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四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在一群明朝「順臣」的裡應外合下,打開了大明帝國首都北京城的城門,得知賊兵進城的消息,崇禎帝心如死灰,在將妻女殺害後,崇禎帝爬上煤山,留下了「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後,自縊而死。
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就是明朝滅亡之時的景象,除了崇禎帝自縊而亡便沒有什麼悲慘的事情發生,其實不然……
在正史之中,明朝滅亡於公元1644年,也就是亡於崇禎帝自縊之時,可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朝並不是亡於崇禎帝煤山自縊,此後的朱明宗室還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歷經數位帝王才亡國,性質與東晉、南宋一樣,只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宣稱政權取之於賊,而非明朝,對南明政權並不承認,於是急於修撰《明史》,為明朝蓋棺定論,否定南明的正統性,直到清朝滅亡之後,史家才開始承認南明政權,所以這一觀點認為明朝亡於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弒殺,本文便就是建立在這種觀點之上。
公元1646年,在隆武帝朱聿鍵殉難後,聲望極高的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宣布監國,隨後登基為帝,史稱「永曆帝」。
永曆帝朱由榔即位後,明朝尚且控制了南方數省之地,國力並不弱,軍力也不差,明朝仍大有可為,就算不能北伐收復故土,也能偏安一隅,苟延殘喘,而且,明朝還有過兩次抗清高潮,可都因為明朝內部問題導致在與清軍的戰役中屢屢落敗,一大群文武大臣為國殉難。隨後,因為南明兩大軍事統帥孫可望與李定國關係急劇惡化,孫可望在政變失敗後悍然向清軍投降,將駐紮黔滇等省的明軍虛實悉數透露給了清軍,李定國因此被迫吃了好幾場敗戰,不久便被迫放棄滇都昆明,在磨盤山血戰後,明軍雖然重創清軍,但是自己卻也傷亡慘重,明軍勢力只能龜縮於明緬邊境。
此時,永曆帝見大勢已去,國內已無立足之地,便與黔國公沐天波等群臣逃亡緬甸,在緬甸建立起了流亡政府。
說起歷代黔國公,在西南土司和東南亞諸國中,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明朝黔國公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率軍平定雲南後,被朱元璋委以世代鎮守雲南的重任,在沐英死後,幾經周折,沐氏子孫承襲黔國公之爵位,掛將軍印,代表朝廷對西南土司進行統治,對東南亞諸國進行外交活動,到了末代黔國公沐天波之時,黔國公的威名已經在東南亞諸國遠揚。
在黔國公沐天波隨永曆帝逃亡緬甸之時,雖然明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但是緬人仍舊自發前去迎接黔國公。永曆帝君臣一行人來到了緬甸國都外之時,緬王莽達一是因為黔國公沐天波的威望,二是忌憚駐紮明緬邊境的李定國,對明朝的流亡君臣還算客氣,劃出了一大片土地給明朝君臣駐紮,又為永曆帝草草修了幾間房屋作為「行宮」,供給食物,給了永曆帝還算可以的待遇。
公元1660年,吳三桂陳兵緬甸邊境,一為抵禦名將李定國,二為向緬甸施壓,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君臣,此時,緬王莽達對明朝君臣的態度急劇惡化,開始與吳三桂和談,希望用永曆帝換取更多的利益。
而此時,李定國大軍與永曆帝中斷聯繫已久,加上緬王態度的轉變,為了以防萬一,李定國與大將白文選商議後決定向緬王索要永曆帝君臣。緬王此時正與吳三桂商議如何換取更大的利益,又怎麼會答應李定國的要求?
於是,李定國率軍猛攻緬軍,逼迫緬王莽達交出永曆帝,但後來因水土不服,大軍疫病四起,李定國不得不退兵。
次年五月,緬甸國內爆發政變,緬王莽達被殺,弟弟莽白登基即位,隨後向名義上的宗主國明朝,也就是向滯留緬都附近的永曆帝索要賀禮,並且要求永曆帝承認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永曆帝以「其事不正」為名,拒絕承認緬王莽白王位的合法性,使得本就緊張的明緬關係愈發惡化,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公元1661年七月,緬王莽白邀請永曆帝君臣前往咒水,一同吃咒水盟誓,永曆帝與群臣深知緬方此舉包藏禍心,但因寄人籬下,又不能不去。於是,大學士馬吉祥等人極力邀請黔國公沐天波同去,認為沐氏世代鎮守西南,震懾東南亞諸國,只要有沐天波在,緬方一定不敢對群臣動手。
的確,黔國公沐天波在東南亞諸國的統治者心中地位極高,所以,緬方動手之前,將沐天波拖出了人群,沐天波知道緬方已經對明朝君臣起了殺心,於是搶過兵刃奮起反抗,殺掉了好幾個緬甸士兵,此時馬吉祥等人才反應過來,紛紛奪刀自衛,最後全部被殺,史稱「咒水之難」。
而後,永曆帝等人被緬兵俘虜,這時,緬甸大臣趕到永曆帝「行宮」,下令不得傷害永曆帝和沐國公(黔國公沐天波),可是此時,沐天波已在「咒水之難」中殉國。不久,吳三桂進軍緬甸國內,緬王莽白迫於壓力,只能將永曆帝轉送至吳三桂軍中。
公元1662年四月,永曆帝朱由榔再度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滇都」昆明,四月十四日,永曆帝朱由榔與太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明朝法統至此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