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

2020-12-16 王辛談歷史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

對許多了解歷史和文化的人來說,古代各種刑法典的確是很殘忍的,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印象,但一提到廷杖,許多人可能就把矛頭指向了明朝,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廷杖是明朝發明的,你知道嗎?明代以前,刑法典很早就有了,並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只是由於明朝內閣中官的權力太過龐大,而皇帝又不能完全控制他們,所以才發展出這一奇特的刑法典,期望能使所有人都服從他。

而且一提起明朝的權杖,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最大的功勞就是刑部尚書和萬曆年間的刑部尚書,在那個時候的確是對這件事進行了嚴肅的處理。三年來,由於大禮之爭,他連殺了十六位大臣,並流放了一百三十位大臣,實在令人驚恐不已,此後,權杖便以歲數運用於政治生活中,引起眾人的注意。然而當提到廷杖時,許多人總是表示出一絲好奇,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刑法?跟我一起學吧!

許多人可能單純地認為這是一種打屁股,如果說實在的話,那就是你太過目光短淺了,這不只是一種打屁股行為,而是每一步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這幾件錦衣外邊先要練打草原,外邊雖然打得較輕,但內裡的磚塊都會破碎,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打出了鏡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的確能看到其中的不同,而且為了能夠取悅大臣,不想讓面子上太尷尬,他們也會練一種,外邊看起來還不錯,不過就是傷人的方式,總的來說,這也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政治形象。

也有人說,明朝的時候,皇帝的心願是由太監傳達的,而太監的親信只有皇帝本人,所以雙方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此時廷杖上還出現了一些暗語,如果監刑官的腳尖是張開的八字,那也就說明了這一點。被打者本應無生命危險,所以說也不會死,只要有感情就行了,要是看守人的腳尖緊閉著戰力,那就意味著該被打者必死,所以在這一方面大家也確實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明朝的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

更加令人奇怪的是,不知為什麼明朝時被打了一頓,不但沒有成為一件很丟臉的事,反而使他們深感自豪,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位士大夫特別盼望能取得好名聲。敢言敢告,在傳統文化中的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官員也會莫名其妙地去找機會告人,這也實在是太奇葩了。

總之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封建社會的遺存,這些人自始至終都認為一切權利都應該屬於皇帝,所以說最後才衍生出這麼一個奇葩操作,在我看來,每個士大夫都應該有自己的名分,努力守好自己的名分,這是他們讀書多年應該做的事,而且在封建王朝的荼毒下,他們也放棄了反抗,一心一意地把名利放在首位,這的確是一種文化上的倒退,所以在這方面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再吹噓明朝的廷杖。

相關焦點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我們經常在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或者東廠在到處抓人,他們囂張跋扈,不僅迫害朝廷忠良,還魚肉百姓,在類似這樣的故事裡,宦官永遠都是反派,士大夫一直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像明朝宦官的典型代表人物: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他們都被認定為是一群道德敗壞的人。
  • 明朝唯一一次朝堂鬥毆:滿朝文武挽起袖子互毆,共打死3名奸臣
    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實不僅僅老百姓,皇帝和官員之間往往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特例,比如明朝,明朝的君臣關係很特殊。 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屬於那種很節制自己的權力的,大臣把唾沫噴他臉上,估計許多明朝皇帝都不會把大臣怎麼樣,這是非常典型的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 除了不會打死犯人外,還有一原因
    漢景帝在位時,又制定法令,對用於笞刑的刑具進行了統一規定,又規定了接受笞刑的人應該受刑的部位是臀部,在行刑期間不得更換執行刑罰的人。後來,南朝梁武帝以「杖刑」替代「笞刑」正式列入刑書,使其成為法定的刑罰之一,實際上杖刑與笞刑的執行方式相差無幾,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荊製作的。到了隋朝,杖刑正式成為了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在柴靜和丁仲禮院士地訪談中,丁院士的一番話振聾發聵:地球不需要人類的拯救,人類只是在拯救自己。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 歷史冷知識:古人為什麼選在晚上結婚?
    那麼為什麼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呢?在古代,午時三刻將近12點,對於古人來說,此時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他們認為殺人屬於「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其鬼魂總會纏繞監斬官、劊子手等與其有關聯的人。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便是「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2、詔獄是什麼獄?
  • 訪談︱王汎森:清朝士大夫為什麼那麼壓抑
    澎湃新聞:您談到明末清初的知識人,每天在日記裡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要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然後要互批,毫不留情面地批。他們的道德實踐,在道德的自主性和道德的壓迫之間如何保持一種合理的界線。在明末清初知識人的道德實踐中,是不是可能有一種帶有戲劇性和表演性的成分?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但明孝宗又找當時的兵部尚書劉大夏諮詢意見,結果劉大夏反對出兵,明孝宗對劉大夏說:「太宗(明成祖朱棣)時代,為什麼大明的軍隊可以屢屢出塞,現在反而不行?」劉大夏回答:「皇上的才幹不比太宗差,但將士馬匹等遠不如太宗時代,淇國公曾將數十萬大軍進軍沙漠,又豈是容易之事?我認為現在的上策只有防守。」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都以為是東、西兩廠,其實並不是
    明朝的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想必很多人已經了解。但鮮有人知的是,除了錦衣衛之外,明朝還曾出現過三大特務機構。每當緹騎出動時,天下必會因此騷動。四大特務機構掌權時期,上至藩王宰相,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處於其監視之下。若是有人稍稍拂逆了他們的命令,就會面臨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機構,你認識嗎?
    每當明朝皇帝有所疑慮和擔心時,「緹騎」便四處出擊,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全在他們監視和查捕的範圍內。錦衣衛還有一項著名的職能——執掌廷杖。「廷杖」是明朝特有的懲罰朝臣的一種酷刑。大臣們惹怒了皇帝,就會被拉出午門執行「廷杖」。錦衣衛將大臣綁好之後便是一頓亂棍,很多大臣都枉死於這種酷刑之下。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歷史教科書往往會籠統地將農民起義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而定性,而那些農民起義領袖則被視為最偉大的人。但張宏傑認為,「這支龐雜的隊伍看上去人數眾多,其實真正能參加戰鬥的人並沒有幾個,他們的主要興趣是糧食和財物」。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遠遠談不上完美,他們身上也留存著諸多傳統文化中非常負面的東西。
  • 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所謂的清流,只知道每天一堆理想化的,看上去各種好的卻總落不了地的建議。別人不聽就各種罵,號稱清流。實際就是一堆眼高手低的傻逼聚集在一起。現在很多人都說明是亡於東林黨。這個話從明朝當時的滅亡角度來看,至少對了一大半。
  • 明朝最慘錦衣衛指揮使:本想耍威風,卻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可以隨便抓人,且不受到刑部的制約。因此在明朝時期,錦衣衛非常囂張,不僅京城百姓怕他們,就連外地人也十分畏懼,看到那些「鮮衣怒馬」、「操京師口音」的人,都會躲得遠遠的。
  •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講的便是它和廷杖加在一起構成明獨創的系統,畢竟人家也是有軍隊和監獄的。 成也皇帝,明中期的錦衣衛逐漸發展壯大,其戰鬥力和行動力驚人。 一個叫李國柱的「校尉」,「買」來的身份,花了五百兩銀子,卻被憤怒百姓活活打死。可以想見,此時的錦衣衛早已民憤人怨,但他最初的對象只是朝中官員,所以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輝煌時期的錦衣衛,可以不動聲色幹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爭」,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冒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 揭秘明朝滅亡前幾大詭異之事
    有很多人都是明朝的粉絲,但是可惜,明朝還是覆滅了。那麼明朝的滅亡到底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說一說。明朝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很多靈異事,明朝也不例外,不說廢話,上料。經過收集的一些史料,明朝滅亡前,有很多的異象,話說在1627年8月24日,北京京城晴空萬裡,紫禁城的太和殿正在為年僅16歲的崇禎皇帝辦即位大典。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念到即位詔書的時候,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而且雷鳴聲中還帶有詭異的聲響。
  • 《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他們不停消磨時間,我卻在不停努力著
    相信很多喜歡讀書的朋友都讀過《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作者在不歪曲歷史的前提下,將明朝的故事描繪的非常生動有趣。文章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裡面穿插了很多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成名於網際網路,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2009年4月7日,作為全集結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冊,已經完稿出版。
  • 士大夫與流氓
    亂世士大夫的第二種行為就是清談。一般的高調當然都可說是清談,但典型的例子卻是魏晉時代的清靜無為主義。胡人已經把涼州、并州、幽州(略等於今日甘肅、山西、河北三省)大部殖民化,中國的內政與民生也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一些負政治責任的人與很多在野的人仍在談玄,這可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
  • 比關羽刮骨療毒還硬的硬漢,順治帝贊他是:明朝第一臣|百家故事
    說完,不待楊繼盛回答,便命人把楊繼盛,先打「廷杖一百」。二、一百廷杖,椒山尚在原來,嚴嵩耳目遍天下,楊府內豈能倖免?當王世貞和唐順之來府後,這個耳目便察覺此事非同小可。故而趁楊繼盛晚間睡覺時,潛入書房抄錄了這封彈劾奏摺,交給了嚴嵩。
  • 明朝如何處置日本戰俘?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所以我們也把這場戰爭稱為「萬曆朝鮮之役」。當時豐田秀吉野心勃勃地率20萬大軍揮師朝鮮這種「獻俘典禮」在明朝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是在戰爭勝利之後舉行,以壯國威。在嘉靖帝當政期間,打算追封自己的生父為帝,結果遭到了大臣們的抵制,100多號人在午門前哭諫阻撓,嘉靖很生氣,下令施行廷杖,結果當場打死17人,所以民間這才有推出「午門斬首」的流言。事實上犯人斬首令有別地,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
  • 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早朝之地明朝奏摺的分類明朝的奏摺與各個朝代大同小異,但是也具有自己朝代的特色,把明朝奏摺統一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以個人名義上報的奏摺和以衙門部門名義上報的奏摺從表面上看張居正也沒有在官員任命上做手腳,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官員任命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