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2020-12-16 騰訊網

在柴靜和丁仲禮院士地訪談中,丁院士的一番話振聾發聵:地球不需要人類的拯救,人類只是在拯救自己。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冰川時期

地球的氣溫並不平穩,經常會出現原因不明的劇烈上升或者飛速下降,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造成大量生物滅亡,又比如早古生代大冰期。除了這種將整個地球物種分布重新洗牌的氣候事件外,大大小小的其他事件也在接二連三的上演。

儘管我們的歷史書上並無筆墨,但竺可楨先生曾對此方面有過研究,從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從三國到西晉,從唐末到北宋初年,還有明末清初,分別對應著四次小的冰河期。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定,這四次冰河期也都對應著四次朝廷動蕩。最近的便是明末清初的這一次。準確的講,第四次小冰河期是從元朝開始,直到清初結束,而最寒冷的時候恰好是明朝末年。

清朝的歷史學家談遷《北遊錄》中記載,1653年他從杭州出發,11月7日到達天津,18日運河結冰,無法行船。他在北京居住到1656年,那年3月7日,運河開凍,他乘船返回杭州。

談遷

由此可見,順治年間,運河每年封凍一百一十餘天,比上世紀50年代,天氣最冷的時候還要長。而在明末,崇禎即位後災情不斷,愈演愈烈,全國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百姓民不聊生,秦晉、河洛、齊魯、吳越全部出現大旱災。

《閱世篇》中就記載,原本江西的柑橘是皇家貢品,家家種植,可小冰川時期,橘子全被凍死,農民也不敢再種。更往南,連珠江三角洲這種向來溫暖之處,也遭遇了異常天氣,頻繁降雪,凍死牲畜。

提起天氣異常,氣象學家竺可楨還發現明朝冬雷陣陣,十分詭異,因為這與一般氣象規律並不相符。人類早期的社會活動中總結出了一些氣象規律,樂府詩也曾用「冬雷震震,夏雨雪」來表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竺可楨

但是從竺可楨的研究裡卻發現,明朝的冬雷現象十分頻繁。之後,另一名氣象學家王寶貫,根據竺可楨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提出一個假說:冬天的雷雨是因為冷鋒對流旺盛,冷鋒對流本就較強,更容易造成雷雨。

而冬雷滾滾,則代表著當年氣溫驟降,糧食必然減產,再碰上朝廷無能,自然引發社會動亂,內憂外患。明末本就朝廷的式微,趕上降溫與旱災,糧食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更不幸的是,萬曆崇禎年間,旱災頻繁的後果是連帶著鼠疫也開始蔓延,這曾經在歐洲大肆屠殺的瘟疫,也在山西爆發,死亡人數可能達七百餘萬,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只是看著這串數字來想像,就能感覺到當時的人間地獄,人人自危。

王寶貫

明朝到底死在誰手裡

明朝亡於小冰期自然不可靠。一個王朝的滅亡只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從根子裡腐爛的制度與昏庸的君王和姦邪佞臣,而小冰期只是推波助瀾的手。

氣溫降低導致糧食減產,百姓忍飢受餓,同時氣溫的變化又引發了旱災,進一步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而旱災又引發鼠疫,導致人去其四,人口大量虧空,再加上朝廷昏庸無能,導致損失一步步加大,最終傷筋動骨。

可哪怕是這樣,明朝也堅持到了1644年,還要加上崇禎好心辦壞事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才導致明朝的滅亡。

吳三桂

甚至明朝的滅亡也不只能歸責於崇禎和吳三桂,這是前幾任皇帝將那些英明神武的先祖打下來的江山、積攢下來的底蘊都揮霍得差不多了,到了崇禎這一代已經積重難返,而且崇禎本人也並非雄才大略之人,明朝自然難逃一死。

換句話說明朝氣數已盡也沒錯,這氣數並非指八卦五行陰陽學說裡的氣數,而是指明朝後期的土地兼併十分可怕。權貴沃田千裡,百姓連個立錐之地都沒有,更重要的是權貴階層享有特權,可以免於向國家交稅,而農民沒了土地,更是無稅可交,國家財政如同無源之水,越來越少。

而吏治腐敗現象更是嚴峻,宦官想撈一把,大臣想撈一把,就連皇帝自己也想撈一把,從上貪到下,國家不亡才奇怪。就像孫傳庭所說:「權貴豪強、衙蠧學劣。」

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因素,是一切發起。而外因則是第二位的,它會加速或者減緩事物的發展,而且,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明朝的滅亡,自身的腐朽是內因,正是因為自己的衰弱,才給了災荒外敵以機會,假如自己強盛起來,小冰河期雖然會造成麻煩,但絕不會直接導致明朝一蹶不振,最終坍塌在歷史的塵埃裡。

也許會捲土重來

氣候的變化並不會因為人類進入現代社會而終止,它依然在一刻不停的變化中。根據相關氣象學家的研究,30年,世界可能會進入一輪全新的冰河期。

歷史上那些王朝所遭遇的挑戰,又重新擺在人類面前。我相信,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更有能力來應對這一次的氣候現象。

但如今的世界局勢,又使得人類不止要面對氣候的變化,更多的是大國間的博弈。而今,隨著中國逐漸重回世界中心,和西方世界的衝突逐漸加劇。

就像明朝滅亡的原因並非小冰河期,而是自身的腐朽。在中美對抗逐漸常態化的時期裡,兩個如此體量的國家都不會被外力所擊倒,單獨外因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需注意的是中國自身的內在問題,官員貪腐、網絡環境、意識形態高地的爭奪。

在過去的70年,中國締造了世界上的奇蹟,從一個險些滅亡的國家到坐穩五常位置的大國,中國前進的勢頭還沒有止住。在疫情遠未結束的今天,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濟增長成正數的國家,這是難得的成就,也是所有中國人都為之做出貢獻的成績。

在大步前進的同時,也要注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所留下的隱患,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在尖銳的國際局勢下,中國更要注意自身的建設,不能從內部破裂,更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操縱內部環境。

就像明朝沒有亡於小冰期,也沒有哪個王朝亡於一次氣候變化,他們都是死在了自己手裡,亡秦者秦也。當然,誰也無可否認氣象學家所指出的,明朝冬天頻繁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舒適詭異的現象。

相關焦點

  • 明朝末期,京城出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員看後感慨:明朝要亡了
    明末清初,京城出現了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府看後感慨:明朝就要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一六三七年,在北京城玄武門外,有一家專門養雞、鴨子的人家,養了一隻雞冠鮮紅的大公雞,其羽毛潔白,重量更是令人稱奇,竟達40斤,從而引起眾人好奇,紛紛跑去看。而且一個出身孝廉、知識淵博的官吏在見到應延吉之後,也不由得長嘆一聲:「這就是明君啊,看來明君就要死了!」
  • 三百多年前明朝的「小冰期」有多冷?間接導致人口銳減一大半!
    明朝末期,社會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朝廷內官員腐敗,政黨爭鬥;朝廷外起義四起,註定了明朝難以再延續下去。公元1644年時,李自成率軍打到了北京。崇禎帝見大明再無希望,悲憤之下上吊自盡了,就此,明朝走向滅亡。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 明朝為什麼瘟疫頻發,各類瘟疫次數至少有330次
    崇禎末年4月,李自成圍攻北京時,明朝帝都已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縱觀明史,發生瘟疫的年份至少有168年,各類瘟疫的次數至少有330次。為什麼明朝處於歷史上的瘟疫高發期呢?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而接替明朝的清廷,由於異族統治的原因,在思想和體制上進一步僵化,也就為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而埋下了伏筆。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這一起事件,最終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世界各國又在幹什麼呢?
  • 蝴蝶效應;歐洲人徵服美洲導致了小冰期,小冰期導致了明亡清興
    農業社會基本上靠天吃飯,小冰期引發的氣候異常導致明朝末年饑荒連年,給中國農業社會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比如生存在蒙古高原的韃靼因饑寒交迫屢次南侵、饑荒造成農民起義迭起,而1640-1700年是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這與清軍南下入關、建立政權的時間是也一致的。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原因3:明末的小冰期,是全國性的小冰期,並非只有北方遭災,其實南方也不例外。當時就連廣東,也遭了災,氣溫驟降,糧食減產,甚至海南島,都下雪了,可想而知,明末的南方又能有多少餘糧可供北運?也就是說,當時明末爆發的,是一場全國性的經濟危機!而不是僅有北方的幾個省遭災。
  • 你以為明朝滅亡不慘?咒水之難後的明朝流亡政府,亡的極其悲壯!
    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就是明朝滅亡之時的景象,除了崇禎帝自縊而亡便沒有什麼悲慘的事情發生,其實不然……在正史之中,明朝滅亡於公元1644年,也就是亡於崇禎帝自縊之時,可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朝並不是亡於崇禎帝煤山自縊,此後的朱明宗室還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歷經數位帝王才亡國,性質與東晉、南宋一樣,只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宣稱政權取之於賊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不僅國人認為如此,曾經在9年前,就有一個老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這是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高度的認可,同樣也加強了我們自身的民族認同感。那拋開這一切,明朝是否真的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中一統天下呢?
  •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對許多了解歷史和文化的人來說,古代各種刑法典的確是很殘忍的,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印象,但一提到廷杖,許多人可能就把矛頭指向了明朝,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廷杖是明朝發明的,你知道嗎?
  • 明朝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原來氣數已盡竟然是這種意思
    因為氣數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本質,是全面的集體崩潰罷了。氣數這東西放今天可能是迷信,其實是一種以微觀入手全面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局罷了。明朝的滅亡很多人歸之於是氣數已盡。宋安之個人認為明朝滅亡還真是氣數已盡的一種體現。首先封建社會家天下之中,是最顯示個人能力的地方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尤其是明末那種千瘡百孔的時局,更需要一個力挽狂瀾之人。
  • 揭秘明朝滅亡前幾大詭異之事
    有很多人都是明朝的粉絲,但是可惜,明朝還是覆滅了。那麼明朝的滅亡到底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說一說。明朝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很多靈異事,明朝也不例外,不說廢話,上料。經過收集的一些史料,明朝滅亡前,有很多的異象,話說在1627年8月24日,北京京城晴空萬裡,紫禁城的太和殿正在為年僅16歲的崇禎皇帝辦即位大典。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念到即位詔書的時候,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而且雷鳴聲中還帶有詭異的聲響。
  • 地球將迎來小冰期?2030年太陽活動降低,這是真的嗎?
    地球將迎來小冰期?2030年太陽活動降低,這是真的嗎?我們總說地球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一顆星球,這是由於在眾多的行星當中,只有這顆星球誕生出了生命,它擁有著和太陽非常適中的距離。溫度非常的溫暖,還有大量的水資源存在。
  • 明朝天啟大爆炸有多詭異?屍首衣服全部被捲走,至今不能說明原因
    根據歷史記載,北京一帶在明朝時期就有大小地震100多起,但是這場大爆炸出現了蘑菇狀的雲彩,肯定不是地震所應該出現的現象。而且「不論男女,盡皆裸體」「一絲不掛」等也說明了這根本不是地震所能產生的效果,我們看一看地震歷史,幾乎很難看到在地震中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導致人們身上的衣服全部被捲走的現象。
  • 明朝亡於萬曆還是嘉靖?都不是,在這個朝代之後的明朝已經顯出敗象了
    ,所以這就導致明朝的不斷衰退。 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這四位皇帝帶領下的明朝大體上還是比較安穩的。尤其是在明仁宗作為太子監國時期,朱棣一朝雖然東徵西討,幾度下西洋,但是明朝的政治經濟還是能夠支撐起來的。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又打雷了!「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靠譜嗎?冬天打雷咋回事?
    今天是2020年的11月18日,早上一睜眼,就在手機上看到了網友發布的11月17日山東濟寧、菏澤、棗莊、滕州以及河南新鄉等地下雨又打雷的消息。而如今早已經進入了立冬節氣,於是有人又把那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的農村俗語,翻出了故紙堆,在評論區你言我語地討論了起來。
  • 新書上架丨《明朝那些小事兒》316個明朝小故事,輕鬆讀懂明朝市井...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如果說《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是王侯將相的大事,那麼,《明朝那些小事兒:金陵瑣事》講的就是士妓官商的小事。如果想真正觸摸到明朝社會的肌理,「穿越」回到明朝的街頭裡巷,可以來讀讀,這本歷史奇書——《明朝那些小事兒:金陵瑣事》。
  • 熬夜也要看的歷史小說,除了《明朝敗家子》,還有這本明朝小說!
    大家好,又到了小編日常推書的時候。很開心能在這個寒冷的秋季和大家相遇,小編就以秋天的名義,用小說來溫暖大家。和大家分享這本熬夜也要看的歷史小說。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明朝敗家子》,爆笑來襲,值得一看。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明孝宗朱祐樘被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他執政期間,明朝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恢復。不過,在軍事上明孝宗的建樹並不大。面對北方韃靼騷擾邊境,明孝宗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政策,使得弘治年成為明朝受邊患最嚴重的時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