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明朝滅亡不慘?咒水之難後的明朝流亡政府,亡的極其悲壯!

2020-12-19 古今興衰多少事

公元1644年四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在一群明朝「順臣」的裡應外合下,打開了大明帝國首都北京城的城門,得知賊兵進城的消息,崇禎帝心如死灰,在將妻女殺害後,崇禎帝爬上煤山,留下了「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後,自縊而死。

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就是明朝滅亡之時的景象,除了崇禎帝自縊而亡便沒有什麼悲慘的事情發生,其實不然……

在正史之中,明朝滅亡於公元1644年,也就是亡於崇禎帝自縊之時,可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朝並不是亡於崇禎帝煤山自縊,此後的朱明宗室還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歷經數位帝王才亡國,性質與東晉、南宋一樣,只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宣稱政權取之於賊,而非明朝,對南明政權並不承認,於是急於修撰《明史》,為明朝蓋棺定論,否定南明的正統性,直到清朝滅亡之後,史家才開始承認南明政權,所以這一觀點認為明朝亡於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弒殺,本文便就是建立在這種觀點之上。

公元1646年,在隆武帝朱聿鍵殉難後,聲望極高的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宣布監國,隨後登基為帝,史稱「永曆帝」。

永曆帝朱由榔即位後,明朝尚且控制了南方數省之地,國力並不弱,軍力也不差,明朝仍大有可為,就算不能北伐收復故土,也能偏安一隅,苟延殘喘,而且,明朝還有過兩次抗清高潮,可都因為明朝內部問題導致在與清軍的戰役中屢屢落敗,一大群文武大臣為國殉難。隨後,因為南明兩大軍事統帥孫可望與李定國關係急劇惡化,孫可望在政變失敗後悍然向清軍投降,將駐紮黔滇等省的明軍虛實悉數透露給了清軍,李定國因此被迫吃了好幾場敗戰,不久便被迫放棄滇都昆明,在磨盤山血戰後,明軍雖然重創清軍,但是自己卻也傷亡慘重,明軍勢力只能龜縮於明緬邊境。

此時,永曆帝見大勢已去,國內已無立足之地,便與黔國公沐天波等群臣逃亡緬甸,在緬甸建立起了流亡政府。

說起歷代黔國公,在西南土司和東南亞諸國中,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明朝黔國公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率軍平定雲南後,被朱元璋委以世代鎮守雲南的重任,在沐英死後,幾經周折,沐氏子孫承襲黔國公之爵位,掛將軍印,代表朝廷對西南土司進行統治,對東南亞諸國進行外交活動,到了末代黔國公沐天波之時,黔國公的威名已經在東南亞諸國遠揚。

在黔國公沐天波隨永曆帝逃亡緬甸之時,雖然明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但是緬人仍舊自發前去迎接黔國公。永曆帝君臣一行人來到了緬甸國都外之時,緬王莽達一是因為黔國公沐天波的威望,二是忌憚駐紮明緬邊境的李定國,對明朝的流亡君臣還算客氣,劃出了一大片土地給明朝君臣駐紮,又為永曆帝草草修了幾間房屋作為「行宮」,供給食物,給了永曆帝還算可以的待遇。

公元1660年,吳三桂陳兵緬甸邊境,一為抵禦名將李定國,二為向緬甸施壓,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君臣,此時,緬王莽達對明朝君臣的態度急劇惡化,開始與吳三桂和談,希望用永曆帝換取更多的利益。

而此時,李定國大軍與永曆帝中斷聯繫已久,加上緬王態度的轉變,為了以防萬一,李定國與大將白文選商議後決定向緬王索要永曆帝君臣。緬王此時正與吳三桂商議如何換取更大的利益,又怎麼會答應李定國的要求?

於是,李定國率軍猛攻緬軍,逼迫緬王莽達交出永曆帝,但後來因水土不服,大軍疫病四起,李定國不得不退兵。

次年五月,緬甸國內爆發政變,緬王莽達被殺,弟弟莽白登基即位,隨後向名義上的宗主國明朝,也就是向滯留緬都附近的永曆帝索要賀禮,並且要求永曆帝承認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永曆帝以「其事不正」為名,拒絕承認緬王莽白王位的合法性,使得本就緊張的明緬關係愈發惡化,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公元1661年七月,緬王莽白邀請永曆帝君臣前往咒水,一同吃咒水盟誓,永曆帝與群臣深知緬方此舉包藏禍心,但因寄人籬下,又不能不去。於是,大學士馬吉祥等人極力邀請黔國公沐天波同去,認為沐氏世代鎮守西南,震懾東南亞諸國,只要有沐天波在,緬方一定不敢對群臣動手。

的確,黔國公沐天波在東南亞諸國的統治者心中地位極高,所以,緬方動手之前,將沐天波拖出了人群,沐天波知道緬方已經對明朝君臣起了殺心,於是搶過兵刃奮起反抗,殺掉了好幾個緬甸士兵,此時馬吉祥等人才反應過來,紛紛奪刀自衛,最後全部被殺,史稱「咒水之難」。

而後,永曆帝等人被緬兵俘虜,這時,緬甸大臣趕到永曆帝「行宮」,下令不得傷害永曆帝和沐國公(黔國公沐天波),可是此時,沐天波已在「咒水之難」中殉國。不久,吳三桂進軍緬甸國內,緬王莽白迫於壓力,只能將永曆帝轉送至吳三桂軍中。

公元1662年四月,永曆帝朱由榔再度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滇都」昆明,四月十四日,永曆帝朱由榔與太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明朝法統至此宣告終結……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
  • 明朝末期,京城出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員看後感慨:明朝要亡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每一次的消亡,都有各自的原因,然而,出於迷信,過去一直不乏著名學者,將之解釋為天意。通常人們都認為天子是「受天命而立」,但是如果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上天就會對異兆或災難作出警告。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而在明末,崇禎即位後災情不斷,愈演愈烈,全國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百姓民不聊生,秦晉、河洛、齊魯、吳越全部出現大旱災。 在《閱世篇》中就記載,原本江西的柑橘是皇家貢品,家家種植,可小冰川時期,橘子全被凍死,農民也不敢再種。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而接替明朝的清廷,由於異族統治的原因,在思想和體制上進一步僵化,也就為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而埋下了伏筆。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這一起事件,最終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世界各國又在幹什麼呢?
  • 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是怎麼造成的?
    沐天波一看情況不對,即抓刀抵抗,最終因人數不足,42名官兵被殺。然後緬甸軍隊又趕到了朱由榔的住所,殺掉300多名追隨者。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話要從崇禎帝說起,那時李自成率領軍隊滅掉明朝,自以為明朝滅亡了。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幹涉。」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我經常說晚明滅亡是因為「傳統思想被擊碎,忠君愛國思維讓位於個人主義泛濫、享樂奢侈思維泛濫」。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
  • 明朝不滅亡,中國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嗎
    眾所周知啊,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千古一帝,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後面的朱棣也是非常出色的一位皇帝,在永樂皇帝這一朝代,明朝走向了巔峰,明朝的版圖也是非常的大,此時的後金還在大明的統治下,永樂皇帝設奴兒幹都司,來管理後金,也就是現在東北,並且派鄭和七下西洋,向世界展示天朝國力,一時間萬邦來朝。可是自從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對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攻勢變為了守勢。
  • 明朝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原來氣數已盡竟然是這種意思
    這種變化,是從極其細微之中開始產生變化的,並非是一時間產生的,但是等到某一階段,漸漸的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並且爆發開來的。氣數已盡,就代表著無可挽回了。因為氣數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本質,是全面的集體崩潰罷了。
  •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註:本文由[金帆娛樂]作者獨家原創,本作品未經作者允許,禁止抄襲轉載。擅自侵權者,雖遠必究!】大明朝雖然是一個很強大的朝代,但是大明朝後期的時候並不是很理想,天災人禍造就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再加上內憂外患最終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很顯然既然作為漢人的李自成能推翻明朝,就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明朝的統治下生活的不好。然而在大明朝被推翻了以後,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卻喊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明太祖朱元璋為明帝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體制,它運行了上百年之久,但在帝國最後的17年中,明朝政府的運轉系統大面積崩潰,一次次戰亂,饑荒,天災以及財政破產,反覆折磨著行將就木的王朝。明朝歷經16帝,國祚276年,它有過鄭和下西洋的榮耀,也有過黨錮之禍的黑暗,更有萬曆三大徵的落日餘暉。即使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也赫赫業業。
  • 明朝滅亡後,那一百萬的皇室去哪了
    根據我們史書上記載,朱元璋對自己姓朱皇族的放鬆制度,導致了再明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他們家族的人數不斷的增長,已經有一百多萬人。到了明朝被人滅了之後,這些皇族都被怎麼樣了呢?到了明朝末期,自然災害不斷發生,百姓都一貧如洗,多數連溫飽達不到,可能這是一個朝代末期的都有的現象吧。於是李自成便開始集合人發動了起義,靠著說為了給百姓分土地和金錢,有很多人都參加了進來,畢竟能看到希望,還能有口飯吃。
  • 南明永曆皇帝流亡緬甸期間是怎樣度過的?
    明朝滅亡後的第二年(1645),朱由榔的父王死了,三哥安仁王朱由楥繼承桂王位,但幾個月後就病死了,朱由榔繼位,成為第三任桂王。如果說,亂世為朱由榔創造了機會,登上了王位,是他的幸運的話,那麼,更大的幸運還在後頭。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所謂的清流,只知道每天一堆理想化的,看上去各種好的卻總落不了地的建議。別人不聽就各種罵,號稱清流。實際就是一堆眼高手低的傻逼聚集在一起。現在很多人都說明是亡於東林黨。這個話從明朝當時的滅亡角度來看,至少對了一大半。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三分三和造就明朝滅亡
    CCTV.com消息:明朝,是由朱元璋於1368年1月23日建立,年號洪武,定都應天俯(今南京,1421年遷都北京),國號大明,史稱明朝。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克北京,明朝滅亡。共歷276年,傳16帝。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北宋滅亡之時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明朝滅亡當時已經有著必然性。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最初僅僅要在東北建國,獲得遼國承認即可,結果沒想遼國沒有同意,天祚帝幾次要親徵金國,結果被金國大敗,渤海人也乘機造反,遼國的皇族重臣耶律餘睹也投降金國,將成為金國滅遼的帶路黨,於是金國在偶然間就滅掉了遼國。
  • 我聽說,有人認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
    但有人卻認為,明朝實際上並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因為明蒙戰爭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歷史,而黃金家族成員林丹汗的蒙古貴族政權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後金政權消滅,所以北元政權應該和明朝是南北對立的政權(雖然我沒看到有人這麼說過,但是那些持「明朝沒有滅亡北元」論點的人,想表達的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他們把宋朝踢出了正統王朝的行列,把北元迎了進來。)
  • 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
    明朝滅亡後,此國一直打算為其復國,堅持一百多年後,徹底絕望了1619年薩胡戰爭後,明朝對東北亞的影響大大減弱,後金女真政權更加強盛。1627年,後晉皇帝黃帝派兵入侵朝鮮,被迫與後晉講和結盟。然而,當時的朝鮮是由與明朝關係密切的西方人統治的,並且仍然與明朝保持著聯繫。它接納了明朝戰敗後逃到朝鮮的將軍們,他們對後晉持敵對態度。陸1636年和1637年之間,「第三個兒子」,皇太極軍隊戰士將再次訪問朝鮮,朝鮮lee Ju和捕獲君主溰李和他的兄弟,後來,兩兄弟在俘虜的首都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韓國,以其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和自封的「小中國」,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不僅國人認為如此,曾經在9年前,就有一個老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這是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高度的認可,同樣也加強了我們自身的民族認同感。那拋開這一切,明朝是否真的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中一統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