們通常是
把引言放到最後來寫的。就是把一篇文章所有其它部分都完成,即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之後,再來落實引言的問題。
引言包括幾個部分:
研究動機。首先要非常簡略地告訴讀者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研究。
研究問題。研究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如果讀者讀了很久還不知道研究的是什麼內容,那就很糟糕了。
研究開展。要簡要地陳述
這個研究怎麼開展,包括理論基礎、所驗證的理論假設是什麼,使用的方法、數據和得到結果是什麼。
和現有文獻關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我們從事的該研究為什麼重要,它對所在領域的貢獻是什麼。
論文的路標。最後要簡略地介紹
下面的各個章節是怎麼開展的以及它們的基本內容。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寫經濟學論文也像是寫一篇「八股文」,也有一種套路。好文章看多了,基本上也就知道怎麼來寫論文,因為基本的架構都是一樣的。
在講下面的部分之前,我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件有關寫作的事情。我的一個同事有豐富的網絡媒體寫作經驗,他說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處於一個
「不舒服」的狀態。這個所謂的「不舒服」,實際上是要你
以閱讀者的角度來寫作,這種寫作通常是你作為寫作者覺得並不是很順暢的一種狀態,用「不順」的寫作狀態寫出來的作品才是讀者最能夠理順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寫作的時候不能怎麼舒服怎麼來寫,怎麼順怎麼來寫,因為這樣寫出來的未必是讀者想要的東西。
寫引言也是這樣,一定要考慮別人為什麼感興趣。另外,想發表到哪本雜誌上去,如何讓編輯知道做的這個研究非常重要,都是在引言部分非常需要花力氣和花時間來想的問題。
2.文獻回顧第二個部分,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研究的過程,其實都離不開對文獻的積累。
文獻回顧怎麼寫?很多人在這一關上很難及格。事實上,用哪篇文獻跟不用哪篇文獻是非常講究的,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兩個原則:
第一,一定要用領域內有影響力的文獻、權威研究者寫的文章,這表示你研究的問題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引導這個領域在5年或者10年之內的拓展方向。在這裡分享的經驗是我們要經常關注經濟學領域比較top的經濟學家在做什麼問題,創新了什麼新的研究方法。譬如,每10年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會評選出最有潛力的8位年輕經濟學家,這些人基本上是主導未來10年經濟學各個細分領域發展前沿的人物。再譬如,每年美國經濟學會(AEA)都會做一個job market paper專場。我們會看到各個領域非常耀眼的年輕經濟學者所做的研究。作為經濟學者,我們需要關注這些研究,並有一個積累的過程,然後在引用文獻的時候才知道有所取捨。
第二,文獻的引用一定要跟研究主題密切相關,保持一個精選的原則。引用的文獻是跟方法相關,還是跟研究的某個部分相關,或是跟研究的主題相關,這個也非常講究。以我們的文章為例。在整理和選擇的文獻中,我們把發達國家區位性導向性政策研究的這些文獻放在研究動機的部分,告訴大家他們也關注這類現象,從而說明我們研究的重要。而一些跟研究方法有關的文獻穿插在因果識別策略的相關環節。還有一些文獻,則在估計結果的經濟學解釋部分列出。至於老師們現在經常說要劃出一個章節來專門寫文獻回顧,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可以靈活一些。譬如在引言部分就可能將大部分引用的文獻介紹了。
3.研究背景第三個部分很重要,是
研究背景。以我們這篇文章為例,對於作者來說,我們很清楚開發區在中國是如何產生的,或者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而對國際讀者並不一定了解開發區,或者對不研究這個領域的人來說,開發區也是很陌生的。這種情況下,就要選擇一個部分來簡略地介紹開發區的研究背景。在做研究背景介紹的時候,特別注意不能什麼都介紹,一定要思考哪些是值得介紹的,對文章研究的開展是有用處的。本文介紹研究背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並不是所有城市設立開發區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重點是要介紹為什麼中國的地方政府願意推動開發區建設,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同時,我們還要告訴讀者開發區是如何管理的,如何招商的。另外,還需要告訴讀者開發區引進企業的方式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面向高科技企業,有的喜歡出口加工型的企業。另外,開發區的引進也是分步驟、分地區展開的。這些背景的介紹都是需要的,尤其在實證分析階段有助於對因果關係的識別。另外,我們還介紹了開發區有哪些優惠政策,並特別指明,我們沒有辦法識別一個具體的優惠政策。這是我們未來拓展的一個方向。
4.理論基礎第四部分是
理論基礎。作為例證的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一篇實證的文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理論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我們只需引入均衡模型的簡化版,推出主要假設,表明理論上被解釋變量和核心變量之間的經濟關係,不需要一個非常完整的經濟學均衡模型。
5.數據說明第五部分是
數據說明。要非常清楚地告訴讀者你的數據是怎麼來處理的,比如你用什麼方法來清理數據,使用了什麼樣的程序。現在經濟學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其它的學科可能也有這個趨勢——
當發表一篇論文的時候,附錄部分要呈現作者所有的數據和所使用的程序。如果讀者想複製某研究,應該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寫的數據處理的程序要非常清晰。另外,在數據說明部分,要呈現出主要變量的統計特徵,讓大家知道不同變量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還有,在數據部分也需要從統計角度呈現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讓讀者有個直觀了解衝擊的效應。
6.實證分析第六部分是實證
分析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計量方程和主要變量介紹、潛在識別問題和應對方法,以及回歸結果呈現和經濟學解釋。這些是非常考驗學者功力的。除了符號的方向、統計上是不是具有顯著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統計結果的係數大小表達的經濟學含義是什麼。在闡釋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要回應我們發現的因果關係是不是和理論一致。如果不一致,要解釋為什麼。或者如果結果不顯著,我們也要解釋原因。第二,比較論文的結果和以前類似的研究發現,在符號的方向上、估計係數的大小上是不是比較接近,以此來證實研究結果的可靠。當然,在現代經濟學實證分析中,除了基本估計外,經濟學者還要進行各種假設檢驗和穩健性檢驗,以論證主結果是合理和可信的。
7.結論和參考文獻最後一部分是
結論和參考文獻。結論是要做一個簡短的總結,包括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簡單陳述論文的發現是什麼。當然有的期刊比較喜歡作者做一些政策上的解釋,或者一些政策上的討論。最後,在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參考文獻都要在文末列出來。不同的期刊會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所以這完全是一個體力勞動。
以上是經濟學論文寫作需要的基本框架和所涵蓋的內容。
三、結語今天我主要講的就是一篇經濟學論文是怎麼創作出來的。「Think like an economist」是一個聽上去很酷的說法。事實上要做到還是不容易的。我們需要受到比較好的學術訓練。這種訓練除了讓我們掌握思考的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
有創新的企圖心。在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不太可能一年就做出質量高的論文。要做出好的論文,充分的時間和耐心是必須的。
最後,我認為好的經濟學研究其實是對人類智慧的挑戰,尤其是理論經濟學。能夠用不同的方法,用非常先進的思路,解釋大家不曾關注的一個現象或者提供已有現象解釋另一個新的框架,對經濟學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任務。
(本文圖片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