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識的家長總愛問我:「我的孩子現在5歲了,學鋼琴會不會太早?」我的回答總是:「你在懷孕的時候有沒有給孩子聽胎教音樂?」而基本上我聽到的回答都是聽過,而且大多是很專業的專門為胎教設計的古典音樂。
現在醫學告訴我們,胎齡兩個半月的胎兒耳蝸內的聽感受器——柯替氏器就已開始發育,六個月左右發育基本完成,五個月至七個月胎兒的柯替氏器表面已經出現一種球狀結構,聽毛大概就是從這種球狀結構中形成的,這就說明當孩子還只是一個胚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具有聽力了。因此,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抓緊時間為胎兒進行音樂早教活動,讓孩子浸潤在美妙的音樂環境裡,跟著音樂的旋律共同成長。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太小,聽不懂古典音樂的精深內涵,但其實讓孩子聽音樂和教孩子說話是一回事兒,也就是他並不需要學過漢字才會叫「媽媽」,也不需要學過語法才會說話。
要知道,孩子那弱小而精密的「感應接收器」在其生命發育50天的時候就已經慢慢成熟;3個月的時候逐漸就可以聽各種類型的經典音樂大約10分鐘;1-2歲能分辨高音、音強,對一些節奏性強、優美的旋律產生反應,甚至可以聽音樂以及感受一些簡單的歌曲。而此時如果家長能夠帶著孩子一起聽,並跟著哼唱,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開口模仿,從而訓練孩子的聽力和模唱能力。
3歲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已經可以跟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此時,我們如果加入一些類似於拍手之類的動作,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拍打,就可以加強孩子節奏感的訓練。到了4-5歲,孩子不僅已經能夠區別不同音樂作品的力度和速度了能夠欣賞的作品風格和性質也更為廣泛了,那麼,此時,如果我們加以身體語言、表情進行詮釋,就可以促進孩子對於情景的感受和表達。
由此可見,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低估孩子的能力——他不僅能夠用耳朵聽辨,對旋律線條、節拍快慢產生感應和形成共鳴,正確分辨曲子旋律跌宕起伏的不同,並且還可以用手觸摸樂器敲打出聲,用眼睛看歌舞表演來形成音樂形象意識,並對此產生自己的思維、認知和喜好。
所以,要趁早(2.5歲-4歲)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音樂啟蒙教育不僅有助於提高孩子的音樂審美,而且有助於提高他們的EQ(情商)——這種對音樂畫面的想像力,邏輯思維空間的構造能力,對孩子將來學習其他科目也是很有幫助的。
考慮到幼兒音樂啟蒙如此重要,作為非專業人士的家長,我們平時在家裡應該怎麼幫孩子進行音樂啟蒙呢?
我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和鼓勵孩子廣泛欣賞一些古典音樂作品(例如古典樂卡通動畫《幻想2000》等),先培養孩子的古典音樂審美,可以從各種婉轉流連旋律的精選古典音樂開始入門(不過,在孩子不反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逐步加深和加寬他的視聽範圍,這就是家庭不斷薰陶積累的結果了)。
接下來,我簡單列舉一些適合孩子聽的音樂作品,大家可以順著我的思路給孩子們選擇音樂。
1、童真童趣、明朗歡快的兒歌:
《兩隻老虎》《粉刷匠》《娃哈哈》《賣報歌》《讀書郎》《蝸牛與黃鸝鳥》《捉泥鰍》《小毛驢》《上學歌》等。
2、色彩豐富、專門為兒童創作的器樂曲:
《洋娃娃的夢》《獻給愛麗絲》《少女的祈禱》《小星星變奏曲》《土耳其進行曲》《動物狂歡節》等
3、優美恬靜、輕柔舒緩的輕音樂:
《小夜曲》《夢幻曲》《春之歌》
4、形式多樣、極具代表性的中外著名音樂作品及作品片段:
《瑤族長鼓舞》《沉思》《胡桃夾子》《天鵝湖》《藍色多瑙河》等
5、和聲豐富、故事精彩的交響曲入門作品:
《彼得與狼》《糖果仙子舞曲》《穿靴子的貓》《野蜂飛舞》《大象》等
6、講究韻味、能陶冶孩子情操的中國民族音樂:
《梅花三弄》《花兒與少年》《春江花月夜》《彩雲追月》等
柏拉圖說:「對教育來說,音樂訓練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具有潛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善用音樂對孩子進行音樂的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