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杖刑」為何都選擇打屁股?除了不會打死犯人外,還有一原因

2021-01-11 華太師

在古代法律中,古代刑罰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沒有刑罰就達不到法律的懲戒效果。刑罰體系的發展與變化的原因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呈現不同的特點,各個時代的當權者也有各自的措施。

古代刑罰隨著時代變換也不斷出現了一些「新潮」的懲罰方式,所謂的古代刑罰中的「打屁股」,就是這些新興的懲罰方式的一種,也就是「杖刑」。那,什麼是「杖刑」呢?

早在以法家思想為主流的秦朝,在法制的建設上就十分嚴密,因此,秦朝的刑法處罰方式也極為嚴酷。就拿大闢這一刑罰來說,便有梟首、棄市、腰斬、車裂等等十幾種,諸如宮、刖、墨等酷刑也被延續使用。

到了漢代,漢文帝廢除了宮、刖等肉刑,以笞刑取代黥、刖等酷刑,使笞刑成為漢代重要的刑種。漢景帝在位時,又制定法令,對用於笞刑的刑具進行了統一規定,又規定了接受笞刑的人應該受刑的部位是臀部,在行刑期間不得更換執行刑罰的人。

後來,南朝梁武帝以「杖刑」替代「笞刑」正式列入刑書,使其成為法定的刑罰之一,實際上杖刑與笞刑的執行方式相差無幾,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荊製作的。到了隋朝,杖刑正式成為了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在很多文史小說與影視中還經常提到「廷杖」。廷杖也屬於杖刑,只不過是因為廷杖主要應用於對朝廷官員的懲罰,所以廷杖的下令者一般是皇帝,當然也不乏太后、皇后、宦臣等後宮掌權者下令,受刑的則是朝廷大臣,受刑地點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監指揮,因此屬於一種特殊的杖刑。

廷杖最早也出現在漢代,不過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使廷杖成為一種制度,還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廷杖程序。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華泱泱千年的歷史中,「杖刑」一直很受到古代刑法的喜愛和垂青,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刑罰。

至於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劇裡可以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來人啊,將他拉出去打板子!」這裡用板子打的就是屁股以及屁股以下的大腿根,也就是古代刑罰中的「杖刑」了。那為什麼從漢代開始就引為主要刑罰之一的「笞刑」,也就是「杖刑」不打別的部位,偏偏就是要打屁股呢?

大家知道,屁股對於我們十分重要,那為什麼古人會選擇屁股作為對人懲罰時的主要部位呢?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種。

其一,在很多其他的刑罰措施中,並沒有固定打哪些部位,導致施刑者要不就是有意的手下留情,在處罰時避重就輕,要不就是出手過重把人打成重傷或打死。

到了唐朝,在醫學上對於人體經絡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唐太宗李世民了解到人體的眾多主要經脈、穴位大部分都分布在胸部和背部,若是對這些部位施加重刑,往往會使受刑者很容易受重傷、致殘,甚至一命嗚呼,而相比之下,屁股部位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並且屁股的脂肪較多,在坐臥的時候又能夠承受人大半身體的重量,因此打之不傷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較容易痊癒,也不用太擔心用刑過度會把犯人打死。

於是唐太宗對刑罰中「杖刑」的執行定下規矩,那就是對犯人不許打其胸背部,而把屁股作為罰打的部位,在公堂上打屁股的懲治手段由此沿襲下來。

其二,屁股古稱臀,是人們提起都會感到羞恥的部位。自古以來人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要「知廉恥、明禮儀」。

因此,思想保守的古人更加注重禮儀和節操,而執行杖刑時,往往都是要扒開下半身遮擋的衣物,使屁股受到笞打時,承受更大的痛苦。當眾被剝開遮羞的衣物並且被杖打屁股,這在古人的眼裡,打屁股就等同於打臉,是一件很丟臉、讓人感到恥辱的事,一件身痛不抵心痛的事。而執行這樣的刑罰,也能夠產生很好的懲罰效果。

雖然「杖刑」雖然沒有車裂、凌遲等等酷刑來的殘忍可怕,但在古代如果你犯下嚴重的罪行或者是惹怒了當權者,那就得多吃點皮肉之苦了。

例如明朝大臣沈思孝當時權傾朝野,卻因為觸犯了皇帝,被處罰當廷接受廷杖,當時因為皇帝親自監督刑罰執行,所以施刑的小吏們不敢手軟,杖杖用力,棍棍到肉。等行刑完回到家後,沈思孝屁股和大腿上已經皮開肉綻了。

到了清朝中晚期,宮廷裡的妃子娘娘們特別鍾愛杖刑,那些伺候主子們的太監宮女們少不了經常挨些板子,於是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每天當差的時候在屁股後面綁塊墊子之類的「寶貝」,可以在被罰打板子的時候少受點苦,比如《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觸怒皇后挨板子時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相關焦點

  • 為啥古代懲罰犯人熱衷於打屁股?
    「打屁股」也就是笞刑或杖刑,同屬於隋唐以來形成的五刑之一,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笞刑主要使用小荊條、小竹鞭一類的工具,而杖刑使用的則是粗荊條、大板子、手臂粗的木棍等工具。對比古代西方採用的絞刑,我國古人採用的「打屁股」這種刑罰不一定能剝奪生命,但這種刑罰的目的是在於羞辱犯人和穩固自己的的統治權力。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盛行,禮義廉恥深入人心,人們對於自己的面子都很看重,古今都是如此。
  • 古代杖刑:鄭板橋反對打美臀稱我見猶憐
    難怪一幹英雄豪傑,鋌而走險,逼上梁山。且看林衝帶刀入軍機重堂,被判不合腰懸利刃,誤入白虎節堂,脊杖二十,刺配遠惡軍州。武松殺死姦夫淫婦,見官自首。雖系報兄之仇,但畢竟兩條人命,自首也難免罪,被判脊杖四十,刺配兩千裡外。宋江殺死閻婆惜,處以脊杖二十,刺配江州牢城。玉麒麟盧俊義被管家李固誣陷,脊杖四十,剌配沙門島。  回眸上古,五刑墨、劓、刖、宮、闢,殘酷無比。緹縈上書救父,願以身代。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自己撐傘沒了官威,官府衙役摁倒犯人打板子
    大家看歷史書籍或其他歷史材料,往往以文字為主,一般不會特別關注老照片的價值。今天我們刊發一組晚清老照片,您能從中挖掘出哪些歷史信息?寧波勇營士兵。官府衙役摁倒犯人執行杖刑。杖刑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屁股」。按照《大清律例》規定,杖刑用大竹板責打犯人。這根竹板大頭寬二寸、小頭寬一寸五分,重不過二斤。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如果犯人送上一些錢財,衙役打你六十下能讓你痛而不傷。
  • 為何許多人「打死都不生二胎」,除了沒錢,還有6個原因羞於開口
    導讀:為何許多人「打死都不生二胎」,除了沒錢,還有6個原因羞於開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為什麼古代犯人要秋後問斬?原來是皇帝迎合「上天意願」
    將犯人押進大牢!秋後問斬!」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這句臺詞早已熟記於心。重罪在身的囚犯,接受層層審問後,便會被判以秋後問斬。想必很多人要問了:為何判決之後不會當場處決,非要在秋後才能問斬呢?如果在此期間,犯人被「保釋」或是越獄,豈不是功虧一簣。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其中究竟有啥秘密
    文/仗劍走天涯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無論是從生產力低下而言,還是從社會的法治嚴苛程度而言,都是抹殺人性的。特別是,古代如果犯了罪的話,那就更加的悽慘,而不僅僅是自己可能會因罪行而喪失生命,更大程度的可能會影響家人。雖然古代也有逃犯,但是這些逃犯無一例外都會被抓住。可能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的通緝令那麼抽象,卻總能夠將犯人抓住了?難道古代的畫師,真的一個個都是靈魂畫手嗎?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能抓住犯人?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能抓住犯人?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你觸犯了法律,很難能逃脫法網。這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的交通並不是十分的便利,信息的傳遞也就沒有那麼迅速,若是作案的人跑了,他們可沒有什麼身份證,換句話來說,即使你看到了犯人,你可能都認不出來。畢竟古代的「通緝令」可是相當的抽象的,但是卻能夠在抓犯人時屢試不爽。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抽象,犯人都是怎麼被抓到的?原因很簡單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抽象,犯人都是怎麼被抓到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網絡技術特別的發達,不管在多麼偏僻的地方發生了事情,大家都能夠在電視或是手機上知道。就算是有犯罪的人外逃,警察也可以在網上發布通緝令,把罪犯的相片放到網上,大家一看就能看出來。
  •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為何還能抓住犯人?關鍵是後面寫的字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看看後面寫的是什麼文/觀心通史最近那個身負7條人命,潛逃了20年的「女魔頭」勞榮枝落網了,為什麼她在20年裡杳無音訊,現在卻忽然抓住了呢?現在藉助高科技能非常有效的抓到犯人,但在古代的時候,沒有現在的科技手段,更沒有犯罪分子的高清照片,那麼官府是怎麼抓人的呢?古代的時候沒有拍照工具,官府在通緝犯人的時候,只能根據目擊者的描述,大體畫一張比較抽象的肖像,用以抓捕犯人,可是古人在肖像特別抽象的情況下,總能抓到犯人,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無論在哪個社會,觸犯法律的犯人都要受到懲罰。而在古代犯人受罰之時,還有一個特殊的政策伴隨,那就是「僉妻」制度。
  • 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為何犯人總是要按手印畫押?
    ——《周禮》眾所周知,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不同人的指紋有著不同的形狀,大小粗細和生長走向都不一樣。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兩個人指紋重合的概率為150億分之一,如此小的概率幾乎可以說明人的指紋是能夠準確識別一個人的身份信息的,所以指紋在刑偵破案中都是查找嫌疑人的關鍵線索之一,基本上找到了對應指紋之人,也就確定了嫌疑犯。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在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相傳「午時問斬」和「午時三刻問斬」是有區別的。
  • 古代流放女犯人,路上走數千裡,為何衙役搶著幹?真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中國的刑罰中國封建時期關於犯人的懲罰條目眾多,各個時代都不盡相同。秦始皇掃六合,結束了各地割據的局面之後,為了更好地實行統治政策,需要統一文字和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對於犯人的刑罰一直在變化,各個時代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主要有打、殺、流放三種。顯而易見,打是這裡面最輕的刑罰,打的花樣很多,而無論怎麼打,受罰的部位都是屁股。
  • 古人體罰時為何愛「笞尻」
    與研究臀一樣有歷史的,則是體罰中的「打屁股」行為。古代老師體罰的方式很多,臉、手、背、腿、腳這些從上到下的部位都可以打,如摑臉、打手心,而其中以「打屁股」最常見。「打屁股」是口頭語,書面語叫「笞尻」,通稱「笞教」,具體說是「用撲作教」。笞教的對象,主要是學子和孩子。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為啥還要犯人按指印?學者:聰明的人才懂
    那麼問題來了,在科技落後,沒有指紋鑑定技術的古代,為何古人還要堅持讓犯人按指印?他們真的能識別不同指紋嗎?對此學者們表示:別急,老祖宗自有大智慧。 在雲夢秦簡中,有一卷名為《封診式》的竹簡,上面多記載秦朝發生的刑事案件,以其中一段為例: 內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跡、膝,手各處。
  • 為何人們忌諱用紅色的筆,書寫名字還有書信?原因很簡單
    為何人們忌諱用紅色的筆,書寫名字還有書信?人們都普遍忌諱用紅色的筆來書寫自己的名字,還有書信,小編曾經因此還被專門教育過,不過大家追問原因的時候,很多長輩們也說不太清楚,只能以一個「這樣不吉利」來解釋。其實這個解釋還是有一些歷史原因的,原因也很簡單。
  • 揭秘為何古代要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相信很多的網友都看過很多的電視劇;什麼《包青天》《神探狄仁傑》等,還有許多古裝劇;其中都會有殺伐罪人,處斬囚犯的情節。「午時三刻,午門斬首示眾」,這樣的話,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麼為什麼古人斬首囚犯都選在這個時刻呢?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時間呢?
  • 為什麼農村現在很少有人打屁股針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相信在農村長大的,都是忘記不了小時候打生病打針的情況,要知道在農村打針可不是輸液的,而是直接打屁股針的,打完之後那真的是屁股挺痛的,可是小時候痛苦的記憶了。為什麼農村現在很少有人打屁股針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古代流放女囚犯路途遙遠,為何衙役們爭搶著去押送?原因很現實
    古代女囚犯都會被流放到疾苦之地,押送路途遙遠,來回就要有幾千裡,按常理來說,一般當差的人都會為此行感到苦惱,為何對於古代衙役來說這種差事成了香餑餑,而且爭著搶著都要去,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具體是什麼原因。