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王明在公司工作3年了,不僅升職沒有他,連漲薪也比別人少。他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第一個到公司,埋頭做事,還經常加班。然後三年下來,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業績,甚至都找不到工作亮點。空有一顆想要職場晉級的心,卻把忙碌變成了庸碌,看不到發展希望。
後來,我不得不告訴他,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且因為沒有掌握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低下,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這根本就是「無效加班」。而他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陷入了「蘇東坡效應」。
01.什麼是「蘇東坡效應」?它有哪些表現形式?
詩人蘇東坡有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以這兩句詩來形容一個人往往難以正確認識自我,某種程度來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事物要困難得多。後來,社會心理學家就將這種人難以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命名為「蘇東坡效應」。
一句話概括就是,很多人無法做到正確認識自我,出現自我認知偏差。
而這種自我認知偏差,一共分為三種類型:
1.不屑認知型
這樣的人往往狂妄自大,自以為對自己很了解,但是細究下來,對自己的優點、弱點、人際關係、身體、心態、思維、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等一無所知。
在電視劇《安家》裡女主角房似錦一開始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她自以為了解自己的優勢,了解領導把自己派往門店的原因。把原本要當店長的自己當成衝鋒上陣的員工,還未了解門店周圍情況,就搶了同事的房源,生意是完成了,可她失去了同事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當店長的資格。
2.片面認知型
主要有兩種人,一種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自信心很強,但往往高估自己,低估別人。朋友王明就是這樣的人,覺得自己天天加班按時完成任務,工作能力很強,低估了新人的能力。
還有一種人,認為自己沒有本事,不求上進,如果一直這麼下去,他一生都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只是被動的聽人指揮。
在日本經典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裡,女主角坂井玉子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3歲大學畢業不找工作,和父親住在一起,成了」啃老族「。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本事,什麼也不會,乾脆每天靠看漫畫打發日子,就是不願改變。
3.隨意認知型
還有一些人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既定的,即便再努力,也不會改變。所以不願意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不願意採取行動,就喜歡隨遇而安。
生活中,自稱鹹魚的一類人,就是典型代表,覺得自己的人生早就定型無法改變,安於現狀,不願努力,得過且過。
當你陷入「蘇東坡效應」之後,會因為過於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環境無法改變,而放棄努力,那麼必然會遭致失敗、毫無進步的局面。而當周圍有個成功的案例做對比時,會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02.為什麼我們容易陷入「蘇東坡效應」中?
巴普洛夫曾說:「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麼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陷入「蘇東坡效應」怪圈中的人們,要麼過度自以為是,要麼過度看輕自己。想要擺脫「蘇東坡效應」,就必須得先知道陷入其中的原因。
①大腦懶惰的天性,忽視了認識自我的「深度」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著作的《思考 快與慢》中,他揭露了大腦運行的秘密,指出我們的大腦裡一共有兩套作業系統。
系統1,即快思考,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它們依靠個人直覺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但往往因為思考深度不夠,做出一些錯誤決策;系統2,即慢思考,是有意識的,需要個人花費意志努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這件事上,其思考時間較長,往往做出的決策也較為嚴謹。但是系統2,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它很懶惰,一般情況下,喜歡依賴系統1給到的信息來做決定。在沒有外力幹預的情況下,個人會在系統1和系統2原始操作習慣中,形成「惰性思維」,主觀依賴直覺決策,不願意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
曾有一位同事,他每次接到領導任務,總是在沒理清任務目的情況下,開始行動。而當領導的指令出現失誤,或者與自己當前所做的工作發生衝突時,他往往顯得手足無措,最後為了滿足領導的願望,不得不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因為不去思考任務的目的,他甚至都無法從中獲得經驗,取得進步,即便再次從事類似的任務,依舊一頭霧水。
②個人的社會經驗不足,局限了認識自我的「廣度」
侯玉波在《社會心理學(第三版)》一書中提及社會經驗對於自我形成的重要性。他引用了心理學家Mead(1934/1992)的觀點:處在某一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只有對照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時,互動才能產生。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社會經驗,自我便無法產生。而社會經驗的缺乏,也會導致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不足。
在電視劇《安家》裡,剛入門房產中介的樓山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帶顧客去看樣板房,在廁所解決個人業務,在客廳吃有味道的包子,違反了房產中介的行規,給客人帶來了很不好的印象。之後,他又為了幫師傅房似錦討回中介費,「恐嚇」了客戶,被公司開除。為了賺快錢誤入歧途,被捕,進了派出所。
因為社會經驗淺薄,他犯了不少錯誤,而這也側面說明了小樓沒有形成對於自我的正確認識,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不該做的。
③與他人的溝通障礙,失去了認識自我的「參照」
馬歇爾·盧森堡在他著作的《非暴力溝通》一書指出: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個不會溝通的人,不僅會因為語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更關鍵的是,還會因為不會溝通,無法從這種互動裡獲得別人的經驗知識,以及對自己的客觀評價信息,作為個人認識自我的參照。
我的這位朋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要稍微與其交談一會,就能知道他溝通方面的不足。他常常是自說自話,在交談中更側重訴說,而不是傾聽他人的意見,認為自己的觀點都是對的。
這加劇了他的盲目自信,誤以為只要自己勤勤懇懇,完成工作任務,就能升職加薪。殊不知,只是自己的自以為是。
03.如何擺脫「蘇東坡效應」?3招,提高自我認知,助力職場晉級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另外三種能夠儘快上手,不需花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就能很快看到效果的方法。我們可以從「蘇東坡效應」形成因素出發來找到應對的對策:
1.採用SWOT分析法,正確認識自我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這裡的自知,我們可以理解為自我認知,也就是自己認識自己,當缺少旁人參照意見時,我們應該怎樣運用有限的信息對自己做個理性的分析呢?
我們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這是一種基於研究對象內外部競爭環境及競爭條件的分析方法。具體開來說,就是將與個體相關的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及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用調查列舉出來,以矩陣方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所有因素一一對應匹配再進行分析,得出帶有決策性的結論。
這種分析方法能夠對目標對象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分析。
其中SWOT分別代表各種因素的英文縮寫。
S (strengths):優勢W (weaknesses):劣勢O (opportunities):機會T (threats):威脅前兩者屬於內部因素,後兩者屬於外部因素。
比如,當你畢業三年後,突然感覺在從事的行業已經沒有什麼上升空間,並且意識到是自己的能力與這份工作不相匹配的原因。這時候,你就可以採取SWOT分析法,重新確定你的工作領域。
S(內部優勢):擅長繪畫,有5年以上的繪畫學習經驗,審美能力優秀。會操作CAD、PS、AI等繪圖軟體。W(內部劣勢):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對於一些需要大量社交的任務往往完成得很差。O(外部機會):公司目前有個內部調崗培訓,其中就有與繪畫有關的崗位。打開網絡招聘軟體,發現許多家公司都在招聘有繪畫功底的平面設計學徒。T(外部威脅):我目前跳槽到與繪畫相關的領域,1-3年內工資收入很低,而且如果學不好,可能後期晉升空間也不高,達不到現在崗位的標準。當你對自己所有內外部情況做一個分析後,你能很快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擅長什麼樣的工作,並對這份工作的前景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你日後投身其中做個全面的鋪墊。
2.採用喬哈裡視窗,實現溝通無礙
1902年,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創造了一個術語「鏡中自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旨在證明每個自我的塑造離不開周圍人反映的觀點。
換句話說,社會中的他人就像一面面鏡子,我們能從鏡子裡,看到自我的不同表現,從而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
在與他人的溝通合作裡,我們能夠獲取他人對於我們的評價。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會溝通,那麼他從社會他人身上得到的參照信息往往是有限而片面的。只有掌握好的溝通技巧才能保證,個人在整個過程中受益最大化。
我們可以採取喬哈裡視窗。這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裡(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個溝通技巧,也可以稱為自我意識的反饋模型。
它將人際溝通中出現的所有信息比喻為一個窗子,並將它分為了四個區域:
開放區:你和別人都知的,公開的信息;隱秘區:自己知道的,別人不知道的,簡單來講,就是你心裡的小秘密;盲目區:別人知道的,你卻不知道的信息;未知區:大家都不知道的信息;如果一個人能實現有效溝通,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已經實現了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開放區,也就是彼此都知道的信息區域儘量擴大化。
可以通過三種方法來實現開放區信息區域擴大化,下面我以《安家》中房似錦找陌生管家攀談了解老洋房信息為例,詳細闡述這三種方法的具體操作。
請教及反饋:是指通過請教對方問題獲得信息反饋。房似錦進屋後畢恭畢敬問了幾個問題:您在這多久了?這屋子的主人是誰?這房契是什麼情況?通過這樣的請教,她從管家和他的夫人口中得到了反饋信息:這房子最早的主人已經去世,管家是看門的第二代人,一直在尋找屋主的後人。另外,原主人還留下贈予書給管家,說明這個房子產權是原主人與管家共同擁有的。自我暴露:一般採取介紹自身情況,或者對談話對象表達關心等方法,來取得對方的信任。比如房似錦介紹了自己的職位此行的目的,以及在管家說完他們一家兩代人守了這房子70年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對這家人的敬佩,並詢問他們的後代和生活現狀表示關心,拉近了和管家之間的距離。共享發現:即尋找雙方都不知道的消息。房似錦通過幫助管家尋找這房子的繼承人,促成了這次溝通,達到了將這座房子納入轉賣參考範圍內的目的。
3.定期復盤,總結反思不足,提煉經驗
當你運用科學的自我認知分析法,掌握了溝通的技巧之後,需要將這些步驟放入每日的生活工作中。
等形成習慣以後,我們就可以定期復盤,反思過程中的不足,總結經驗。
復盤原本運用於圍棋項目裡,有經驗的圍棋手,都會在比賽結束後,將所有棋子擺回原位,分析自己哪顆棋子下的好或者不好,為以後對壘積累經驗。而現在,它也被廣泛運用在生活工作當中。
在陳中《復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實踐版)》一書中指出,復盤,就是在頭腦中對過去所做的事情重新「過」一遍。
復盤總共分為四個步驟。我們以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說明這些步驟的具體操作過程。
曾有一個銷售部同事,他對接一個公司的業務,一開始談判很順利,可不知道怎麼地,到了最後一步準備籤約當天,這家公司竟然反悔了,讓他很是不解。所以決定採取復盤方式,找到他合作失敗的原因。
回顧(過程):通過中介對接了這家公司的商務部同事,通過三天時間溝通,他了解了這家公司的具體要求,並拿出了方案,這家公司反饋說很認可方案,打算就這麼進行,最後一天,對方以溝通信息有誤終止了合作。反思(原因):談判中,和同事一直對接的都是商務部門,而他們錯誤地理解了技術部門提出的要求,傳遞了有偏差的信息,導致了合作失敗。探究(規律):信息從對方技術部門到商務部,再傳遞給我方,這個過程不僅耗時,還會出現信息偏差。提升(個人能力):下次合作,不應該只與對方商務部門對接,也要尋找機會同提出要求的技術部門進行洽談,避免決策失誤。一個復盤下來,個人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失敗,找到解決對策,等到下一次再遇見同樣的事情,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總結
為什麼你總是勤勤懇懇,卻升職無望?原因就在於,「蘇東坡效應」影響下,你沒有辦法正確認識自我,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運用3個方法,擺脫「蘇東坡效應」,提高自我認知,助力職場晉級:
第一,採用SWOT分析法,正確認識自我;
第二,採用喬哈裡視窗,實現溝通無礙;
第三,定期復盤,總結反思不足,提煉經驗。
參考文獻:
丹尼爾·卡內曼.《思考 快與慢》
侯玉波.《社會心理學(第三版)》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陳中.《復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實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