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變「金薯」,他能把紅薯做成一個千萬級的產業,其實你也行!
頭條號致富幫2017-09-25 15:16:58
閱讀(6679)
紅薯變「金薯」,他能把紅薯做成一個千萬級的產業,其實你也行!
導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一句流傳度甚廣的俗語中,除了傳遞官員應該為民做主儘自己本分之外,還透露出一個信息:賣紅薯實在是一個大眾眼中最低階的行當。
在臺南,卻有這麼一個人,把這個最不起眼的行當,做成了一個價值數千萬元的連鎖產業。
老人談起紅薯,總不免想起從前吃到怕的紅薯拌飯。紅薯的生命力強,而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它能填飽人們的肚子,更是窮苦人賴以維生的作物,可說是一種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食物。
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轉,不再需要靠紅薯度日了,但大街小巷「烤紅薯」的身影還是屢見不鮮,人們偶爾嘗一嘗,也只夠小販們餬口而已,很少會有人在其中嗅到商機。但在臺南生活的邱木城卻看出了紅薯的新門道。
長得醜就沒用?你只是沒用對地方而已
詩人向陽寫道:「三條菜脯,番薯籤摻飯」,這是早期臺灣社會經典的寫照,也是瓜瓜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木城的兒時生活。「我自小在番薯田打滾,番薯好像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前住在雲林鄉下,比較貧窮,就會搶幾條番薯到廚房烤,再到學校跟同學換冰淇淋吃。」邱木城把困苦回憶化為趣事分享。
「我以前做過十幾種行業,曾經幫忙送紅薯,才知道紅薯在鄉下賣這麼多。」邱木城嗅到紅薯商機,他帶著阿嬤到臺北賣紅薯、討生活,發現賣相不佳的紅薯時常滯銷,長期下來成本十分驚人,「我阿嬤看到速食店的薯條,就靈機一動說,紅薯也可以做薯條啊!」
於是賣不出去的紅薯變身為速食店新寵,「你要美的我挑給你,醜的我自己加工。」邱木城開始涉足製作紅薯丸子、紅薯塊等食品,「有了加工的加持,加上我們供應的東西是最大最漂亮的,又跟對手同樣價格,就很容易滲透速食店。」如同紅薯落地生根一般,邱木城的紅薯事業觸角愈來愈廣。
「我們開始做冷凍薯條,並延伸到產地來,當時加工的紅薯都是從新化跟嘉義運到臺北。」1991年邱木城在新化農產地成立產銷班,南部負責生產加工,北部則有門市運營,生鮮跟加工並行,事業版圖日漸穩定。
一個叫「瓜瓜園」的名字,誰會記不住?
90年代初期,臺灣農產品搶著自創品牌,邱木城也申請到資格,並以「瓜瓜園」作為品牌名稱。
「一開始想,瓜瓜園會不會讓人以為是幼稚園,但是設計師說一個瓜是單數、兩個瓜就是複數,表示很多紅薯的園地。」
童趣的名字伴隨品牌成長25年,烙印在顧客腦海中。邱木城在設計師的筆下化身為頭戴鬥笠、手持紅薯、和藹福態的代言人「瓜伯伯」,他笑說「設計師畫了一個類似我的形象啦,可是我沒有那麼那個(胖)啦!」
瓜瓜園的成功也要歸功於新化的「萬歲產銷班」。「目前總共是156位,平均年齡六、七十歲,所有人加起來就超過一萬歲了!」
因為農民用心種植,才讓瓜瓜園擁有穩定的原料來源,「我們有錢大家一起賺!」誠懇的信念吸引許多農民加入種植紅薯的行列。
而隨著紅薯需求量的增加,邱木城更拓展了合作版圖,「我們結合雲嘉南地區的農民去種植紅薯,現在面積達到800公頃左右,有800多個工人在工作,是臺灣最專業的產銷班、紅薯團隊。」
然而要全年穩定供應紅薯並不容易,邱木城坦言:「比較難克服的是天災,颱風容易造成農產品的損傷,那是最大的障礙。」不過正如同俗諺所言:「番薯落土不怕爛,風吹日曬根愈湠」,紅薯團隊避開季節風險,加強栽培技術及產量管理,穩定產品的質量,邱木城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的專業本位!」
六級產業,讓每個人都成為紅薯達人
「農業是一級產業,進入農產品加工,就變成二級農業,開放觀光休閒叫做三級產業,一乘二乘三,現在最新的名字叫六級產業!」
邱木城引用日本教授提出的觀念,用相同模式規劃他的紅薯事業,「結合現有生態,讓消費者從不認識紅薯,到戴鬥笠,踏到田裡,親眼所見會帶來感動!」
紅薯生態故事館」有製作紅薯粉、紅薯丸子的DIY活動,體驗活動讓他們知道,如此簡易的製作過程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東西,也藉此讓消費者能完全了解產業。
不推銷商品,而突顯知識面,邱木城有信心讓人人皆成為「紅薯達人」,讓紅薯深入遊客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而培養忠實顧客,也因此瓜瓜園建造「生態故事館」,而不僅僅是「觀光工廠」。
未來,建一個紅薯形象館
「消費者到瓜瓜園到底想得到什麼?想看紅薯產業的那部分,我們能回饋什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邱木城描繪事業藍圖;建造一個紅薯形象館,呈現紅薯對臺灣的貢獻,扭轉人們對紅薯的刻板印象。
他也沒忘記他引以為傲的「萬歲產銷班」,「那些七八十歲的農民還沒退休,如果能將消費者帶去跟他們互動,那種感覺一定很棒!」
對邱木城來說,紅薯是種會讓人感動的作物,他要重溫紅薯在人們飲食生活裡的溫度,建立人與土地的美好關係。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紅薯也講顏值,長得不好看的,很少有人問津,因此常爛在地頭。邱木城對這些醜醜的紅薯進行深加工,讓它們在便利店找到「容身之所」。並且培養一支能產能銷的專業團隊,穩定產品質量,升級產業,導入親子體驗活動,將小小的紅薯賣出大的價值。
尤其令我們感動的是他一手打造的「萬歲產銷班」,聚集了一百多位60、70歲的老人,讓這些老人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重建人與土地的溫情。
本文轉載自:農場主
實習編輯:扶婧穎
編輯:遠菁
責任編輯: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